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汉,从反攻长安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确实另有目的。”

贾诩肯定了这一点,“无论是从当下出发,还是从长远出发,都有着组建这样骑兵队伍的必要。”

“长远不敢谈,就光是当下来说。”荀攸看向选拨的场地,“这是为了维持士气,出征的时间已经定下,但激励的时间却是在昨天,要想维持高昂的士气大抵也就只有这种办法比较稳妥也比较平和。”

说完荀攸看向贾诩,意思很明确,他都说完了当下,难道你不说一说长远?

“此军,向西可平羌乱,向北可收河套,向西北则可通西域。”

贾诩说完了。

对于贾诩的言论,荀攸颇为认可,“如此西北一角连为一体固若金汤,可徐徐东图。”

“为何是东图,而不是南向呢?”

这个问题是贾玑问的,要回答也是相当简单。

不过荀攸却是反问道:“莫非这位少年有办法突破秦岭天险?”

“遵奉五斗米教为国教可行否?”

“若是没有强大的实力,只能说是难,人家张鲁在汉中好好的,为什么要听从呢?”荀攸清楚这个计策大抵是只能用在战后安抚汉中,眼下之人并非不知,而是故意为之。

“在下贾玑,表字仲衡,此吾父诩,表字文和,不知先生何人?”

“颍川荀攸,荀公达。”

“原来是颍川俊杰。”话是这么说的,贾玑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俊杰二字,攸担当不起。”荀攸本来就没有表情,不过正是没有表情才容易让人心中生怒。

贾玑不再言语,贾诩接管了战场,“颍川荀家的人不去冀州,来这里做什么?”

......

......

......

太监了,不写了

这张是禹贡地域图

这张是东汉十三州,也可以说是十四州,其中凉州和雍州的范围有多次变更,有时甚至消失

213年

三月,复《禹贡》九州。

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216年

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217年

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太子。

——————

为什么要复《禹贡》九州,原因也就在其中

为什么又不想复《禹贡》九州,原因在于三互法

其他的基本没什么疑点了

至于说代汉还是伏汉,这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我觉得内容姑且不提,两版简介我感觉都是要代汉的

内容的话,虽然说了金瓯无缺、丹宸永固,但是又没有主语,是谁的金瓯无缺?又是谁的丹宸永固?

就这样了

再见

对了,有个说要给马腾、韩遂封国,然后学周公给大家分封一下领土。

这接来大概就是五代十国/唐末藩镇

还说约定不能互相攻打,天下立刻太平

我只能送他两个字,天真

————

流官不作为,流官为什么不作为回答说是人生地不熟就算想作为也难,回答的可真好。

流官不作为和流官难作为的本质难道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不强吗?

都中央弱地方强了,直接明面上封地方为国?

州牧都几乎是这个州实权的土皇帝了,封国?直接给刘焉封国让他当蜀王,再给刘表封国让他当楚王,再给刘繇封国让他当吴王,再给刘虞封国让他当燕王,你这是要提前上演刘家版的八王之乱吗?

那个智商在线的政治家敢在这个情况下这么玩?

什么逻辑,什么思路?

真是嫌天下不够乱

还有秦始皇以前没有农民起义的言论

那个时候的底层主体是奴隶,要起义也是奴隶起义,跟TMD流官不作为有毛线关系,还只有自己家的才会好好管,自己家怕不是折腾的更厉害,反正我都自己家了,你个外人凭什么管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盗跖,春秋末鲁国人,不是秦时明月里面的那个盗王之王。

夏商周三朝,社会主体都是氏族,个体家庭都是氏族的一份子

春秋时期氏族开始解体,出现了个体家庭,但数量并不多

战国时期开始,氏族又一进步解体,出现了地主和农民阶层,同时授田制的推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授田制走向了土地私有化,地主与农民的差距越来越大,之后阶层矛盾日益加深,这才有了农民起义

逻辑是这样的,而不是流官不作为导致了农民起义

——————

再见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