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杨业
刘继业说完仰天长叹。
刘继元闻言,羞愧欲死。
正想在此处寻个刀剑就此了断自己,但环顾四周又被四处尸横遍野的惨像吓住,脸色先是一红又再次转白,此时随时夜晚,但此处却是灯火通明,周围不少人俱皆看出刘继元的变化。
纷纷嘲笑于他,刘继元脸色更是难堪,眼神低头望向脚边,怕是希望此处出现一个裂缝,就此钻将进去。
而身旁的赵德昭却是没有跟随众人嘲笑,反而制止了其他人道:
前朝晋时,司马昭就曾试探刘禅,问他是否思念蜀地?
刘禅回应“此地乐,不思蜀。”
司马昭便调戏刘禅他说:“你这话说得很像郤正之言啊。”
在我看来,这件事,是很是不仁的。
亡国之君都是因为昏妄不明、懦弱不正所致。如果他们有远识,哪里会亡国呢!这都是很可怜悯的人,干吗还要戏弄侮辱他啊?
刘继元是我大宋的俘虏,但我大宋待他如宾客,还担心不能安慰他,实在不忍再去像司马昭那样,戏弄侮辱他。”
说完周围众人也明白过来,纷纷噤声,就是没有明白过来,看了周围众人的反应,也纷纷跟随噤声。
赵德昭瞥见不由一晒,随即也不在意。
人不都是这样?只有这时才显得刘继业这样的人难能可贵。
然后赵德昭又转头对刘继业劝谏道:“自唐末黄巢以来,中原大乱,凡七十余年间历五姓,群雄割据、战乱频发,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中原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频繁发生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为了维持战争,不得不向百姓征收苛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负担沉重,生活困苦。许多家庭因此破产流离,社会动荡不安。
直到我朝太祖自微末中崛起,统一中原,如今便只差太原。
更何况,“大一统”是中国自古以来之规律。
中国幅员辽阔,需要一种足够规模的国家疆域以完成有效治理。
历来圣贤所以尊崇河山一统,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族群生存所需。
自周以来的经验事实可知,那种割裂中国的地方政权,是从负面影响从而使得“民生”凋敝。
如今之天下,大宋是当之无愧的统一力量,也是此时天命之所在。
节度此时投降,乃是顺天而为。此后节度能挽救的是更多士庶生命,使之不再继续无谓的流血。汉国抗命,非义夜也。
节度如何还要顽抗?”
此时说完,赵德昭便静静的看着刘继业,他相信眼前的刘继业会做出正确的举止的。
果然,少顷,刘继业一声长叹,方向手中长枪,先是朝着赵德昭一拜。随即命令周围跟随他的士卒也纷纷放下武器,不在顽抗。
至此,汉国刘氏至此遂亡。
赵光义平定汉国,共得十个州一个军,计四十一个县,百姓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士兵三万人。
这个数据可以概见汉国支撑国力的艰难,几乎是每户要出一个士兵。不算女子、儿童、老人,汉国几乎就是“全民皆兵”。
但它能支撑到五代十国最后一个亡国,也算是奇迹了。
从此,西北、西南的“羁縻之地”不算,大宋帝国已经得到了唐代末年,中原王朝所拥有的基本版图。
而此次赵德昭的目的已经达成,他此行其一是来替大宋招降刘继业,也借助此次刷一下声望,顺便在刘继业面前刷一刷好感,待到选择之时,让其首先想到自己。
片刻之后,赵德昭便带着刘继元、刘继业回到太原城北高台之间。
赵光义先是四下打量刘继业,先是感叹:这厮好生雄壮!
随后欣慰道:“卿能识天命,朕深感欣慰。听闻你本姓杨,自今日起,便恢复原本之姓吧。”
随即重新命人颁诏授其为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又考虑到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从大宋统一战争的全局来看,大宋灭汉之战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在于大宋在战略上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大宋在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之前,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当是时,南方群雄势力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较弱,各割据势力之间又互相猜疑,易于各个击破;北方的汉过得到北辽的支援,军事力量较强。
根据这种南弱北强的形势,从弱处下手,对南方七个政权各个击破之后,为大宋灭汉战争取得胜利,从战略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宋灭汉之战所以取得胜利,还在于大宋在战争准备和战略部署上,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
车神二叔即位后,鉴于以往进攻汉过均因北辽军援救而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攻城阻援的作战指导。
在率兵攻打太原的同时,部署兵力阻击辽军,牵制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由于辽军率兵援救汉国的行动受阻,致使汉国几次派人向辽求援的企图无法实现,处于孤军守城无援的境地。
宋军成功地阻击和牵制辽军援救汉国,对宋军攻取太原,最后消灭汉国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大宋灭汉之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消灭汉国,大宋的统一战争至此结束。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使中国长期处于动乱局面。
同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大宋统一中国的大业,对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稳定地主阶级政治统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此便只剩下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