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两个大男人喝着茶,抽着烟聊着小镇名人的八卦,从路高原那里听说很多秘闻,都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到最后甚至有老丈人的瓜!这下明俊精神了,岳父还能有这往事?人不可貌相啊。
老路又提起了蒋伯父,这下两人有共同语言了,蒋庆富,也是位大村书记,跟老史的交情可以追溯到30年前,同为赤脚医生培训班学生,培训期间,两人臭味相投,结业后,白天应付差事,晚上就拉帮结伙的投机倒把了....
要八卦小镇男女间那点事,蒋庆富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公认的千人斩!有数据为证,他是某哈哈的一个分厂的供应商之一,维持关系的方法就是小姐,据同行爆料,他每趟供货,都要在路边饭店找两个小姐,亲自考核后随货一起交给厂家验收,此事真实性有各路司机为证,因为考核工作经常在车上完成,而蒋庆富每星期供货两次,这生意做了十多年了......
俩人八卦的吐沫横飞,直到明俊电话响起才止住话头,史母让他去外公家一趟,把上次许诺的平安观捐赠款送过去,外公来电话催了。
路高原见他有事,告辞离开,明俊拿了手包两人一起下了楼,问了燕子去不去外公家?正当销售上头的燕子拒绝了,明俊驾车直奔仓库,老佛爷手里接过一千,朝外公家而去。
明俊包里有钱,但这一千一定是要拿的,老佛爷嗜钱如命,明俊准备有机会把向她拿的十万也还给她,免得以后多话。
外公还是坐在老地方,跟一群老人在摆龙门阵。
问了交钱地址在祠堂,明俊给他点上烟,“外公,我帮你捐点钱好不好?”
外公年轻时是个混子,外婆也是抢来的,在几个儿女成家前碌碌无为,直到俩女婿显山露水才挺起腰杆,如今两儿子也混的不错,吃喝不愁,有显摆的机会根本不会错过。
“好,多捐点,让我也长长脸。”外公笑呵呵的道。
到了马村祠堂,里面有几个人在聊天,原来今天是有过承诺的捐款人交款的日子,上前交了史母的一千元,得了一张收据。
“哎,春雷,你这纸哪来的,可以当古董了。”明俊好奇的问道。
写收据的信纸抬头是佛塔公社革命委员会!
“呶,在哪里。”春雷是明俊小学同学,小时候的玩伴,看样子现在在村里混上了一官半职。
明俊朝他努嘴的方向望去,一大麻袋装的满满的,过去扒拉了下,拿出本信纸,装订的极好,打开一看,尼玛,竖着写的,封建余孽啊。
只见上面写着‘太平经’,嗯,太平观有太平经合理,错了,是平安观,也合理。
再翻了一下,‘洞灵真经’,是不是有三十六式?字写的真不错,一手正楷。
“这是有年头了,观里找出来的?”明俊边问边拉手包拉链。
“小时候我们烤红薯的地方记得不,那里有个地洞,就在那里找到的。”春雷答道。
看了看包里还有原封的一万,掏出来交给会计,“裕民舅,这是我外公捐的。”
马村俩大姓,马和金,金姓是新安江水库移民,在马村定居已经几十年了,俩姓现在已经交融在一起,也可以说分庭抗礼,村干部势均力敌,就像面前这俩位,春雷姓马,裕民姓金,反正年纪跟史母差不多的,明俊一律称舅。
“嚯,你这外甥给你外公挣脸啊。”金裕民边点钱边笑道。
点好钱,春雷开了收据,接过来一看,马启秀捐赠一万元整,嗯,等下交给外公,看他会不会心疼。
“这些信纸是谁写的,你们知道吗?”明俊好奇心上来了。
“上面不是有名字么,泉秀道人抄录,72年死的,人还是你外公他们葬的。”金裕民回道。
“这麻袋信纸值钱不?”
“镇里来看过了,值钱能放这儿啊。”春雷答道。
“那卖给我吧,字写的挺好看的,我拿回去学习学习。”明俊说道。
“我去叫书记过来,你自己跟他说。”春雷跑出去找人。
不一会,书记马祥廉走进来,说道,“你就拿走得了,放在这里也是点火的料。”
“白拿可不好,这样,我也捐一千意思意思。”明俊再次打开手包。
去外公家门口把车开过来,春雷帮着把一麻袋书装进后箱,明俊发了一圈烟,走人。
“淑芳家有多少钱,看明俊这小子挺大手大脚啊。”金裕民说道。
“这车加牌照一百万打不住,你想想有多少钱?”马祥廉道。
看着外公拿着收据,强颜欢笑接受同伴奉承的样子,明俊有点乐,也不在他眼前晃悠了,跟外婆打了声招呼,回家去。
招呼姑父帮着把麻袋搬上楼,把信纸一沓一沓拿出来放在桌上,尼玛的!看到了什么!稻草绳捆着的报纸!
把两捆报纸拿出来,露出了厚厚的几本书.....
把里面的物品全倒在地上,扒拉一看,好家伙,全是有着时代特色的大部头,难怪这么重,奶奶的,马祥廉你坑爹呢?难怪说是点火的料。
随即一想,是自己好奇心作祟,不能怨人家马书记,一本本的拾起放在桌子上,没什么灰尘,应该清理多了,嗯,毛爷爷选集就有十几本,另有赤脚医生手册,母猪护理,民兵手册,扫盲手册,等等。
再把稻草绳解开,把报纸铺平一看,正反面涂的一塌糊涂,再仔细一看,应该是字,黑色颗粒状的应该是碳灰.....明俊心头一闪,扫盲班,里面可能还有老佛爷的墨宝。
找了个酒箱子,把几本书装进去,过个几百年也是古董了,不能丢,想了想,又找了根塑料绳把报纸也捆上,堆到杂物间墙角,这才继续归置桌上的信纸,泉秀道人还挺讲究,每沓信纸右上角都有个数字编号,整理起来很容易,一共有6本书,准确说应该是是6部道经。
每部道经寥寥几张纸,左上角有根线穿在一起,附在后面的注释占了很大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