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吕布跟我抢诸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钟繇(二)

仓头走回屋内,把那本纸质的《易经》转交到钟繇手上。

钟繇翻了几页,原本漠然的脸上立即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钟繇年轻时便已任职尚书郎,出入宫省,自然是见过经过宦官蔡伦改良过的蔡侯纸。

如今他已年过四十,却从未见过像手里这本《易经》一样的纸张。它的品质比蔡侯纸还要高出很多。

更重要的是,钟繇一眼就看出来,这本书里的文字并非手写,而是像印章一般印制而成。

因此,这本书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到惊叹。

“快!快去把他们请进来!”钟繇对着仓头吩咐道。

仓头很快就领着李预和唐炳走进了屋。

李预走上前去,揖手行礼道:“晚辈河间李预,拜见钟侍郎!”

眼前这个年约二十的青年让钟繇感觉有些意外。他原以为来客会是一位成熟的中年人,没想到居然这么年轻。

钟繇示意李预坐下,并问道:“此书由何而来?”

李预微笑着答道:“回侍郎,这书是我们李氏书坊制成的,目前正在邺城一带推广。”

钟繇心想:原来是李家派来的年轻人!难怪,这么年轻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奇思妙想,做出这么精致的纸书呢?

钟繇问道:“哦。请问贵书坊当家是哪位?”

李预答道:“正是晚辈。”

这让钟繇有点摸不清头脑:难道真的是这个年轻人做出来的?

钟繇有些怀疑,问道:“这么说,此书是你制作的?”

李预点头,自豪地说道:“正是。晚辈花费了很多心血,才造出这等纸张。然后,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便可以批量印制纸质书籍了。”

钟繇仔细打量着手里的那本《易经》,说道:“此书的书封很符合我的胃口,不错!但是封面上这些字的大小不太合适,版式也不太美观,可以做得更好看些。”

然后,他又翻了翻书页,说道:“田元皓的书法倒是超凡脱俗,非同一般。这字迹端庄规整,笔法遒劲有力。我没猜错的话,他应该是一个很刚直的人吧?”

李预答道:“侍郎您猜得真准。晚辈佩服!”

钟繇哈哈大笑,说道:“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能大概猜出他的性格。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太大。除非是那种城府很深、擅长伪造他人笔迹的人。”

对于这本纸质书,钟繇真是爱不释手,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

然后,他问道:“请问此书售价几何?”

李预答道:“两千钱。我们书坊刚开业不久,前期开销比较大,技术也不够熟练,故而售价略高。以后会逐步降低。”

钟繇说道:“这样的纸张品质,再加上田元皓的手笔,亦不为贵。如此甚好。”

停顿了一下,钟繇问道:“阁下跋山涉水,从冀州远道而来,不会是专程来给我送书的吧?请问阁下找我何事?”

李预解释道:“侍郎,晚辈在邺城时,听闻很多儒士称赞您的书法。所以,晚辈想聘请您,帮晚辈抄写经籍,用来雕版。不知侍郎意下如何?”

抄书?

李预的这个提议,让钟繇有些哭笑不得。

钟繇说道:“我虽然官职不高,但好歹也是一名侍郎,为国家尽职尽责。阁下居然想要让我放弃官职,以抄书为业,是在取笑我才能不足,无以报国吗?”

李预急忙解释道:“侍郎误会了,晚辈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恕晚辈冒犯,晚辈孤陋寡闻,但是听闻侍郎志向高远,却处处受阻,因而才萌生此意,想请侍郎协助晚辈,传播经籍。”

这番话戳中了钟繇的痛处。李预说的没错,他在长安确实干得很窝心,郁郁不得志。

曹操的谋士荀彧跟他是旧识,曾多次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在长安作为内应,想方设法将汉帝从大将军吕布手中解救出来,送回洛阳。曹操已经答应迎接汉帝。

之前,董卓擅权,祸乱朝政,并挟持汉帝迁都长安。大汉江山有崩塌之危。

荀彧希望能够尽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于是他便投奔袁绍。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袁绍的才能不足以匡扶社稷。

至于其他人,像是江淮袁术、幽州公孙瓒、荆州刘表、益州刘焉之徒,则是各怀异心,妄图分裂国土,割据一方。

至于吕布,更是一介乱政的武人,跟董卓没什么两样,只是不那么残暴而已。

因此,在荀彧看来,只有曹操才是安邦定国的唯一人选。

对于曹操,钟繇并不了解,所以不像荀彧一样那么相信他。

但是对于吕布,钟繇和荀彧的看法就很一致了,都丝毫不认同吕布。

所以,一直以来,钟繇都在试图劝说吕布,将汉帝送至洛阳。

当然,吕布对此绝不答应。

好几回都是这样:钟繇头一天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吕布,第二天,吕布就又翻脸拒绝。就好像是有什么人在晚上给吕布出谋划策一样。

钟繇尽力了。尽管他屡受挫折,也依然在默默地努力着。

只是,他完全看不到希望,颇有些心灰意冷。这条路,好像是走不通。

看到钟繇沉默不语的样子,李预猜想,自己的话应该是起了效果,于是便打算进一步劝说钟繇。他吸取了上次拉田丰投资时的教训,不再敢轻易跟士人谈钱。

李预说道:

“侍郎,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与其在此屈身事人,虚费光阴,不如改弦易辙,做些其他更有意义的事。

“侍郎,您写得一手好字,何不协助晚辈推广经籍,传播礼教?”

钟繇面露难色,说道:“此事重大,容我再想想。这样吧,阁下先回去。改日我会以书信答复。”

李预知道,钟繇已经动心了,只是他还有其他难以割舍的东西,因此一时拿不定主意。

都已经到这个份儿上了,李预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要是他现在离开,那可就前功尽弃,白来一趟了。

但是,该如何继续劝说呢?

李预绞尽脑汁,思来想去,突然想起来史书上关于钟繇的一处记载。

《春秋》共有三传,分别是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和左丘明的《左传》。

汉代太学里,只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可以设立博士。因此,这二传传播得更广。

而钟繇最中意的,恰恰是不能设立博士的《左传》,并经常以《左传》贬低《公羊传》。

李预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大胆地尝试一下。

于是,李预失望地自言自语道:“唉!如此,《公羊春秋》就只能找其他人抄写了。”

李预的话立即就在钟繇心中激起了波浪。

钟繇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左传》为太官之学,《公羊传》不过卖饼者之学。阁下应该传播《左传》才是!”

听到这话,李预的心里乐开了花。

李预此行的目的,是把钟繇请回去。他不像汉代读书人,对于家学有那么深的执念。印刷哪家的《春秋》,李预并不在乎。

李预尽力掩饰内心的狂喜,装出一脸的真诚,恭敬地问道:“既然如此,不知侍郎可否愿意随晚辈前往邺城,抄写《左传》?”

钟繇想了想,毅然说道:“然也。反正我在此地碌碌无为,不如为弘扬《左传》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