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1 国际背景

(1)关税壁垒向非关税壁垒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关税壁垒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又积极寻求并设置了新的、更加隐蔽的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再加上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的相关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合法的法律依据,使技术性贸易壁垒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发达国家通常凭借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及技术领先优势而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除了国际标准,它们还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体系,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技术标准的隐蔽性和非对等性构筑贸易壁垒以限制和控制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出口。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知识产权国际化发展,发达国家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获取对更多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并积极将知识产权融入技术标准之中。以知识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中的必要专利)为支撑的技术标准所构筑的技术壁垒具有双重性,技术含量更高,更加难以攻克。过去,技术标准作为一种对产品和生产的规范,以对出口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规范;而今出口国在使用技术标准时,不仅要按标准规定生产,而且由于标准中专利的存在,迫使其必须先获得专利许可,方能利用该项专利技术进行生产,以达到标准要求。

(2)专利标准战略的动态调整。

当前,国际标准已俨然成为国际市场的许可证,其背后隐含的巨大经济利益驱使着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各国都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标准的参与权、起草权甚至是领导权,以便能够将自己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之中,使国际标准能够代表和体现自己的利益。为此,发达国家早已将争夺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作为自己制定国际竞争战略的依据和导向。早在20世纪末,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开始了对标准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1998年9月,美国完成了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制定任务;欧盟于1999年10月通过了“欧洲标准化的作用”战略决议;日本在2001年9月发布了标准化战略。法国于2002年、2006年、2011年和2018年发布了四个国家标准化战略。通过对这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标准化战略及其战略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制定的国家标准化战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战略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二是都将国际标准战略作为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心;三是制定的国家技术标准战略都旨在将自身的标准体系向全世界推广,以形成对相关领域的控制。

(3)国际技术标准合作初现端倪。

互联网技术逐步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经济发展业态和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技术标准竞争日趋白热化。联合技术委员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的主要工作领域包括智能识别与数据抓取、数据管理与交换、云计算与分布式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这些工作领域都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紧盯新兴技术标准赛道。

诚然,激烈的新兴技术标准竞争难以避免,但强国间标准化竞争的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国家间标准化合作不失为更好的选择。在技术标准领域常常会出现标准的交叉与分工,每个国家在技术标准的侧重与优势上各有差别,一个国家再强大也不可能占有全部的技术优势。所以,只有集各国之所长,才能创造出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技术标准。在新兴技术领域,已经有了国际合作的案例。国际标准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减少国际标准冲突的途径,也是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