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阳佳会
“胜哥儿,等你日后富贵了,可千万不要忘了你老舅我啊!”
枫林驿外,驿丞王远头一回在刘胜的面前,展露出了笑颜。
刘胜点了点,没说什么只是对身旁的一个老妇行礼道:
“娘,孩儿去石湖亭求学了,你千万要照顾好自己……”
老妇满脸欣慰的笑道:
“石湖亭往来无白丁,我儿能去那里求学后,千万要尊师重道,不堕乃父之名。”
说着,将装着衣物、鞋子的包裹,递给了刘胜。
刘胜深吸了一口气,没再做任何忸怩姿态,进得马车里面,随着众人渐渐远去了……
车窗外,那个迎刘胜离开的贵公子,一边随意的纵马而行,一边不时的打量刘胜几眼,似乎感到十分的好奇。
而刘胜本人,也同样看了看此人,眼中异彩连连,
因为刘胜这时使了招上一世学的《紫庭望气术》,发现其他人头顶上,漂浮着的都是灰白之气,
唯独眼前这人,头顶上的却是十分浓郁的紫色之气!
这可是将来能做王侯将相的人,身上才有的顶格气运!
刘胜心中暗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
“还未请教,不知兄台高姓?”
那人并没有因为刘胜年幼,而有所轻视,立即笑道:
“我姓姚名襄,字景国,也是师从石湖先生,以后咱俩就是同窗了,遇到有什么问题,尽管找我便是!”
“姚……姚襄?”
刘胜顿时瞪大了双眼,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姚襄应该是现羌族首领、冠军大将军姚弋仲的第五子,
在姚弋仲死后,姚襄统率部众,在天下大乱时,成为了逐鹿争鼎群雄中的一员,
没曾想到,他竟也是石湖先生的弟子之一……
石湖亭位于西岳华山附近,据说景色绝美,游人如织,不过刘胜以前却没有去过。
这时,马车从一座木桥缓缓经过,
木桥两边,湖水明波如镜,光烟潋滟,还种满了各种莲花,此时正万蕾全舒,亭亭静植,花香阵阵扑鼻而来。
过了木桥之后,学舍已是不远。
往来的男子,大都身穿黑色儒服,戴章甫冠,腰间束带,或捧笏,或带剑,走起路来规行矩步,每一步几乎都是等距的,显得极为从容庄重。
这样的人,在乡野之中难得一见,在这里却放眼皆是。
“先生,弟子将刘胜请来了!”
进得石湖学舍不久,姚襄便将刘胜带到了一处四周种满了翠竹的茅屋,再次见到了享誉天下的大儒石湖先生程玄。
程玄这时似乎正在给什么人写着书信,闻言后抬起头来,问刘胜:
“你可愿来我石湖学舍研经学书?”
刘胜处心积虑的弄出个囊萤夜读的戏码,不就是为了能来这里吗?
他于是深吸了一口气,答道:
“小子祖上也曾耕读传家,只是后来家道中落,空有文籍而无人教授,常常醉心苦读而不得其解,
若能拜入石湖学舍,真是三生有幸!”
“你父刘公治,是我华州彦俊,吾也知名……他精于《小杜律》,你可得传?”
汉武帝时期,有杜周、杜延年父子两人,先后担任廷尉,执掌刑律,时称“大小杜”,各自都有律学传世,为历代朝廷施法明律的蓝本。
其中,杜周所传是《大杜律》,杜延年所传的则是《小杜律》。
刘胜的父亲名叫刘潜,字公治,在世时诗词文赋都极为寻常,却对《小杜律》颇为精通,闻名州郡。
刘胜答道:
“我只自学了《诗经》、《论语集解》,先考所注的《小杜律》,暂被族人收藏,还无缘得见……”
程玄听后,虽面有异色,却没多说什么,转而用《论语集解》上的一些问题,考校起了刘胜。
刘胜手上总共就两部书籍,
若程玄问起别的,刘胜还不敢说,
这《论语集解》刘胜上一世都快翻烂了,熟悉得不行,自是能对答如流。
“好,明日起去清念堂读书吧。”
……
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刘胜凭栏眺望着不远处的石湖,思绪如潮涌动。
前世他在枫林亭足足困顿了两年,直到天下乱起,母亲染疫病逝,才随着流民四处逃生,朝不保夕。
但现在,却能拜入石湖学舍之中,成为了关西大儒程玄的门人,境遇算是有了明显的改善!
石湖亭舍可是个好地方,
接下来,刘胜打算继续在这里一边治学苦读,一边宣扬己名、积累人脉。
他虽然出身寒门,但只要有了名声,相信即便是身处乱军之中,也会更容易得人礼重,从而增加活下去的希望!
甚至名望足够大的话,别说是寒门了,就算是贱役黔首,也有被征辟做官的可能……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眨眼间,刘胜在石湖学舍中,已待了有三个多月。
这一日,正值重阳佳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到汉朝时风俗已跟后世没什么区别,
文人雅士都会在这一天,佩茱萸,食蓬饵,与三五好友一起登高望远,吟诗作赋,舒怀畅饮。
因此石湖学舍这一日,是不用上课读经的。
刘胜原本想回枫林驿看望母亲,谁知一大早便被姚襄拉着,兴冲冲的往华山方向走去:
“今日文太守将在雾凇亭设席,远近贤俊毕至,怎么能少得了你我?”
刘胜一脸的无奈:
“景国兄,你又不是不知我短于文采,即使去了雾凇亭,也只能枯坐而已,又何必凑这个热闹?”
姚襄笑了笑:
“去结识些才俊,增长一下见识,也是好的。”
姚襄这人虽是儒生打扮,却身高八尺,魁梧有力,刘胜哪拗得过他?
没过多久,马车到了华山停下,一行人开始徒步登高。
华山向来以奇险闻名天下,不过开始这一段山道,修得甚是宽敞平整,还算好走。
刘胜这几个月里伙食不错,长了不少力气,攀登了大半个时辰后,虽不免气喘吁吁,但还走得下去。
路上已有许多人在山道两边就地铺席,高谈阔论了。
又继续走了一会,前面的地势忽然变得开阔了不少,侧边建了座大亭,四周长满了松柏,还有瀑布飞流而下,景色绝佳。
这里便是雾凇亭,距离山脚不远不近,视野开阔,地势又相对平坦,历来是许多文士重阳佳节聚会的绝佳地点。
此时的雾凇亭四周,已聚集了上百人,既有儒生名士,也有一些仆役婢女,显得极为热闹。
刘胜踮脚朝着亭中看了一眼,见里面有几个人都穿着官袍,佩戴着印绶,想来便是郡府的官吏,
其中坐在主位上的一人,约五十左右,身上有银印青绶,是两千石的高官才能佩戴之物,肯定就是本郡太守无疑了。
刘胜发现不仅是自己,在亭外站着的许多人看见那银印青绶,都是满脸的艳羡之色。
什么是世家大族?
族中历代都有人佩戴银印青绶,出任两千石的高官,便是世族了。
世族出身的人,一般都能轻易被举孝廉、举茂才,入都为郎,一经外放,是少也是县令起步,
等到了三四十岁,很多随随便便就能做到一郡太守。
相比之下,像刘胜这样的寒门,就算能精通四书五经,有着再高的学识,可能终其一生也只能做个郡吏而已……
这时,一个文吏走出亭来,看了看手上的名敇,高声问道:
“哪位是冠军大将军之子?”
姚襄连忙拉着刘胜,便欲入亭。
那文吏却轻瞥了刘胜一眼,抬手将他拦住了:
“府君只让姚公子一人进去。”
刘胜听了,倒没什么,反而是一向谦礼待人的姚襄顿时勃然大怒:
“这是吾之挚友、囊萤夜读的刘胜,怎么就进不了这重阳雾凇亭?”
文吏顿时感到很是为难,
刘胜既是寒门白身,又名声不出华阴,肯定是没资格进雾凇亭的,只能跟别的士子一样,立于四周。
不过姚襄身份特殊,就连太守也不愿轻易得罪,
毕竟现在是羯胡当国,而姚襄家里的数万部族,却是被现任天子迁至京畿附近的滠头,拱卫邺都的,极受天子信任。
别看姚襄是儒生打扮,好像彬彬有礼的,若把他给惹恼了,保不准会惹出什么祸端来。
这时,一个小厮从亭中出来,在文吏耳边小声说了两句,
文吏听后,大松了一口气,让刘胜、姚襄两人在众人的瞩目之中,走进了雾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