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企业界关注但迄今尚未取得共识的一个热点问题。为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学者们从战略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此举既因应了不确定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也为最终明确二者关系开辟了新视角,由此衍生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探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直接影响,鲜有从动态能力和环境动态性视角,分别探寻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的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企业利益与其他社会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对企业期望的不断提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三大矛盾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为突出。在此情形下,众多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对此做出正面回应。在此压力下,企业家不断地在公开场合做出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社会责任。然而,私下里许多企业家却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看作一种成本付出,或将其等同于做慈善。他们并不真正相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一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也不清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持续性和深度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致使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指导我们从价值共享的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其与企业战略、业务相结合。因此,有效地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可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有助于企业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背景,本书旨在探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有何影响?动态能力在其中能否起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其中能否起调节作用以及发挥怎样的约束作用?由此,首先本书以深圳某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为样本,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了初始假设命题。其次,运用资源基础论和适配论,阐明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与价值创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并将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将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纳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四个变量间关联性的概念模型。最后,采用实证分析方式,对研究假设和模型效用进行了检验:选用问卷调查法,以企业高层领导和骨干员工为调研对象,前后收集了两批问卷数据;之后运用此问卷数据,在交叉验证了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可显著影响价值创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能使企业对价值问题、稀缺性问题、难于模仿性问题与组织问题做出有效的回答,对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需要将其与企业战略、业务相结合,以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②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可显著影响动态能力。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使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内外环境协调一致,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战略性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动态能力。
③动态能力可显著影响价值创造。动态能力也能使企业对价值问题、稀缺性问题、难于模仿性问题与组织问题做出有效的回答,对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企业可通过动态能力提升价值创造力。
④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可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价值创造。本研究采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身抽样法”(Bootstrapping),证明了动态能力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因此,战略性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注重动态能力的提升,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⑤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随着环境动态性的增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增大。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证明了环境动态性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因此,密切关注环境的动态变化,科学实施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之策,可增强价值创造力。
⑥企业规模、产业类型可分别显著影响动态能力、价值创造。因此,企业增强动态能力和通过此能力提升价值创造力时,需要考虑企业规模和产业类型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国内首次检验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维度及其对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机理和情境因素。
二是将探索性个案研究与配对实证研究融合首次运用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本书得到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GJJ180947)、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项目编号:19GL36)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以动态能力为中介”(项目编号: GL18124)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中外学者相关论著并借鉴了诸多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笔者研究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