第四单元 问诊
考点1★★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而恶风:主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 ①新病恶寒:主要见于里实寒证。②久病畏寒: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
(1)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
(2)潮热 ①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见于阳明腑实证。②阴虚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缝向外透发的感觉,多属阴虚火旺。③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为湿郁热蒸之象。
4.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 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考点2★★ 特殊汗出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自汗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考点3★★★ 问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胀痛:气滞。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②刺痛:血瘀。③冷痛:寒证。④灼痛:热证。⑤重痛:湿邪困阻气机。⑥酸痛:风湿侵袭、气血不足所致。⑦绞痛:寒邪凝滞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⑧空痛:气血亏虚所致。⑨隐痛:虚证。⑩走窜痛:肝气郁滞或风邪所致。
考点4★★ 问头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②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③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④厥阴经头痛:颠顶痛。
考点5★★★ 问头晕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者,多因气血亏虚。
4.头晕而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
6.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
考点6★★★ 耳鸣、耳聋的病机
1.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不减,或新病暴聋。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伤耳所致。
2.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聋。可因肾精、脾气或肝阴血不足,耳窍失养所致。
考点7★★★ 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
(1)口渴多饮 指口渴明显,饮水量多。①若大渴喜冷饮,为里实热证。②若口渴多饮,伴有食多、尿多、消瘦,为消渴病。
(2)渴不多饮 多见于四种情况:①痰饮水湿内停。②湿热内困。③热入营分。④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2.食欲与食量
(1)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2)饥不欲食 多属胃阴虚证。
3.口味
(1)口淡 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2)口甜 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3)口黏腻 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4)口酸 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5)口苦 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涩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7)口咸 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考点8★ 大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多见于脾虚和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肝脾不调;先干后溏:脾虚。
(3)下利脓血 痢疾或肠癌。
(4)便血 若便黑如柏油是远血,血来自胃脘;若便血鲜红是近血,血多因内痔或肛裂等。
2.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见于大肠湿热所致泄泻或痢疾。
(2)里急后重 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见于大肠湿热;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食滞胃肠。
考点9★ 小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尿次异常
(1)尿频数 频数量少色赤而急迫:下焦湿热;频数量多色清而长: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 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实:湿热、瘀血、砂石;虚:肾阳虚。
2.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所致。
(2)余溺不尽(即排尿后小便点滴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 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4)遗尿 肾气不固。
考点10★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白带 色白,量多,质稀,多属脾肾阳虚。
2.黄带 色黄,质黏,臭秽,多属湿热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