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考点1★ 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考点2★★★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相兼性。
考点3★★★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考点4★★★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考点5★★★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③暑多夹湿。
考点6★★★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易阻气机。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考点7★★★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考点8★★★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伤津耗气。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邪易致疮痈。
第二节 疠气
考点1★ 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总称。
考点2★★ 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第三节 七情内伤
考点1★ 情志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和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考点2★★★ 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
4.影响病情变化
第四节 饮食失宜
考点★ 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多食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多食辛热,可使肠胃积热。
2.五味偏嗜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偏嗜可损伤内脏。
3.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考点1★★★ 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包括三个方面:①劳力过度。②劳神过度。③房劳过度。“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考点2★★ 过度安逸
过度安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第六节 痰饮
考点1★★ 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考点2★ 痰饮的形成
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肝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成。
考点3★★★ 痰饮的致病特点
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易于蒙蔽神明。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第七节 瘀血
考点1★ 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考点2★★ 瘀血的形成
1.血行不畅致瘀 虚(气虚、阳虚、阴虚、津亏),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2.血出致瘀 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考点3★★ 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则气滞”。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考点4★★★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1.疼痛 多表现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拒按。
2.肿块 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肿块部位固定。
3.出血 瘀血的出血为紫暗色,夹有血块。
4.色紫暗 一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暗。
5.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