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1957:通往财阀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中环物业

贝聿明大师开口说:

“你说的我都听明白了,完全具备可操作性。按照地形来看,湖泊可以设计在庄园的中部位置。而地下避难所,可以修建在庄园东南侧。”

贝聿明大师选定的避难所地址,正好位于二层小洋楼附近,也就是后世李半城的豪宅位置。

文宣伍借此发挥。

“贝叔,原址的二层小洋楼需要推倒。你可以在原地,修建一个混凝土或石质的地基平台,对避难所进行隐藏保护。”

“而且地基平台还能抬高整个地块的高度,庄园的住宅修建在平台上,方便住在别墅里的人俯瞰整个深水湾美景。”

贝聿明大师询问:

“住宅需要设计多大的占地面积?或者说每层需要拥有多少平方?”

文宣伍心中估算了一番,粗略统计了日后的家庭成员数量。

“贝叔,别墅的实际占地面积,大概在1000平到1500平范围内,楼层方面,至少设计三层的居住空间。同时,整个地基平台是主人居住生活区,工作人员的居住区域,另选它址。”

贝聿明记下文宣伍的要求后,开口询问:

“也就是说,庄园的东侧是住宅区?那右侧是花园和休闲区吧?”

“贝叔,你看着设计。我其他的要求不多,你可以参考中西方的大型庄园来设计。”

贝聿明大师对文宣伍的信任感到欣慰。

他想到文宣伍的处境,再看看周围的环境,决定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在安全问题上多做点文章。

忠伯在一旁一直倾听,见两人的话题暂停,他连忙接话道:

“小少爷,庄园内还应该建一个家祠,用于摆放李家和文家的牌位,也方便日常祭拜。”

贝聿明大师在一旁表示应该修建。

文宣伍对家庙还是十分看重,他想了想后世见过的建筑,开口说:

“既然我日后需要一人兼挑两姓三房,那便意味着我的后代将分成三支。”

“我是这么想的。不如将李家和文家的家祠,设计成一栋两三层的宫殿,文、李两家的牌位,分别摆放在殿内两侧。”

“同时,剩余的楼层,还能充当家族图书馆、学堂等教育、学习开会的地方。”

忠伯满意地点了点头。

“小少爷,你是李家和文家的共主,两家的祠堂放在一起也挺合适。这件事我没有意见。”

贝聿明大师在笔记上记下要求。

文宣伍想到自己重生至今,即将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庄园,不由地傻笑出声。

贝聿明大师只是在一旁微笑,他很理解文宣伍的表现。他当年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时,也没好到哪里去。

贝聿明大师四处张望,发现深水湾虽然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但实在是荒无人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文宣伍在半山区的别墅,贝聿明大师早已看过。他暗自心想:

“随着财富的增长,宣伍在香江的人身安全是个大问题。”

“他在半山区的别墅太小,无法布置足够的安防设施,缓冲空间也少,难以在紧急时刻对宣伍进行保护。”

“对宣伍这个华人来说,危险虽然不会马上发生,但也不会太远。”

“宣伍拥有亿万身家的消息,极有可能在一两年内被香江这边知晓,我应该尽快想点办法。”

贝聿明大师转头对文宣伍说:

“宣伍,你想不想早点入住庄园?”

文宣伍自然是连忙点头,能够早点享受美好生活,谁不愿意呢?

他这时也忽然明白贝聿明大师的意思。

“贝叔,我想早日入住庄园。因此我希望你可以安排三个以上的施工班组,每个班组施工8小时,能够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施工。”

“同时,各种可以加快施工速度的工程设备,全部给我安排上。例如,可以加快挖掘速度的全液压挖掘机,可以加速地面平整的推土机和压路机等。”

“因此提高的成本,我会一力承担,毕竟我已经是亿万富豪,不在乎这点小钱。”

贝聿明大师得到文宣伍的准信后,立马开始招兵买马。

回到庄园的文宣伍,开始思考自己的任务安排。

“庄园我已经交给贝叔全权负责。美丽华酒店也在前两天完成了各项手续,目前正处于闭店装修状态。有利银行的收购,还在进行中,我无需插手。”

“美股目前处于普涨行情,不用我进行操作。ABC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忠伯已经接手。如此一来,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

文宣伍想来想去,发现只剩下对中环物业的收购,还没有多少进展。

“就它了!”

文宣伍拨通电话,对在中环办公的忠伯说:

“链家中介统计的中环物业资料,麻烦你派人送到半山别墅。”

半个小时后,文宣伍双手捧着资料,开始认真地分析起来。

说起中环必须提及置地,提及置地,它的创始人保罗·遮打爵士便是逃不过的话题。

1869年,第一批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邮轮上,有一位一脸稚气的青年绅士正在欣赏美景。

他就是未来香江填海史上,大名鼎鼎的保罗·遮打爵士。

保罗·遮打爵士在香江经商多年,先是首创公仓——九龙仓,后又力促填海——成立置地公司。

1889年1月,颇有身家的遮打与怡和洋行董事杰姆·凯瑟克,合伙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置地,遮打任董事长。

置地第一项业务,是向港府提交填海造陆计划。

获港府批准后,置地依照填海规划,西起西环煤气厂(今屈地街),东到中区海军船坞,填海得到26.3万平方米的陆地。

置地在新填地块上,逐渐修建起后世大名鼎鼎的中环商业区。

中环的地理位置优越,商户们纷纷竞相租赁。随着入驻的商户越来越多,置地公司的年收益也在逐年提升。

因此,置地一直把中环当做自己的聚宝盆和自留地,始终不愿向外出售物业和地皮。

哪怕半个世纪都过去了,置地公司依旧持有中环地区绝大部分的物业。

正因为如此,资料中被标注为置地公司所有的物业,文宣伍只能眼馋地一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