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系统
2021年5月,我的高中同学组织了一场线上同学聚会,我的高中化学老师裴老师应邀参加聚会。
没想到,同学们高中毕业近20年,裴老师对每个同学都记忆深刻,一一说出了当天参加聚会的同学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
说到我的时候,裴老师爽朗地说:“齐洁,当然知道,那个胆子很大的女生。”随后,还发给我一张带有原始笔迹的高三模拟考试卷以及高考成绩汇总表。
看着那张“惨不忍睹”的成绩汇总表,我真想立马把它吃到肚子里。
但是高中时期的我,对那样的成绩根本“无感”。那个时期的我,就属于稻盛和夫说的“不燃型”的人:听过很多建议、知道很多道理,但自己永远不会发生改变,也不想发生改变。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把人分为三种,分别是“自燃型”的人、“不燃型”的人和“可燃型”的人。其中,“自燃型”的人无须借助外力,自己就可以燃起来,内心有无数个小宇宙迫不及待地爆发;“不燃型”的人纯属陶瓷材质,除非自己觉悟,否则他人无法改变;“可燃型”的人则容易产生触动,在他人的引导下,能够接受改变并可以产生改变。
那时候的我,也曾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本书捶胸顿足,下定决心改变自我,可是过了两天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也曾轻易被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本书触动——只是被触动,并没有行动,还经常进入“越想做好却越糟糕”的怪圈。
到底是什么样的自我洞察真正驱动了我的行动呢?
那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洞察。那种自我洞察并非灵光一现,而是冷静的、自信的、专注的、笃定的,是为自己负全责的自我洞察。
系统学习:不浪费每一步
上中学的时候,每次下了晚自习回到家中,我一吃完饭,刚刚放下筷子,父母就对我大吼一声“学习去”。然后我便拖着自己那个大书包,慢吞吞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房门,开始“学习”。
只要看到我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并坐在书桌前,父母便放下心来,有时还会“啧啧”称赞。他们太喜欢、太认同我这种“听话”又“懂事”的状态了,他们以“好孩子”定义我、表扬我,导致我一度认为,在自己的房间里并坐在书桌前的就是好孩子。即便我听着音乐、抄着答案,即便我拿着笔发呆,我也认为自己在学习,甚至产生了“自己长时间学习很了不起”的幻想。
也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刻苦努力”——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学的状态,使得我一度沉迷于和同学比谁学习的时间长,沉浸于重复动作和自认为美好的状态中。还傻乎乎地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天苦哈哈地上自习,却不如“不那么努力”的人学得快,学得好,学得有效果。
现在想想,我“活该”一路成绩平平。
后来,我才发现,不只是我,我的很多同学、很多同事,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手段目的化”的现象,比如掷重金购买学习材料,又或者看书到深夜、早上4点在朋友圈晒学习打卡等。
简而言之,学习本是帮助我们获得结果的一种手段。可是学着学着,我们就把学习本身当成了一种目的,将长时间学习变成了日常状态和目标追求。
不难发现,在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上,晒学习动作的人很多,晒学习结果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这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能够保障结果产出的系统。
何谓系统?系统是一种全局的、成体系的、完整的、个体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以下棋为例,单一行动者与系统行动者的区别在于,单一行动者关注某一步的走法,系统行动者却在下第一步棋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后面五步乃至整局的走法。
总而言之,单一行动者容易在“点”上犹豫,系统行动者一开始便懂得布局“线、面、体”。
学习也是要有系统性的,那么学习系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认为学习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向谁学、如何学、如何持续学、如何学以致用这6个维度(见表1-1)。
表1-1 学习系统包括的6个维度及其要点、意义
这几个维度及其要点、意义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展开。
【知行合一小实践】
把本书当成你的学习内容,写下你将为什么学、学什么、向谁学、如何学、如何持续学、如何学以致用。当你读完本书后,再看看你写的内容是否需要修正。
为自己负全责:彻底想清楚为什么学
有人问我:“如果能拥有《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你最想回到自己人生的哪个时期?”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高三”。
我的高三,没有熬夜,没有泪水,没有紧张。当然,也可以说是“没有收获”。
那时候的我,对要考取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要考到多少分、要复习到什么程度毫无想法、一无所知。对于那时候的我而言,顺利毕业、考上大学不过是所有高中生都必须走的路,至于要走到哪里、怎么走,我并不关心,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关心。
我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高中时期赶紧结束。至于之后我会去哪里、自己该做什么,从来没有想过,也不知道该从何想起。
意料之中,我的高考成绩并不让人乐观:刚刚过二本分数线,我勉强上了一所普通院校,就读化学专业。
报到是在2005年9月的一天。
那一天,父母、姑父和表弟一同送我去学校。
进入刚刚建设好、才投入使用的新校区。目之所及,学生们在刚刚投入使用的新教学楼、宿舍楼里进进出出,泥泞的土地上伫立着的是尚未建好的图书馆。在学校的路旁,零星有几棵刚刚种下的既不茁壮也不翠绿的小树。
开学报到、整理宿舍、熟悉学校环境的过程忙忙碌碌,但也难掩所有人的失落,大家都沉浸于失望的情绪里,隐忍不语。
不经意间,我听见姑父小声地对表弟说:“看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来这里上学。”
在那一瞬间,我还是没有控制住压在我心底的悲伤。它一泻千里,我却只能跑到卫生间,捂着嘴巴偷偷哭泣。
在那一刻,我的尊严和我的面孔一样,被泪水打湿。我难以承受那份悲伤,却也无力挽回已有的“坏结果”。
平生第一次,在被轻视和被动的成长中,我在明白自己要对自己造成的坏结果负全责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自我洞察。
一身伤疤换一个体会。
不承想,竟是姑父对表弟“良苦用心”的告诫,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学习。
有一个声音反复告诉我:必须通过学习来改变现状!
《成就上瘾:把成事当成一种习惯》提到:“很多时候人们都指责别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怪罪别人,期待别人或政府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曾经因为迟到怪罪交通,认为心情不好是因为孩子、配偶或同事,你就没有百分之百地承担责任。”想来,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我不就是这样的吗?
小学时,拼音是我的“老大难”,我就将自己学不会拼音的原因归为“我是一个笨孩子”。
中学时,我把未来的生活责任推到了“父母”身上,心安理得地“混学习”,即使很晚睡觉,也从来没有用心学习过,一直在应付父母和老师。
直到18岁,我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要为自己负全责”。
在大学时,我也想过、害怕过,担心自己18岁才开始学习太晚,毕竟高考已经尘埃落定,自己再努力怕也是无望。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对《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有了新的体悟。我告诉自己,孔子到了15岁才开始立志向学,和18岁的自己相比,也就只早了3年。
于是,我便在18岁时默默下定决心,从当下开始改变,开启我的10年学习计划。从本科念到博士后,最大化地弥补了我当时对待高考的“不负责”。
如果知道了为什么学习,认知到了“要为自己负全责”,那么多晚开始努力都不迟。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一切负起全部责任,这才是给自己的最大保障!
思想不是行动的源泉,为一份责任而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才是行动的源泉。
什么是开始行动的最好时候?
现在就是!
【知行合一小实践】
拿出笔,在一张纸上写下这3个问题的答案。
1.在学习中,什么事情曾让你觉得后悔、挣扎?
2.写出你在这些后悔、挣扎中应该做但没做的3件事情。
3.为了重新对学习负起全部责任,写下你现在可以开始做的3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