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文与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画家格拉斯

格拉斯是一位经过专业训练、技法娴熟、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和雕塑家。他曾经自豪地说:我“能用炭笔、钢笔、粉笔、铅笔和毛笔作画,而且左手和右手都行”,我从绘画中“为写作吸取了许多东西,如长时间的思考,修改的乐趣……最喜欢站着工作……”。格拉斯的许多绘画作品常常产生于文学作品之前,并且影响着文学作品。

格拉斯自称绘画是他的第一职业,三岁时开始有意识地画铅笔画,上小学时,他就喜欢绘画,当时一位教图画课的女教师对他影响很大。格拉斯说:“就职业培训而言,我只是雕刻家和版画家,我学过石刻和石雕,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和柏林造型艺术学院分别上过三年;当作家,我是自学成才的。”十三四岁时,他立志以绘画、雕塑或舞台美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延缓了格拉斯画家之梦的实现。直到1947年底,他才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注了册。然而,当时学校由于缺煤被迫暂时关闭,他只得先到“格贝尔与莫克公司”当了一段时间石匠学徒,主要任务是帮助修复战争期间损坏的纪念碑和缺胳膊少脑袋的雕像。1948年初,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复课,格拉斯开始了正规的绘画学习,主攻雕塑,老师是塞普·马格斯(Sepp Mages)。格拉斯后来回忆说:“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对我的帮助很大。后来我们发生了争吵,但他仍然帮助我转到另一位老师的门下,这就是奥托·潘科克。”奥托·潘科克(Otto Pankok)是德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表现主义版画家,对格拉斯的版画创作影响很大。1952年底,格拉斯离开杜塞尔多夫,前往柏林造型艺术学院,投师于卡尔·哈通(Karl Hartung)的门下学习雕塑。这对师生感情甚笃,格拉斯在雕塑方面主要得益于哈通。1967年8月哈通去世时,格拉斯特地撰写了一篇悼文,发表在8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上,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还与哈通的部分学生在“柏林S美术馆”联合举办了题为“卡尔·哈通和他的学生”的纪念画展。1956年,格拉斯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艺术大师的学生”荣誉称号。

1955年,格拉斯在南德电台诗歌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很快又应文学团体“四七社”的邀请赴会朗读作品。1956年初,他与第一位夫人安娜移居巴黎,埋头写作《铁皮鼓》。由于时间关系,他暂停了雕塑,但却从未放弃作画,而是既写诗又作画。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写诗和作画之间出现了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常常是在一首诗的前面画上一幅画,由这幅画再产生第一句诗,或者顺序正好颠倒过来。”他的第一部诗集《风信鸡的优点》(1956年)就是由四十一首诗和十幅钢笔画插图组成。此后的两本诗集《轨道三角地》(1960年)和《盘问》(1967年)也各有十八幅炭笔画和十幅铅笔画。这些绘画作品主要是素描,使用的是钢笔、炭笔、铅笔,线条简练,构图别致,技巧娴熟,风格粗犷,有的画幅较大,占了满满两页,有的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许多作品系信手挥就,是“无须换笔的作品”(格拉斯语)。插图的内容总是与诗歌内容紧密配合,为诗歌提供了形象的脚注。

将文学作品的主题变为作画的对象,是格拉斯几十年美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恶厨师》是格拉斯1961年出版的剧本,厨师因而也成为他多幅版画和雕塑的主题。在写《蜗牛日记》(1972年)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表现蜗牛的蚀刻铜版画,就连这时画的自画像也有两只蜗牛,他有意将其中一只嵌在自己的左眼里,以此象征他作为一个作家和政治活动家对事业所持的坚忍不拔、始终向前的决心。格拉斯1975年访问印度时,对斗鸡印象深刻,并且在《大脑产儿》一书中有所描述,此后创作了几幅斗鸡的铜版画和石版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潜心于宏篇巨作《比目鱼》(1977年)的写作,在此期间,比目鱼自然成为绘画的中心主题,他创作了大量比目鱼的版画,后来,名为《当比目鱼只剩下鱼刺的时候》(1977年)的配诗画册几乎与小说同时面世。写《母鼠》(1986年)和《铃蟾的叫声》(1992年)时,他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老鼠和蟾蜍。《辽阔的原野》(1995年)是作者对东西德重新统一这一巨变的反思,他画了大量头戴礼帽的人物或人物背影,似乎是要表达自己对统一后的德国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变化莫测的思考。晚年,格拉斯又改画彩色的水彩画,出版了配诗画册《拾来之物——给不读书的人》(1997年),这时,他甚至干脆就把诗歌直接写在画上,真正做到了诗画合一。1999年,他出版了故事集《我的世纪》,同时推出文字版和插图版两种版本,插图版中的一百幅配合故事内容的彩色水彩画全部由作者本人绘制。

谈及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格拉斯说:“我一直都在画画,如果我不在画画,那就是因为我正巧在写作,或者专心一意地不做任何事情。……在绘画时可以找到更加简洁的表达方式。早在我把关于比目鱼的童话写成一部长达七百多页的长篇小说之前,我就已经将这条大鱼画了出来,用的是毛笔、羽毛笔、易断的炭条和软铅笔。当这条会说话的比目鱼有机会发言的时候,一些并非作为插图的铜版画也同时问世,它们表现的是和这个叙事文学素材相同的主题。……诗歌和绘画同步发展,彼此相互关联。绘画常常是画出来的诗歌,而许多诗歌则编织成了一幅绘画……对于我来说,绘画在写作中延续,从绘画的结构中又可以引出转向叙事文学阶段的倾斜,因此,‘你首先是作家还是画家’这个问题,从来就不会让我操心。从字面上或者从画面上来说,这是一些灰色的东西(Grauwerte),它们为我们的现实涂色、分级,使之变得模糊,使之变得透明。只有纸是白色的。必须给它涂上斑点,用反差强烈的或断断续续的轮廓画赋予它生命,或者将词句移植上去,它们讲述的总是最新的事实,而且每一次都不会相同。”“如果绘画的想法占主导地位,那么写作的过程就会引起绘画的过程。两者恰似雌雄同体,相互促进。绘画与写作之间的矛盾在对一种图像构思的塑造过程中相互抵消,有些适合入画的被写成了文字,有些则被作为画按字面的意义加以处理。”

格拉斯在文学上始终不断创新,在绘画方面也富于创新精神。1972年,格拉斯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转向版画创作。在此后的十五年中,他大约制作了三百幅铜版画和石版画,前者约占五分之四,表现的主题有羽毛、鱼、女人、鹅、鸡、手套、生姜、烟头、厨师、蟹、指甲、蘑菇、人物肖像、玩具娃娃、老鼠、蜗牛、鞋,其中尤以鱼类最多,计有鳗鱼、比目鱼、颌针鱼、海鲂、鲽鱼、鲈鲉、石斑鱼,对各种鱼观察准确,刻画内行,甚至就连鱼鳞的纹路也清晰可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格拉斯创作了一系列蘑菇雕塑,后来又将其演变成蘑菇状的帽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格拉斯改用陶土制作雕塑,创作了“手套”“鳗鱼”“无须鳕鱼”“大西洋鳕鱼头”“蝗虫”“天鹅的脖子”“双重的蜗牛”。在完成长篇小说《比目鱼》之后,格拉斯利用创作间歇,雕塑了一系列不同大小的比目鱼。奥阿是《比目鱼》中的女主人公,格拉斯先用陶土雕塑了一系列奥阿像,然后又用青铜浇铸。如果说,格拉斯在早期的素描和版画作品中,很少表现自然风景,那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格拉斯则在一系列炭笔画中展示了自然景观与物体的周围环境,画中出现的大多是枯树、朽木、濒临死亡的森林,表达了他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忧虑。

格拉斯的绘画作品属于写实风格,他用画笔表现最多的还是他身边的静物和熟悉、爱好的东西,如咬过的苹果、掐灭的烟蒂、眼镜、钥匙、羽毛、鞋、土豆皮、穿破的皮鞋等。格拉斯烟瘾极大,烟斗几乎从不离手,因此在他的画中经常出现堆积如山的烟头、盛满烟头的烟灰缸、燃烧的烟斗。鳗鱼是格拉斯爱吃的一种食物,他的早餐总有一截鳗鱼;他还擅长烹饪蘑菇,常常喜欢去林间野地采集蘑菇。因此,长期以来,鳗鱼和蘑菇一直都是他画里的主要内容,各种形式的鳗鱼和蘑菇在他的画册中占了很大的篇幅。自称“作家必须写‘性’,我时刻在想‘性’”的格拉斯,也对画中的鳗鱼、蘑菇和蜗牛赋予了某种“性”的象征意义。在德国民间,鳗鱼往往被视为性的象征,在画家格拉斯的笔下,得到了夸张性的表现。在他的画中,鳗鱼和蘑菇与男性生殖器毫无二致,蜗牛则被作为性的刺激物。男性生殖器变形为蘑菇、石块、烟蒂、拇指、舌头,鳗鱼大摇大摆地在阴道穿梭,而蜗牛则吸附在《比目鱼》中女主人公的脸上和阴道口。格拉斯还喜欢在画中表现人与动物的对立,通过蟹、鳗鱼、甲虫、蛾、老鼠等动物,引起联想,从而阐释动物的象征含义。

格拉斯很少画人物,除了一些自画像外,只为个别熟悉的作家画过肖像,如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海因里希·伯尔等。格拉斯对绘画理论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就某些画家的作品做过报告,写过评论文章,例如《蜗牛日记》的最后一章就是论述德国画家丢勒铜版画的论文。格拉斯擅长设计书籍封面,他迄今出版的绝大多数作品均由他本人设计绘制封面。这些封面的共同特点就是画与书的内容及标题密切相关,例如《铁皮鼓》(1959年)画的是一个胸前挂着铁皮鼓的少年;《猫与鼠》(1961年)是一只脖子上戴着铁十字勋章、虎视眈眈的猫;《比目鱼》和《母鼠》(1986年)则分别画了一尾冲着人的一只耳朵娓娓述说的比目鱼和一只硕大无朋的老鼠;小说《相聚在特尔格特》(1979年)以三百多年前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后一群德国作家的聚会为背景,曲折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重要文艺团体“四七社”的有关活动,画家格拉斯巧妙地在封面上设计了一只从砾石里伸出来、握着一管羽毛笔的手。

雕塑,是格拉斯在战后最先学的手艺,不是用陶土,而是比较硬的材料,如砂岩、壳灰岩(Muschelkalk)、大理石凿刻。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和后来搬到柏林以后,则主要使用一种耐火黏土,塑形之后再做出石膏模子,早期做的雕塑大都是少女、鸡、鲽鱼、鸟,可惜保存下来的很少。格拉斯后来的雕塑作品大多也是以动物、人物作为创作对象。他的人像雕塑模特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家人,比如他的几个孩子、妻子乌特、怀孕的女儿劳拉。格拉斯喜欢做菜,尤其擅长烹饪 比目鱼。他写了长篇小说《比目鱼》,画了大量比目鱼的版画,而且制作了一些比目鱼的铜质雕塑。德国自2006年起设立的奖励最佳年度长篇小说的“德国图书奖”,就是用格拉斯的铜质雕塑《手抓比目鱼》(Butt im Griff)作为这项德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的奖杯。格拉斯后来回忆道:在写作《母鼠》期间,他得到了一只老鼠作为圣诞节礼物,伴随着长篇小说《母鼠》,他不仅画了大量老鼠版画,而且也制作了很多老鼠的雕塑。格拉斯晚年的雕塑主要是人物,尤其是成双成对跳舞和搂抱性交的男女。

作为艺术家,格拉斯非常乐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除了版画和雕塑,他还用多种画笔创作,如铅笔、炭笔、墨水、粉笔(Rötel)、钢笔、水彩,他还将文字和绘画糅合成一体,文字部分用手写体,大多是他的诗歌,与主题相近的绘画组合为诗画合一的艺术品,比如《伸舌》(1988,墨水画)、《拾来之物——给不读书的人》(1997,水彩画)、《最后的舞蹈》(2003,炭笔画)、《愚蠢的奥古斯特》(2007,炭笔画)、《蜉蝣》(2012,钢笔画)等。

1955年,格拉斯在斯图加特的“鲁茨与迈耶尔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美术作品展览,此后几乎年年参加多人画展或举办个人画展,最多的时候,一年中多达十一次。迄今为止,他已经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丹麦、波兰、南斯拉夫、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举办过数百次个人画展。1979年9月,在格拉斯访问中国期间,联邦德国驻华使馆特地在使馆为他举办了画展,使我国美术界和文学界人士也有机会欣赏到他的美术作品。1995年底,德国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Peter Ludwig)专程拜访了格拉斯,对他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它们体现了德国战后的时代精神,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因此决定一次性收购了他的近百件作品,包括素描、版画、雕塑、水彩画等,时间跨度近四十年,这些作品收藏在路德维希国际艺术中心(Ludwig Forum für Internationale Kunst)并在德国各地巡回展览。本书全部插图(含六幅作者像)均由君特·格拉斯创作。

格拉斯是一位高产多栖的作家和艺术家,既写小说、诗歌、戏剧、小品文,也从事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格拉斯的文学与艺术创作,不仅是德语世界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文坛与艺术界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伟人已逝,作品永存。

值此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版《君特·格拉斯文集》的机会,从卷帙浩繁的格拉斯作品中选出这个读本,希望读者能够一卷在手,走近格拉斯。

2019年10月26日

于德国小镇尼德多费尔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