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在望
耶律撒合急忙上前令守军放下吊桥好让他们入城。
而城头之上涿州判官刘厚德却只是道:“宋军追兵在后,我不敢打开城门,否则宋军入城,我等岂不不是项上人头不保?请大王往幽州处避难罢。”
耶律奚底一时气愤,当即在城下便破口大骂。
而涿州城头之上仍是无动于衷,眼见宋军追击在后,耶律奚底等无法只得向幽州奔去。
追逐而来的宋军大部刚到城下,城头之上涿州判官刘厚德却是连忙令人放下吊桥打开城门,而他自己则是只身出城投降去了,却是与刚才对耶律奚底的反应大不相同。
于是宋军便兵不血刃再得一城。
经过战后盘点,此役自沙河击破辽军始,斩首五千有余。随后追亡逐北二十余里,一路缴获兵器甲胄以及马匹不计其数,便是辽军也俘获五百余人,初步估计辽军应当损失一万余人。
此时便只有殿前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及本部在此处接受涿州城,而孔守正随高怀德、刘廷让等一路尾随追杀耶律奚底等直到桑干河方才返回。
耶律撒合与耶律奚底一路经由桑干河退回清河屯住不提。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涿州城刚才下不久,赵光义御驾便抵达涿州城,可见此时宋军狂飙猛进之态。
傅潜见赵光义甫一入城,便立马将此战首级及缴获兵器甲胄等向其展示出来,而赵光义见状大喜,当即嘉奖了傅潜。而原本历史上傅潜本就善于取悦赵光义,经过此举更是受奖不少,其人日后更是青云直上。
直到此时赵光义御驾方才在涿州城稍事休息。
才过去不久,便又传来御驾即将起行前往幽州的消息,此时宋军刚刚大胜,全军上下竟然也无怨言,当即一路疾行跟随前往。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日夜兼程的赵光义便率部抵达城下,此时自赵光义从西易州至幽州城下刚才过去四日夜。
直到此时,辽主耶律贤方才知晓辽师败绩,愤怒之下,当即派遣使者往军中斥责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卿等不严侦候,用兵无法,遇敌即败,奚以将为!”
旋即清醒不少,想到此战役中乙室王耶律撒合的表现又单独嘉奖其人:“拒敌当如此。卿勉之,无忧不富贵。”
并加耶律撒合为太保,统领耶律奚底及萧讨古残军驻守幽州城外,与代父守南京的知军府事韩德让成犄角之势。
却是不想被才到达幽州城外的赵光义盯上,六月二十三日晚间,这万余残军便被赵光义亲率禁军击破于幽州城北。对此耶律撒合心中多少是有所准备的,毕竟他这万余残军刚刚败绩,又如何是对面十余万宋军之敌?随即便率残军往得胜口屯住。
辽军为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便都收缩回了外围,但如此行为却是将此次战役主拱手让给宋军了。宋军在纵深上得以扩张了相当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原本就有怨气的燕云吏民就公然降宋:
幽州神武厅直并乡兵四百余来降。
幽州山后八军瓷窑务官三人以所受辽国牌印来献。
幽州诸县令佐及乡民百五十人来降。
契丹知蓟州刘守恩与官属十七人来降。
一般军民更为踊跃,数百成群的归附,里面居然有渤海人。
更甚者就连建雄节度使顺州刘延素与官属十四人来降。
真真是所过之处,士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至此,宋军的攻势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政治效果,辽国在幽蓟一带的统治几乎瓦解。
此时,宋军入境四日夜,辽军一败再败,几乎基本难以派出主力前往幽州支援。原本还在外面行猎的耶律贤急匆匆的回归牙帐所在,召集了辽国上下议事。
此时牙帐中的辽主耶律贤脸色灰败,有气无力的道:“如今宋军攻势急迫,我军数败,关南之地已无援军,太宗所得之基业恐将毁于我手,如今怕是只能聚集兵马守卫松亭、虎北口了。”
殿内众臣一时默然。
然后队列末尾的耶律休哥却是出列拱手禀告道:“大汗,宋军攻打河东多日,师老兵疲,此时只是逞一时之威而已,臣愿请兵十万前往救援,必然为大汗大破宋军。”
耶律贤闻言一时振奋,随即便又颓然,如今仓促之间去哪里凑出这么多兵马?
默然片刻之后,耶律贤一咬牙,准备大发国内兵马。先是以耶律休哥代耶律奚底,将五院军三万众往救幽州。随后又命耶律沙、耶律斜珍、耶律末只及萧干各发本部兵马以及青壮往救幽州。
如此可以算是将辽国家底全部抖漏了出来。
而由于征发时间以及路程的原因,辽国援军只能分批抵达,先是耶律学古部在六月二十五其前赶到,尚来得及在宋军围城之前进入协助守城。耶律沙、耶律末只及萧干的援兵都来的稍微迟缓,没有进入幽州城。耶律斜珍先是退往清河屯住,后来无法,甚至退往得胜口屯住。
此时的战略形势对宋军极其的有利,先是赶在辽国援兵抵达之前就击败了耶律撒合,使得分批抵达的辽军陷入逐次使用兵力的不利局面不能在幽州城下集结,又再次被逼回外围。从而导致幽州城岌岌可危。
在如此形势下,宋军前锋部队的活动范围颇为广阔,先是大将马仁瑀率领本部在卢龙北部击破辽军一部,而另一部宋军则是乘胜追赶辽军至得胜口与耶律斜珍对峙。
耶律斜轸看到宋军兵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随后考虑到耶律撒合刚刚被击败,为宋军所轻视,于是改用耶律撒合的旗帜,于德胜口布置兵力引诱宋军。赵光义听闻后亲自率军发起进攻,士气大振,辽军被阵斩达千余人。
耶律斜轸则是趁机率军攻击宋军军阵后方,赵光义此时心终止只有幽州城,得胜口又一时难下,无奈之下,便率宋军开始撤退。
旋即,耶律斜轸尾随其后屯兵于清沙河北岸,声援幽州城。
见辽国援兵亦未讨得好处,幽州附近的渤海帅大鸾河率众投降。
至此,双方战线基本保持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