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适宜技术与特色技术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第一节 中药涂药技术

中药涂药技术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一、护理目标

将各种外用药物涂于患处以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二、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涂药部位的皮肤状况。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需要上药的部位,患处酌情铺一次性中单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患者。

3.清洁皮肤,将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1)中药制剂类药物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以超出患处1~2cm为宜。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搽,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搽,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搽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治疗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必要时以无菌纱块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

4.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5.遇有毛发部位,应将毛发剃光,涂药后如药糊干燥,应及时除去,再涂新药糊。

6.涂药部位一般不用敷料包扎,特殊部位亦可用敷料覆盖包扎。

7.清理用物。

三、护理结局

1.患者/家属对所做的解释和护理操作表示理解和满意。

2.根据不同剂型正确涂药。

3.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效果。

4.涂药后瘙痒、疼痛、痈肿等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5.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适应证、药物选择、涂药部位、涂药时间等。

四、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皮肤过敏: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有丘疹、痒感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五、相关链接

1.云南白药加鸡蛋清外涂,具有消肿止痛、收敛的功效,可改善上颌窦根治术后引起的面颊肿胀。用云南白药1g,鸡蛋清半个拌匀涂于面颊,每天3~5次。

2.生姜外用具有解表通络的作用,通过涂搽外敷可以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减轻化疗性局部疼痛。生姜切片,沿静脉走向或疼痛部位涂搽,涂搽至皮肤出现微红为度,或切几片生姜外敷于沿静脉走向或疼痛部位的皮肤,用胶布粘贴固定,外敷10~20分钟。

六、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七、操作案例

(一)案例

张某,女,30岁,右踝部扭伤,主诉“右踝部肿痛3天”。体格检查:体温(T)36.0℃,脉搏(P)87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29/81mmHg,患者精神好,左侧肢体活动正常,右腿行走时疼痛,查右踝部红肿,皮肤无破损。门诊医生开具医嘱:局部中药外涂,每日2~3次。

(二)评估

(三)计划

1.人

(1)护士:患者配合程度高,此项操作由考核合格的护士完成。

(2)患者:操作前需协助取坐位或平卧,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予涂药选择。同时告知患者关注涂药后的感受,有无烧灼感及皮肤瘙痒。

2.机:使用床帘遮挡,保护患者隐私。

3.料:选用治疗盘、棉签、纱块;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无菌纱块(清洁皮肤用)包装完好在有效期内;消毒用物在有效期内。

4.法:操作中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与三查七对制度,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搽抹,使之渗入肌肤。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中药涂药操作流程。

5.环:病室安静、整洁,注意关闭门窗,启用防跌倒、防烫伤警示标识,治疗单清晰并按相关规定执行签名。

6.测:观察涂药部位情况,有无烧灼感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四)实施

见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五)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涂药所需要的时间。

2.告知患者在涂药期间减少活动。

3.涂药后仔细观察局部反应,如疼痛、瘙痒应停药并告知医生。

4.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沉着和污染衣物。

5.切勿接触动物羽毛、花草等容易引起瘙痒的过敏原。

6.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富有营养,勿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

(六)提问

1.如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应如何处理?

2.中药涂药的治疗时间不宜超过多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