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姐夫永乐大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1章 远洋船队开始试航

没过多久,这门亲事终于定了下来。

由皇后保媒,皇帝赐婚,这要换作其他人铁定令得天下人轰动。

但是轮到徐长安身上,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大家都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之事。

自古婚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长安已经没有了双亲,而徐皇后乃是徐家长女,同时又是国母,由她出面保媒自然最适合不过。

而皇上乃是徐长安的亲姐夫,他既代表了家长,也代表了君父。

本来,朱棣还想赐一套国公府给徐长安,这事其实以前也提起过,毕竟这也是规矩。

不过徐长安婉拒了。

倒也不是他高姿态,主要原因是迁都已成定局,按计划也就三四年的时间就得迁过去。

北平府那边已经专程为他修建了一座敕建安国公府,而现在所居的府第也很大,没必要再搬来搬去。

于是,朱棣又换了一种方式,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丝绸、马匹、下人、田庄……

同时还升了苏永清的官,将之调任都察院任四品左佥都御史。

就在徐长安忙着筹备婚事之时,郑和率领的船队终于开始了远航。

不过,这一次相对来说也称不上远航,目的是乃是暹罗。

暹罗,是由泰人建立的国家。

汉代时,东南亚一带最强盛的乃是高棉人建立的扶南国。到了东汉末年,日南郡象林县的占族人造反,自立占婆国。

到了唐朝,扶南国被原属国真腊取代,因真腊定都吴哥,故称吴哥王朝。

五代十国时,中原大乱,原来附属中原统治的安南趁机独立,从去一去不返。

如此一来,东南亚沿海一带便形成了三国混战模式:吴哥王朝、安南、占婆国。

直到元朝,位于湄公河流域的泰人兴起,多次打败吴哥王朝,最终创立了阿瑜陀耶王国。

洪武十年,阿瑜陀耶王国王太子昭禄群膺奉命出访大明,朱元璋派使臣赐了阿瑜陀耶国王“暹罗国王之印”。

从此,阿瑜陀耶王国便改名暹罗国(泰国)。

这一次前往暹罗,表面上是一次例行回访,其实主要是为将来的远下西洋做准备。

毕竟,这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庞大船队,同时也是第一支采用了蒸汽机做主要动力的船队。

两百余艘船同时鸣笛,半空中滚滚浓烟仿佛一条条巨龙升空,那场面是多么震憾?

郑和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肃清海道,勘察沿途的海岛、礁岩、风向、洋流等等情况,并修订航海图,同时也为以后的远洋积累经验。

所以,这次航行,相当于是一次试航与演练。

按原来的计划,徐长安本来是准备一起前往的,但现在要大婚,自然就去不了了。

不过也没什么,这次出海只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于是,徐长安安心停在京城,一边筹备婚事,一边继续推进教学方式的逐步转变。

以前的读书人一向以四书五经为重,毕竟这是科举考试的重点考核内容。

但是现在,这种风向正在慢慢改变。

徐长安采到的是双线并行的方式,为了不引起较大的动荡,以前的科举模式暂不做改变。

但是却另外新增了一条入仕途的路,那就是从民间挖掘有一技之长者,或是从学院选拔优秀者。

如今,学院已经增设了不少学习内容。

徐长安采取了前世的经验,由浅入深,由基础开始学起,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启蒙、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方式。

启蒙不用说,你得先识字。

然后,先开始慢慢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再慢慢加入地理、历史、数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过程虽然相对漫长一些,但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未来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者,经过考核之后可加入朝廷编制,由朝廷发放俸禄,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

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有的留在学院执教,有的加入研发部门,有的进入工坊担任技师,也有一部分入了官府为官。

以前,普通百姓想要入步入仕途,基本上只有读书考科举这一条路。

但是一般的家庭很难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一旦开始读书,首先就要保证读书的时间,家中的活基本是帮不上忙的了。

而且读书的成本很高,学费、书籍、笔墨纸砚、生活费、路费等等,往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供养一个读书人。

而且,很可能还是白供,毕竟能够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读书人并不多,说百分之一可能都是乐观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

只有家里的孩子够聪明,但有机会免费入读,而且还提供食宿。

还有那些匠户、医户家的孩子也占了一定的优势,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会一些技艺,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免费入读的机会。

除了教育方面,修路也是一件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这也要从战略方面考虑。

修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如今的大明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毕竟还是缺少后世那些大型的机械,比如挖掘机、推土机什么的。

说不难,是因为动员力相当强大,而且成本极低。

古代也有古代的好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万里长城,哪怕是后世的基建狂魔来修,搞不好也会半途而废。

单说成本这一项,恐怕就会让人退避三舍。

但在古代,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就在于动员力。

举个例子,比如朝廷要修某县到某县的路,长约四十里。

这要换成后世,你得先立项目,然后各种勘察,绘图,定稿,开会……好歹也要折腾几个月。

接下来,什么投标,分包……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件重要的事:拆迁。

要是遇上一些不配合的,估计得拖你个几年。

这一来二去的,修一条路得也得花费不少时间,不少钱。

但在古代,朝廷一声令下:修路!

征民夫!

甚至是召集两县所有乡镇的劳力参与其中。

一开工,乌泱泱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材料几乎都不用花钱,一律就地取材,大石头砸成小石头,河里取沙,荒地取土……

这四十里地搞不好一个月就修完了,效率比你大型机械还高。

而且民夫几乎是不给工钱的,大不了管饱。

这也是古代为何能够修筑很多超大型工程的原因,比如长城,比如京杭大运河……这些,都堪称是历史的奇迹。

换成后世,还真不一定能够修得起来。

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成本根本负担不起。

…………

【PS:题外话,其实不仅仅是古代,有兴趣的书友可以问问家中老人,当年修河工的事。

那时候缺粉碎机,大石头一家一户搬回家里,用锤子慢慢砸成小块,一动员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我们一步一步熬到今天,成为傲视全球的基建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