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习要结果: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学习结果真正看得见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还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就对学习热血沸腾,决定悬梁刺股,结果才开始学几天,就发现力不从心、然后放弃了学习,对自己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感到懊恼?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不知道如何正确学习,学得很辛苦乃至产生自我感动,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将学习界定为看书、考试,硬生生把自己训练成了“书呆子”?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对知识应用和技能转化感到不知所措?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兴致来了,学起来势如猛虎,却不知道学习需要细水长流,终归只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疲惫”?!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别着急,别害怕。请你先看看同学A和同学B的故事。

同学A是一个对目标很执着的人。2015年,他下定决心考研,自此便辞去了工作,一头扎进学习中。他每天都严格制订学习计划、完成学习计划。可能是运气欠佳,他的考试成绩有三四次都以小分差与录取分数擦肩而过。如此跌跌撞撞,一直到第五次,他才终于通过了研究生考试。

他用“裸辞”和5年时间,换来了一张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却突然感觉自己“一贫如洗”。他发现,除了这张录取通知书,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学A都感到非常失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在的结果是自己想要的吗?学习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再看同学B。临考试前3个月,他才下定决心考研。却不料,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像捣蛋鬼一样时不时地跳出来打扰他。忙碌使他疲惫不堪,那个想集中心力学一场的计划一次次被打断。直到考试前一刻,同学B对考试内容的印象依旧是一片空白。结果可想而知,心血来潮的同学B没有考上研究生。

回过头来看,同学B花费的时间少,但是同学B没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3个月的努力自然如竹篮打水。

一个人再辛苦,做了再多事情,如果没有达成目标,也算不上是真正的高效人士。

我们经常以为快就是高效,甚至喜欢强调一件事情做得快不快,却很少考虑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

其实,判断学习效果好不好应该有两个指标:一是结果;二是成本。

高效人士应该是高效益的。

来看看经济学中的效益一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用公式表示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将此公式移植到学习中就是,学习效益=学习结果/学习成本

注意:效率不等于效益。

效率×结果=效益。这可以被理解为,效率衡量做事速度(快),而结果衡量做事过程的价值(有结果),两者的叠加才是效益(又快又有结果)。

曾经的我,也只顾做事的效率,而不顾做事的效益和结果;将忙碌视为对勤奋的完美表达。那时的我,正如在滚轮中奔跑的小仓鼠,马不停蹄,幻想着自己日行千里,回头才发现自己仍然停留在原地。

那些跟着书本努力学习、拼命吸收知识的行动,花去了我无数的时间和无穷的精力,却没有让我拥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结果。

结果才能衡量努力过程中的价值。

正如一簇簇成熟的庄稼,它衡量了庄稼人挥洒汗水的价值。

正如减掉的5千克体重,它衡量了自己多少个日日夜夜“管住嘴、迈开腿”的价值。

因此,我要提醒你,没有结果的学习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

你需要向学习要结果,让别人不仅看到你的努力,更看到你的结果。

当我确立向学习要结果的学习原则后,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对我来说才开始变得立体丰满、活灵活现;知识和知识之间、图书和图书之间才开始在我心中产生明确的连接。原本零乱、沉睡的学习“种子”突然醒了过来,开始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地生长,并在时间的作用下,不断产生、放大效益,带来了结果,慢慢地丰富了我的学习丛林。

向学习要结果这一学习原则,指引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正是在一个个小结果的激励下,我作为一个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三跨”(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考上了公费研究生,攻读完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也正是在结果的激励下,我才能在30岁时完成博士后的学习;之后在职场中也是平均用三个月的时间备考,最终我通过了多门考试,包括中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考试。

作为一个吃过学习的“苦”的人,我明白寻寻觅觅的艰辛,也明白收获满满的欣喜。

我将尽力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之旅,尽心为你呈现我相信并验证过的向学习要结果的具体工具、方法和路径。我希望与你一同行走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一起找寻学习的乐趣,拓展学习的意义,获得学习的结果;我希望与你共同站上知识的山巅,运用知识换来可以让我们熠熠生辉的实在结果,让学习带来的“阳光”照亮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