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医探源和现代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文化可以看成一种我国古往今来智慧大成的文化复合体,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养生保健和中医药理论等经验类、精神类和民俗类文化[1-2]。如何继承传承中医,与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相结合,并使这项历经千年的医家临证经验指南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依旧熠熠生辉,使中医文化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3],是我们当今每一位中医人的时代任务和毕生奋斗目标。在深度挖掘中医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道路上,一辈辈中医人在不断摸索和奋斗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和道路,也发现了目前存在的难题和瓶颈,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探索,攻克难关。
一、突破时代和语言限制
细数中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能够发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分不开,经历了动荡的朝代更迭,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思考逐渐清晰,各家思潮崛起,并在民族统一、国家安定、民生富强的社会环境中,中医的知识和理论才被综合总结整理而形成中医理论体系,中医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每个时代的特性,衍生出具有临证实用价值的经方,一直传承至今,为我们现今的医学难题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
当代学者学习中医的方式主要是古书籍、传记,以及老一辈的中医口耳相传的经验。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已与历史时期大大不同。我们现在的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思想等都有了很大变革。因此我们理解和领悟中医内涵时有点像窗外看屋内,总有一层窗户纸,让人有些模糊不清和抓不住头脑的感觉。我们学习中医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切身经历和感受,因而首要解决的就是时代隔阂和语言障碍,对于古书籍中文言文的表述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还原历史语境和作者原意是很重要的。精准解读古代医家的临证思想和用方、用药规律后,更需要我们联系现代社会的疑难杂症,在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和发展过程后,依据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找到中医适宜的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和特色,对当代的特发疾病产生更深层和体系性的中医理解和中医诊疗思路。
二、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
因地制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中的理论之一。地域环境主要指地势高低、地域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体质的形成。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用适宜的防病治病的原则和方法。
由于古代医家在整理编撰医书的时候,是集众家所长,并随着临证的异同不断沿用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病症和治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中药的使用,中药是中医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产地具有地域性[4],其有效成分与生长条件和环境气候等密切相关[5],道地药材的标准和要求也应运而生,只有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下种植出的药材才会有特定的功效。有些病症也具有地域性特点[6],病症和用药相对应。《素问·异法方宜论》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例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之《温病条辨》中温病初起之风温论治,原书注用银翘散。吴氏地处江南,而北京张先生所治风温,主张在京地区温病初起卫分,不需拘泥原方,只需遵循吴氏辛凉治则。张先生分治表里,不使外邪温热与内在伏热交织,避免病情绵延,让病情快速扭转而取得奇效[7]。又有巴蜀张氏所治风温,与江南吴氏、北京张先生所治名目虽同,但巴蜀风性必偏寒凉,温热之性较轻,患者体内少有伏热,因而巴蜀张氏,加以麻黄,增加原方的辛温发散力量,在疾病早期就阻断病势,获得奇效。
三、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而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等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8]。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多种思想理论学说和自然科学规律交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撑[9]。理解中医,不单单是理解中医理论,还要多学科融合。例如可以结合古代和现代气象学研究,尝试预测大型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8]。结合现代发展网络药理学、表观遗传学对中医中药的应用和病症治疗进行现代化的分子机制探讨。
人与自然为一整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个微小的环节的改变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探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系统交融,共同探讨和促进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完整。
四、完善和促进现代中医体系发展
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10]。中医现代化,是指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发展过程。现代化中医发展需要“今为中用”和“中为今用”[11],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与中医特色融合,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推陈出新、实现蜕变飞跃;同时,中医为现代社会所用,维护和促进现代人类健康,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对当代和古代的疑难杂症、中医特效疾病进行剖析,找到中医治疗切实有效的疾病类型,并寻求现代疑难杂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找到对特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规律,是我们建立现代中医自信的着力点,更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步骤。例如现今的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的切实疗效,迅速提升了中医的影响力,扭转了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还要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培育更加有内涵、有医德、有能力的好中医,中医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临床诊疗经验相结合,多学习名老中医和某些家传中医的诊疗思路。让现代中医学子和新晋临床中医师们能够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信服和认同感,也是让中医深入国民心中的重要方法。找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传承和发扬创新,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重拳出击。
总之,做好中医溯源和推进中医现代化是当代中医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发扬发展中医文化的根本途径。做好中医溯源,首先要打破时代、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深层体悟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古今多学科的优秀知识成果,发掘中医的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因病制宜。“今为医用”“医为今用”,取众家之长,开创中医现代化之路,使中医内涵、中医文化继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李 泽)
参考文献
[1]许静荣,王朝阳,姚群峰.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09):2246-2248.
[2]周佳仪,张双珍,刘鑫昕,等. 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医文化二者关系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4):92-96.
[3]刘文平,冯全生,吴文军,等. 关于中医活态传承建设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22,63(9):806-810.
[4]张小波,兰萍,张卫,等. 中国传统医药中的地理观[J]. 中国中药杂志,2022,47(23):6287-6296.
[5]张倩倩. 清代霍山县中药材地理探析[D]. 郑州:郑州大学,2018.
[6]蔡明财,吕伟凤,于晓,等. 因地制宜思想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2017,37(11):1085-1088.
[7]屈庆,刘旭,郑胜明,等.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3):217.
[8]邹纯朴. 论中医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路径——从《黄帝内经》谈起[J]. 中医药文化,2020,15(2):31-35.
[9]张宇鹏,佟旭,王国为,等. 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2):1921-1924+1927.
[10]郑国庆. 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医现代化[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525-1528.
[11]王院春,惠建荣,朱叶萍,等. 中医现代化的策略和方法新议[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551-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