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星火: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江西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医药文化

当下,在政策支持、时代赋能、健康需要、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医药”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医药事业发展正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局面。但是,我们也关注到,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大多源于在关注身体健康及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体验和了解,而在文化和科学层面的深度认知依旧是匮乏或者片面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公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2022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2.56%,较2021年增长了1.3%,中国公民的中医药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但总体来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依然处于低位,中医在医院医师数量、知识普及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西医。

2010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段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医药在哲学、医学、科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丰富属性。

一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阐明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一门医学科学,在传承创新发展中不断汲取中国哲学的精髓,与道、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和系统论思想高度契合,构建起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药性归经等一套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阐明了中医药有着历史悠久、系统完整、知行合一的医学传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繁荣的健康智慧。历史上,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

三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阐明了中医药学的东方科学属性。与西方科学迥然不同,中医药学在价值论上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论上强调道气一元和生成演化、认识论上强调阴阳互根,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传承着自成体系的东方思维。

四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阐明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组成,在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中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中医药文化自肇源迄今,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智慧的深厚土壤,在开放、包容和创新中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形成了系统整体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医药历久而弥新、亘古而长存。

时至今日,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中医药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愈加凸显优势和成效。但是,区别于其他医学,中医药独有的文化属性时常处于被忽视或者被泛化的尴尬境地。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医家属于“子部”,属于医家类,关注人体生命健康领域。就其防病治病的技术方法体系而言,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医学科学属性;而就其与中国哲学高度重合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而言,中医药学又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属性。自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和价值碰撞交融,意识形态领域激烈对抗,中医药学蕴含的东方文化属性日渐凸显出来并为人们重视。当下,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阶段,中医药文化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必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面对“认知度、认同度、使用度”都不理想的处境,中医药要破圈、振兴,乃至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本位,依然任重道远。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挖掘好、传承好、发展好宝贵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从文化层面构建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渠道和平台,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更为广泛、更为坚定的人民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应当摆在最显要的位置。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青少年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未来和基石,是文化传承和中医药传承的生力军。从小浸润中医药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让青少年掌握一些中医药知识和健康理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下一代,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宣传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植青少年的文化基因,增加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增进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还可以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传人,促使更多的青少年热爱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继而坚定地支持和选择中医药。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体现为系列的“历史第一次”:第一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法律层面表达国家意志,保障中医药发展;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第一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成就;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着力发挥特色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党和政府坚持把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深入推进。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初步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主要目标。

目前,学界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颇多,而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匮乏,缺乏系统整理、归纳总结和阐述研究。本章及下一章将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使中医药文化教育研究及实践的思路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