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训指导(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实训二 一般状态及头颈部病理体征检查

【实习学时】

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一般状态及头颈部常见病理体征的检查方法,熟悉其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教师应先找好典型体征。带领学生到病床旁,教师示教,学生观察及体会,然后由学生说明其特征,教师加以补充或纠正并讲解其临床意义。

【实习内容】

一、一般检查常见病理体征

(一)一般状态病理体征

1.体温异常

(1)发热: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根据发热的高低,临床上可将发热分为四度: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临床常见的热型(图2-1)有六种:

图2-1 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伤寒和斑疹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体温经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在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可持续1日或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再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2)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2.脉搏异常

(1)脉率增快: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即为增快。病理情况下可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休克等。

(2)脉率减慢: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脉率减慢。见于颅内高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及以上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服用强心苷等。

(3)脉搏短绌:同时数心率和脉率的情况下,脉率少于心率的现象,称为脉搏短绌。主要见于心房颤动、频发早搏等。

(4)脉律不齐:脉搏节律不整齐,为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重要体征。

(5)脉律绝对不齐:脉搏节律完全无规律,同时有脉搏强弱不一和脉搏短绌,称为脉律绝对不齐。常见于心房颤动。

(6)脱落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某些心房激动不能下传至心室,使心搏出现脱漏,脉搏也相应脱落,导致脉律不规则,称为脱落脉。

(7)洪脉:心搏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较小时,脉搏则强而大,称为洪脉。见于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8)细脉:心搏出量减少、脉压减少、周围动脉阻力增大时,脉搏减弱而振幅低,称为细脉。见于心功能不全、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

(9)动脉硬化:检查动脉壁弹性时,若无论如何用力压迫动脉近心端,其远心端动脉始终能触及,则提示动脉硬化。严重者动脉管壁硬且有迂曲或呈结节状。

3.呼吸异常 详见实训四。

4.血压异常

(1)高血压: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若只有收缩压达到高血压标准则称为收缩期高血压。绝大多数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少数见于由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压升高。

(2)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为低血压。常见于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3)脉压增大:脉压>40mmHg称为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贫血等。

(4)脉压减小:脉压<30mmHg称为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5.发育异常

(1)巨人症:体格异常高大称为巨人症。见于发育成熟前脑垂体功能亢进。

(2)垂体性侏儒症:体格异常矮小。见于脑垂体功能减退。

(3)呆小症:体格矮小,智力低下者,称为呆小症。见于小儿甲状腺功能减低。

(4)佝偻病:由于幼年时营养不良影响正常发育,见于维生素D缺乏。

(5)“阉人”征:表现为男性上、下肢过长,骨盆宽大,无须,毛发稀少,皮下脂肪丰满,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发音呈女声等。见于某些疾病(结核、肿瘤)破坏性腺分泌机能后引起性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第二性征改变。

6.营养异常

(1)营养不良:多见于长期或严重的疾病。由摄食不足和消耗增多引起。体重减轻到不足标准体重的90%(或体重指数低于18.5)时称为消瘦,极度消瘦者称为恶病质。

(2)单纯性肥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或体重指数超过28)时,称为肥胖。全身脂肪分布均匀,一般无异常表现者,称为单纯性肥胖。

(3)继发性肥胖:多见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下丘脑病变所致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黏液性水肿)等。

(4)苹果(内脏)型肥胖:正常成人腰臂比(WHR)男性<0.9,女性<0.85,超过此值为苹果型(又称中央型或腹型或内脏型)肥胖。多见于男性肥胖者(图2-2)。

(5)梨型肥胖: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部,称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肥胖者(图2-2)。

图2-2 苹果(内脏)型与梨型肥胖

7.意识障碍 检查意识状态多用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思维、反应、情感活动、计算、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做痛觉试验、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等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对昏迷患者重点注意生命体征、瞳孔大小、有无偏瘫、锥体束征等。临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意识模糊、谵妄、醒状昏迷等。

8.特征性面容与表情

(1)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口唇干燥,呼吸急促,表情痛苦,有时口唇起疱疹,鼻翼扇动。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恶性肿瘤、严重肺结核等。

(3)贫血面容: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表情疲惫。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4)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图2-3)。

(5)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兴奋不安,呈惊恐貌。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图2-3)。

图2-3 常见特征性面容

(6)黏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白,睑厚面宽,颜面浮肿,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毛发稀疏,舌淡胖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图2-3)。

(7)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态。见于伤寒、脑脊髓膜炎等。

(8)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9)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图2-3)。

(10)肢端肥大症面容:头颅增大,颜面增长,下颌增大并向前突出,眉弓及双颧隆起,唇舌肥厚,耳鼻增大。见于肢端肥大症(图2-3)。

(11)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瞬目减少,似面具样。见于震颤麻痹、脑炎等。

(12)病危面容:面色灰白或铅灰,眼窝凹陷,鼻梁、颧骨隆起,表情淡漠,目光晦暗,面肌瘦削,皮肤干燥无光泽。常见于大出血、休克、脱水等。

9.异常体位

(1)被动体位:患者不能随意变换或调整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2)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而被迫采取的某种特殊体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强迫仰卧位:见于急性腹膜炎等。②强迫侧卧位:见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等。③强迫俯卧位:常见于脊柱疾病。④强迫坐位:又称端坐呼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⑤辗转体位: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⑥角弓反张位:见于破伤风和小儿脑膜炎。⑦强迫停立位:见于心绞痛。⑧强迫蹲位: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10.步态异常

(1)痉挛性偏瘫步态:患侧上肢旋前、内收,指、腕、肘关节屈曲,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外旋,行走时需将瘫痪侧骨盆抬高以提起下肢,再以髋关节为中心,脚尖着地,向外划半个圆圈跨前一步,故又称划圈样步态。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图2-4)。

图2-4 常见步态异常

(2)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和内收肌明显,故起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见于脑性瘫痪及双侧锥体束损害等(图2-4)。

(3)醉酒步态:行路时躯干重心不稳,步态蹒跚,身体摇晃,前后倾斜,似乎随时都会失去平衡而跌到,如醉酒状。见于酒精中毒或巴比妥中毒。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行走时双腿分开较宽,呈阔基底步态。身体左右摇晃,常向侧方倾斜,走直线困难,状如醉汉。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小脑肿瘤、脑卒中及某些遗传性小脑疾病。

(5)慌张步态:起步时身体前倾,起步动作慢,但行走后越走越快,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震颤麻痹(图2-4)。

(6)跨阈步态:由于踝部肌肉、肌腱弛缓,患足下垂,走路时足尖离地前,先将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使患肢抬得很高才能起步,如跨越门槛之势。见于腓总神经麻痹(图2-4)。

(7)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故又称鸭步)。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等。

(8)间歇性跛行:行走稍久发生下肢麻木,酸痛乏力,难以继续行走而被迫停止行进,需休息好转后再重新起步行走。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闭塞性动脉硬化等导致的下肢缺血。

(二)皮肤病理体征

1.颜色异常

(1)苍白:见于贫血、寒冷、惊恐、休克、虚脱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肢端苍白可见于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2)发红: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猩红热、某些中毒(阿托品、一氧化碳等)、库欣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一氧化碳中毒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3)黄染:主要见于各种原因的黄疸。

(4)发绀:由于单位容积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50g/L)所致。常见部位为唇、舌、耳郭、面颊、肢端。

(5)色素沉着:生理情况下,身体的暴露部分,以及乳头、腋窝、外生殖器官、关节、肛门周围等处皮肤色素较深。如这些部位的色素明显加深,或其他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则为病理现象。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黑热病、疟疾、慢性肝病、肢端肥大症及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

(6)色素脱失:由于缺乏酪氨酸酶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化为多巴而形成黑色素,可发生色素脱失。常见的色素脱失有白癜风、白斑、白化症等。

2.弹性减弱 检查时皮肤皱褶平复缓慢,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的患者。

3.湿度异常

(1)皮肤潮湿多汗:见于风湿热、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布鲁菌病等。

(2)皮肤异常干燥: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黏液性水肿、硬皮病及脱水等。

4.皮疹

(1)斑疹:仅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高出皮肤。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红斑等。

(2)玫瑰疹:由病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形成的一种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2~3mm,压之退色,松开时复现,多出现于胸腹部。主要见于伤寒或副伤寒。

(3)丘疹:除局部颜色改变外还隆起皮面,直径小于1cm。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

(4)斑丘疹: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见于风疹、猩红热、湿疹及药物疹等。

(5)荨麻疹:又称风团块。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肤损害,出现得快,消退也快,消退后不留痕迹。见于各种异性蛋白性食物或药物的过敏。

5.皮肤黏膜出血 出血面的直径小于2mm者,称为瘀点;皮下出血直径在3~5mm者,称为紫癜;皮下出血直径超过5mm者,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者,称为血肿。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某些血管损害的疾病,以及某些毒物或药物中毒等。

6.蜘蛛痣及肝掌 蜘蛛痣多出现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等处,大小可由针头大到直径数厘米不等。检查时可用铅笔尖或火柴杆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周围辐射状的小血管随之消退,解除压迫后又复出现。蜘蛛痣常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所致的体内雌激素增多,健康妇女在妊娠期间、月经前或月经期偶尔也可出现蜘蛛痣。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压之退色,称为肝掌。

7.水肿 轻度水肿单靠视诊不易发现。手指按压后凹陷不能很快恢复者,称为凹陷性水肿;黏液性水肿及象皮肿(由丝虫病所致)指压后无凹陷,称非凹陷性水肿。全身性水肿常见于肾炎、心力衰竭(右心衰为主)及肝硬化等;局限性水肿可见于局部炎症、外伤、过敏所致的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

8.皮下结节 检查时注意大小、硬度、部位、活动度、有无压痛。常见于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肿瘤皮下转移等。

9.毛发异常

(1)毛发稀少:见于脂溢性皮炎等头部皮肤疾病、神经营养障碍(如斑秃)、某些发热性疾病后(如伤寒)、某些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理化因素脱发(过量放射线、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2)毛发异常增多:常见于库欣综合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女性患者除体毛增多外,还可生长胡须。

(三)浅表淋巴结肿大

检查时应注意有无肿大及部位、大小、数目、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有无瘢痕、溃疡和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病灶。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癌肿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头部病理体征

(一)头颅及颜面异常

小颅见于前囟早闭及小儿痴呆等;巨颅见于脑积水;方颅见于小儿佝偻病、先天性梅毒;前囟隆起见于脑膜炎、颅内出血等;前囟凹陷多见于脱水。头部活动受限见于颈椎病;头部不随意颤动见于震颤麻痹;与颈动脉搏动节律一致的点头运动称为De Musset征,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斜颈的患者两侧颜面不对称;下颌增大前凸,双颧和眉弓高凸,口唇增厚,见于肢端肥大症;流行性腮腺炎则见两侧腮腺肿大使耳垂被托起,颜面增宽。

(二)眼的异常

1.眉毛过于稀疏或脱落 见于黏液性水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麻风病等。

2.眼睑异常

(1)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见于重症肌无力或先天性上睑下垂;单侧上睑下垂常见于动眼神经麻痹。

(2)眼睑水肿:多见于肾炎、肝炎、贫血、营养不良、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3)眼睑闭合不全:双侧眼睑闭合不全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侧眼睑闭合不全多见于面神经麻痹。

(4)睑内翻:见于沙眼或睑结膜烧伤后的瘢痕形成。

3.泪囊 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自上下泪点溢出见于慢性泪囊炎。

4.结膜异常 结膜充血见于结膜炎、角膜炎、沙眼早期;结膜苍白见于贫血;结膜发黄见于黄疸;结膜有乳头或滤泡见于沙眼;结膜有散在出血点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膜下片状出血见于外伤、出血性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球结膜水肿见于脑水肿或输液过多。

5.巩膜黄染 多见于黄疸。黄疸时巩膜黄染均匀;老年人内眦部可有淡黄色脂肪沉积,分布不均匀;血液中黄色色素增加(胡萝卜素、阿的平等)所致的黄染仅出现在角膜周围。

6.角膜病变 检查时应注意角膜的透明度,有无白斑、云翳、溃疡、角膜软化和血管增生等。云翳、白斑及溃疡多见于外伤和感染;角膜软化常见于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角膜血管增生见于严重沙眼;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环,环外缘清晰,内缘模糊,称为凯-费环(角膜色素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7.虹膜异常 虹膜纹理模糊或消失见于虹膜炎症、水肿或萎缩;虹膜形态异常或有裂孔常见于虹膜后粘连、外伤、先天性虹膜缺损等。

8.瞳孔改变 

(1)瞳孔的大小形状异常:双侧瞳孔缩小(<2mm)常见于虹膜炎、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蕈中毒及吗啡、巴比妥、毛果芸香碱、氯丙嗪等药物影响;双侧瞳孔扩大(≥5mm)见于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完全失明、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及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影响;瞳孔呈椭圆形常见于青光眼或眼内肿瘤;瞳孔形状不规则多见于虹膜粘连。

(2)瞳孔大小不等: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疝及中枢神经梅毒等;大小不等且变化不定常见于中枢神经和虹膜支配神经病变。

(3)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患者。

(4)调节反射和聚合反射消失:常见于动眼神经麻痹。

9.眼球异常 

(1)眼球突出:双侧眼球突出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侧眼球突出见于局部炎症或眶内占位性病变。

(2)眼球凹陷:双侧眼球凹陷见于重度脱水、老年人眶内脂肪萎缩;单侧眼球凹陷见于Horner综合征和眶尖骨折。

(3)眼球运动异常:眼球运动受限见于眼肌麻痹,多由脑炎、脑膜炎、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肿瘤等所致;眼球震颤见于耳源性眩晕和小脑疾患等。

(三)耳的异常

耳郭上血肿、瘢痕多见于外伤;耳郭上触及痛性小结见于痛风结节;耳郭红、肿、热、痛见于局部感染。外耳道有黄色液体流出伴痒痛者为外耳道炎;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并有耳郭牵拉痛,见于疖肿;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并伴疼痛者,见于中耳炎;外耳道有血液或脑脊液流出,多为颅底骨折。乳突压痛见于乳突炎。听力减退常见于耳道有耵聍或异物阻塞、局部或全身动脉硬化、听神经损害、中耳炎等。

(四)鼻的病变

1.鼻的外形改变 鼻梁部及两侧面颊出现蝶形红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鼻部皮肤发红并有小脓疱或小丘疹,见于痤疮;鼻尖及鼻翼皮肤发红,并有毛细血管扩张、组织肥厚,见于酒渣鼻;鼻梁塌陷,形似马鞍,称为鞍状鼻,见于鼻骨骨折;鼻腔完全堵塞,鼻梁宽平呈蛙状,称为蛙状鼻,见于肥大的鼻息肉患者。

2.鼻翼扇动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3.鼻中隔 鼻中隔偏曲见于鼻中隔外伤,鼻中隔诸骨发育不良,严重的高位鼻中隔偏曲可引起反射性头痛、鼻出血。

4.鼻腔黏膜及其分泌物异常 鼻黏膜肿胀多见于急性鼻炎;黏膜肿胀并有黏膜组织肥厚多见于慢性鼻炎;鼻黏膜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宽大、干燥,嗅觉减退或消失,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鼻腔分泌物增多,黄色或绿色黏稠状,见于化脓性炎症;分泌物清稀无色,见于卡他性炎症。

5.鼻出血 单侧鼻出血多见于鼻外伤、鼻腔感染、鼻咽癌、鼻中隔偏曲。双侧鼻出血多由全身性病变引起,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高血压、维生素(C、K、P)缺乏、慢性肾衰竭、慢性肝脏疾病、风湿热等。

6.鼻窦压痛鼻窦区压痛多为鼻窦炎,常伴鼻塞、流涕和头痛。

7.鼻腔通气不畅 多见于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及鼻息肉等堵塞鼻腔。

(五)口腔病变

1.口唇异常 口唇苍白见于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虚脱;口唇深红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口唇发绀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口唇干燥并有皲裂见于重度脱水;口唇疱疹见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伴发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等;口唇突然发生非炎症性无痛性肿胀,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口唇肥厚见于黏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等;唇裂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口角糜烂见于核黄素缺乏。

2.口腔黏膜异常 口腔黏膜出现蓝黑色的色素沉着,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为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见于麻疹早期;黏膜下出血点或瘀斑,见于各种出血性疾病或维生素C缺乏;口腔黏膜溃疡,见于慢性复发性口疮;乳白色薄膜覆盖于口腔黏膜为鹅口疮,见于体弱重病的小儿或老年患者,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上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见于流行性或化脓性腮腺炎。

3.牙齿异常 检查时注意有无龋齿、缺齿、义齿、残根、牙齿的形状及颜色。如发现牙齿病变,需按下列格式标明所在部位。

图2-5 牙齿标明示意图

1.中切牙 2.侧切牙 3.尖牙 4.第一前磨牙 5.第二前磨牙 6.第一磨牙 7.第二磨牙 8.第三磨牙

例如:右下第三磨牙为龋齿用“龋齿img”表示,左上中切牙为缺齿则用“缺齿img”表示。

4.牙龈异常 牙龈红肿热痛,见于急性牙龈炎;牙龈水肿及流脓,见于慢性牙周炎;牙龈萎缩,见于牙周病;牙龈出血可见于牙石、牙周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坏血病等;牙龈游离缘出现灰黑色点线为铅线,见于慢性铅中毒。

5.舌的异常

(1)舌体增大:短期舌体肿大见于舌炎、口腔炎、舌体蜂窝组织炎、血肿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长期舌体增大见于呆小病、黏液性水肿、先天愚型和舌肿瘤等。

(2)裂纹舌:舌面出现横向裂纹,见于先天愚型、核黄素缺乏;舌面出现纵向裂纹而无脱水表现,见于梅毒性舌炎。

(3)地图舌:可见于移行性舌炎或核黄素缺乏。

(4)草莓舌: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病。

(5)牛肉舌:见于糙皮病。

(6)镜面舌: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

(7)毛舌:见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或久病衰弱的人。

(8)舌的运动异常:舌体震颤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舌体偏斜见于舌下神经麻痹。

6.咽及扁桃体异常 咽部充血红肿,分泌物增多,见于急性咽炎;咽部充血,表面粗糙,并有淋巴滤泡呈簇状增生,见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红肿增大,伴黄白色分泌物或苔片状假膜,见于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可分为三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肿大;超过咽腭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者为Ⅱ度肿大;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肿大(图2-6)。

图2-6 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7.口腔的异常气味 口臭常见于牙龈炎、牙周炎、牙龈脓肿、龋齿、消化不良、肺脓肿等;氨味见于尿毒症;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肝臭味见于肝性脑病。

(六)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见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及腮腺肿瘤。

三、颈部病理体征

(一)颈部外形及活动异常

1.斜颈 头部向一侧偏斜。见于先天性颈肌挛缩、颈肌外伤、瘢痕挛缩。

2.颈部活动受限 常伴疼痛。见于软组织炎症、颈肌扭伤、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核和肿瘤等。

3.颈项强直 为脑膜刺激征之一。见于各种脑膜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颈部血管异常

1.颈静脉怒张 坐位或半卧位(上身与水平面呈45°角)时如可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2.血管搏动异常 安静状态下出现明显的颈动脉搏动,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严重贫血等;颈静脉出现收缩期显著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3.血管杂音 颈部大血管区如听到血管性杂音,收缩期明显,提示动脉硬化或大动脉炎致血管腔狭窄;锁骨上窝听到杂音,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

(三)甲状腺肿大

发现甲状腺肿大时,应注意甲状腺的大小、性质、对称性、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光滑、有无结节、震颤和血管杂音等。甲状腺肿大可分为三度:看不到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可看到也可触及肿大,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肿大超出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甲状腺肿大常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等。

(四)气管移位

气管向健侧移位,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等;气管向患侧移位,见于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