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5章 5.编蒲抄书的路温舒是呼吁人权第一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句古训,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披蒲编”的主人公路温舒。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今河北平乡西南)。路温舒的父亲是里巷守门人,家里贫寒,从小让路温舒牧羊。路温舒把水塘里的蒲草捞上来,截成一段段草简,编在一起抄书学习。这就是成语编蒲抄书的典故。编蒲抄书与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一同列为寒门苦读的典故,收入《三字经》世代传颂。
路温舒读了很多书,当上了县监狱的小吏,此后努力学习法律,不久升为狱吏。县令断案有疑问,常向路温舒询问。郡太守到县里视察,很惊讶路温舒的才能,便让他代理曹史。路温舒又钻研《春秋》,略通经学大义,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山邑县丞。后因失误被免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昭帝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受命审理昭狱,延请路温舒担任奏曹掾史,兼代理廷尉史。在此期间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黜,宣帝刚即位。路温舒写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尚德缓刑书》,劝诫宣帝减省法律,放宽刑罚,崇尚德政,文章收录于《古文观止》。精通法律且多年从事监狱管理的路温舒,深知西汉法律的严酷,和因司法制度的缺陷而带来的弊端。他从历史角度列举大量史料,阐述因律法执行不公影响政权巩固的事实,大胆而有尖锐地揭露了因严刑拷打,造成无数冤假错案的社会危害。劝谏宣帝“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崇尚德政,制止冤案。并提出了司法改革的建议,呼吁废除严刑峻法,主张保障人权,因此路温舒也被柏杨先生誉为中国历史上呼吁人权第一人。
路温舒建议司法改革,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但仅靠行政命令当然不能改变悠久传统,因为冤狱与酷刑是封建统治制度下的产物,这种制度存在一日,冤狱与酷刑就存在一日。像司马迁、周亚夫、颜异,事实上任何法官都救不了他们。但路温书的奏章使我们发现,中国人权所受的蹂躏,自古就没有有效的保护。这份奏章虽然很温和,很微弱,而且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但它是中国最早争取人权的呼声。
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提升他为广阳国私府长。內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又升为右扶风丞。当时,宣帝下诏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以报效天子。宣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他们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是担任原来的官职。很长时间之后,路温舒升迁为临淮太守,政绩非常出色,在任上去世。
路温舒曾跟随祖父学习天文、历法、数学,作出预言说汉朝的运数在三七之间(即二百一十年),并密封上奏朝廷,提出警示。朝廷把这当成国家机密,秘密存档起来。三十年以后,成帝朝时,谷永也作出相同的预言。直到王莽篡汉后,发现了这个国家机密,觉得这是自己取代汉的一个依据,于是就公布出来了。我们知道西汉自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八年王莽篡汉,前后一共经历210年,事实也证明了路温舒的预言不虚。
路温舒的儿子及孙子都曾做到太守一级的大官,班固评论:路温舒言辞恳切,辞意通达,后代成了世家大族,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