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府兵制度改革方案

唐太宗李世民的声音响起。

文武百官皆看向了李承乾。

众人皆充斥着好奇,李承乾能侃侃而言指点出李泰所提建议的不足和弊端,那么他对于府兵制度的改革,想必定然有一定的高见。

可惜,太子不学无术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他们也有所耳闻,府兵制度改动这等大事,陛下已经和群臣商议很久了,至今未能拿出妥善的方案。

太子,真的能行么?

唐太宗李世民静静的看着李承乾,他面无表情,但心中却下意识的认为自己这个太子,不行。

魏王李泰依旧被气的胸膛起伏,身躯发颤,冷冷的看着李承乾,他倒要看看,太子能拿出来什么建议!

李世勣和房玄龄两位大臣也有些期待,毕竟李泰提出的府兵制度改革,有着他们的建议和指点,太子殿下否定驳斥李泰观点的同时,也相当于认为他们提出的建议无用。

那么,太子殿下能拿出让文武百官都赞同、并且有用的建议么?

这一刻,李承乾感觉很多目光汇聚于自己的身上。

犹如那一次的诸国使臣觐见的宴会上。

他略微调整呼吸,声音有力道:

“儿臣认为,我大唐府兵制度改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军事机构与编制调整,儿臣认为大唐府兵制度管辖机构,应调整为:规定左右卫等十二府和东宫六率府为管辖府兵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隶属陛下,如此可以加强陛下对府兵的直接掌控。”

“改革军府名称与长官设置,军府改称折冲府,设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为正副长官;应该明确军队编制等级与人数:军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下面又分团、队、火三级,人数分别为二百、五十、十人;全国设立六百三十四个个军府,按内重外轻原则分布,京师所在的关中占二百六十一府,如此才可加强朝廷军事力量,形成“居重驭轻”的军事布局,有利于巩固朝廷统治地方。”

李承乾话未说完,众多大臣脸色皆微微变化,从原本的或不屑、或疑惑、或好奇、或淡视,转而一个个聚精会神,聆听着李承乾所提出的府兵制度改革方法。

感觉,有点东西啊!

之前的府兵制度在府兵的管理和指挥上,存在一定分散性。

简单的说,就是部分权力掌握在地方军事长官手中,而不是在朝廷手中,不是在陛下手中。

若是采用太子的方法,通过改革,明确左右卫等十二府和东宫六率府为管辖府兵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隶属皇帝,这便使得军权更加集中于朝廷、集中于陛下。

如此可减少地方势力拥兵自重的风险,强化了朝廷、陛下对军事力量的掌控,巩固了皇权统治和大唐的统一稳定。

这建议看起来确实不错!

完全不像李泰那般,看似提出了建议想法,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如同鸡肋般。

不,还不如鸡肋呢,食之无味,弃之亦不可惜。

李泰脸色也变了变,怎么感觉李承乾所说的建议,很有道理的样子?

并且似乎很有用?

“继续说。”唐太宗李世民沉声道,语气似有变化。

“儿臣所提出的第二点改动,为兵源与服役规定方面,我大唐应确定征兵对象与方式,从富裕农民中征兵,改变了以往府兵来源的构成;贞观十年之前,大唐府兵主要有两种,一是三卫,从五品以上高官的子孙中征取;一是卫士,从普通百姓中拣点;儿臣认应该以均田制为基础,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民,每三丁选一丁为府兵。”

“同时完善拣点办法,实行征兵制,与招募的职业兵不同,府兵多少有保卫家乡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忠诚度。”

“明确服役年限与任务,府兵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离队,府兵平时主要轮流到京城宿卫,称番上,其制度儿臣建议改为:五百里内为五番,五百里外为七番,一千里外为八番,各一月上,两千里外为十番,倍其月上,战时则出征作战,战事结束便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避免了将领在外长期拥兵自重。”

李承乾缓缓道。

这些,他早已经背的滚瓜烂熟。

“好!!”唐太宗李世民听完这第二条改动方方案,脸色隐隐有些激动,能让久居高位的帝王变色,足以证明这第二条府兵制度改革建议,戳中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心!

“太子所说的第二条,朕早已规划好了,只是还未实行,没想到太子与朕父子同心,也能想到这一点。”

唐太宗李世民道,露出欣慰之色。

太子提出的府兵制改革中的“兵农合一”的举措,使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如此可以大大的将军事力量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这样一来的话,大量农民将成为府兵的来源,不但可以保证了大唐有充足的兵源,又可以避免了士兵因长期脱离农业生产,而形成独立的军事集团。

士兵平时分散在各地务农,战时则迅速集结出征,战争结束后又返回原籍继续务农,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这种“兵农合一”的模式,不但可以使得军队在和平时期不需要长期维持庞大的常备军,又能减少了军事开支,而且也避免了士兵因长期服役而产生的懈怠和战斗力下降等问题。

当大唐有战事时,能够迅速召集起经过一定训练的府兵,投入战斗,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父子同心?呵呵呵...”李承乾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没有反驳对方的话,父子同心?

你和魏王李泰才是父子同心吧?

不过若是硬说父子同心也没有错,当年你想造高祖皇帝的反,他现在也打算造您的反!

李承乾面无表情的说出第三条改动方法。

“三,府兵制度应保证府兵的经济待遇,儿臣认为,日后大唐该采用兵农合一的模式,即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如此不但可以减少军费开支,又能巩固了武装力量,也使得农业生产与军事力量相互促进,有利于我大唐的财库增收和百姓稳定。”

“同时,府兵最好自备物资与赋役减免,府兵粮械自备,免除赋役,这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使得府兵家庭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能够安心服役。”

李承乾说完三条建议后,抬头看李世民的表情。

陆师和他说过,府兵制度的第三条改动,对于历史影响最大。

即兵农一体,战时打仗,农时耕地。

而大唐贞观十年的府兵制度改革,也是由此开始的。

“好,好,好!这三条建议,如朕这些年来所总结的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连续说了三个好字,打量着下方的李承乾。

自己这个太子,不是不学无术么?

而今日所言这三条建议,条条戳中他的想法,件件符合他的心意,甚至他本来就打算于今年,进行如此改革的。

并且,这三条改革方法,他并未与群臣说过。

不过倒是商讨过,但很可惜,并非是他自大,而是他多年的征战经验与多年的执政经验,一点一点累积,才总结出这三条改革方法,群臣文官对于军事并不是很了解、武官对于改革更是一头雾水,这件事情只能他自己拿主意、想办法。

所以,李承乾这三条建议,几乎不存在是大臣帮助他的结果。

那么,李承乾到底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难道,自己这个儿子,是个执政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