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十一章(王本四十章)

【题解】

本章的文字虽然很少,却阐述了老子思想中的两大原则:一是在大道的支配下,万物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二是再次强调守柔的主张。最后重温“有无之相生也”(二章)的辩证观,强调有“无”才有“有”,为有“弱”才有“强”这一处世观寻找理论依据。

本章在王本中,则为第四十章。甲、乙本与王本的文字基本一致,甲、乙本各自多了四个“也”字,另外,甲、乙本的“天下之物生于有”,王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含义没有本质区别。

甲本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乙本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王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注释】

①反也者,道之动也: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道的运动特点。实际上道作为规律,本身无所谓动与不动。本句的实际意思是说,在大道的支配下,万物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万物总是由弱而变强,当发展到最强盛时,则出现物盛必衰的现象,又由强而变弱。这就是王本二十五章中讲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于是老子就得出“反者,道之动”这一结论。

关于“反也者,道之动也”,还有其他不同解释。第一,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说明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第二,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反,本也。”即返回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大道。第三,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反,复也,静也。”即返回清净的状态。

②弱也者,道之用也:大道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醒万物保持柔弱的状态。王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使用柔弱的策略能够战胜刚强的对手,处于柔弱状态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

【译文】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万物在大道支配下的运动特点;提醒万物保持柔弱的状态,这就是大道的作用。

甲本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乙本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本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①有:存在的物质。如阴阳二气、五行(金木水火土)等。本段甲本仅存“天”字,残缺部分依乙本补。本句王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说明原本应作“天下之物生于有”。文字稍异,含义相同。

②无:虚无的空间。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只有有了“无(空间)”,才会有“有(物质)”。这是在讲“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可参见本书第一章关于万物生成的理论。

关于“有生于无”,不少学者认为这是讲“无中生有”“无能生有”,也就是说,“无”是“没有”,而“有”是从“没有”中产生出来的。从绝对虚无中产生万物,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西晋的裴撰写《崇有论》一文,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

更多的学者把“无”解释为“道”,因为大道看不见、摸不着,故称之为“无”。如果把“无”解释为大道,那么第二章中的“有无相生”就应该解释为“万物与大道相互产生”,这更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因此杨柳桥在他的《老子译话·附录: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吗》中责怪老子说:“既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无相生’,他的思想体系是不够周延的。”在杨柳桥先生看来,“有生于无”的“无”是指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有无相生”的“无”是“有”存在的条件,于是老子在使用“无”这个概念时就自相矛盾了。

其实《老子》全书中的“无”,除了用于“虚无”“没有”等本义外,其他指的都是空间,而“空间”正是由“虚无”引申而来。既然“有无”能够“相生”,那么现在强调其中的一面——“有生于无”,当然是可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只有相对于空间才能存在,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无所谓物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知道物质带来的好处和作用,而不注意空间带来的好处和作用,因此在第十一章中,老子就专门强调空间的作用,认为各种器物之所以有用,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存在着“有”“无”两个对立面,如果全是物质,而没有空间,那么物质就失去它的作用,器物也就没用了。老子把这一观点引入政治领域,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无不为”的好处,还要注意“无为”的好处,“无不为”是以“无为”为基础的,就像物质是以空间为基础一样。具体到本章,老子强调有“无”才有“有”,是为他的有“弱”才有“强”的处世原则服务的。

可以说,老子如此反复强调空间的作用,其最终目的仍是想通过自然现象来为他的政治主张、处世原则寻找理论根据。

【译文】

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某些物质元素,而物质相对于空间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