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魂:中华传统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考工记》之匠人营国

《考工记》,据传为战国时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工艺官书,其作者估计是齐国稷下学宫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原无《考工记》之名。西汉时,《周官》中的“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多方求之不得,便取本书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就在这一时期,本书得名《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刘德、刘歆的工作,加上《周礼》作为《礼记》的一部分进入五经行列,使得《考工记》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相当大,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天文、数学、生物、化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水平。因此,这是一本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考工记》中《匠人》篇里的“匠人”,主要讲的是建筑工匠,包括建筑工程的设计者与建筑者。其中认为,匠人职司城市规划和宫室、宗庙、道路、沟洫等工程。通过本篇所记载的有关制度及各种尺度比例的规定,我们能粗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部分建筑技术制度。

《考工记》指出:“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26) (译文:匠人建造城邑,应用悬绳,以水平法定地平,树立表杆,以悬绳校直,观察日影,画圆,分别识记日出与日落时的杆影。白天参究日中时的杆影,夜里考察北极星的方位,用以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27) 。)这就是要给都城选择位置,测量方位,确定高程。

《考工记》进一步指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8) (闻译:匠人营建王城,全城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王城中主要的道路,南北干道三条,每条三涂;东西干道三条,每条三涂。经纬涂道的宽度等于九轨。王宫的布局,左面是祖庙,右面是社庙,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集,市集和外朝的面积各一百步见方。第117页。)这就是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道路。这一段非常有名,因为它非常具体地规定: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度为“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这里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4 《考工记》周王城图

《考工记》指出:“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29) (闻译:天下的地势,两山之间,必定有川;大川之旁,必定有路。若造沟渠违逆地的脉理,则水不能畅流;水的注集不顺其理,也不能畅流。梢沟每隔三十里,下游宽度比上游增加一倍。凡导泄停水,泄水建筑物截面的顶角取磬折形,角的两边之比为三比五。要修跌水,则句曲如直角。凡修筑沟渠一定要顺水势,修筑堤防一定要顺地势。设计合理的水沟,会借助水流冲刷杂物而保持通畅;设计合理的堤防,会靠水中堤前沉积的淤泥而增加厚度。第123页。)尽管这里讲的是兴修水利必须要了解地势环境,其实,凡建筑工程,都需要研究自然的规律,熟察地理环境,配合地势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特别是注意水的流向,注意因势利导。

《考工记》记载了在砖墙出现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夯土技术广泛应用于筑城和堤坝工程的技术与经验:“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30) (闻译:版筑[墙壁与堤防]时,用绳索校直、绑扎筑版和木桩;如绑扎筑版过紧或受力不匀,致使模型板变形或受损,就不能胜任支撑承压的功能。第127页。)

此外,匠人还要“为沟洫”,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及有关附属建筑等。

同时,《考工记》中还规定了按照社会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论述了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

《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也象征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