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与辑集
第一节
当代史料的整理与结集
唐以后历代均有实录。每帝崩殖之后,必由继立的人加以修撰,相沿成为定制,亦为国史的蓝本。清修实录,规定缮为五分,每分各具满、蒙文一部,大本红绫面的两分:一存于皇史宬,一存于奉天崇谟阁;小本红绫面的两分:一存于乾清宫,一存于内阁实录库;又有小本黄绫面的一分,亦存于内阁实录库,以为讲筵之用。然此诸本均藏于中秘,不是外面轻易看得见的,必须入国史馆供职方能得见。蒋良骐于乾隆三十年任国史馆纂修,据实录红本,成《东华录》十六卷,由天命至雍正。在近百年中整理这一项史料的,则王先谦有《东华录》二百卷、《续东华录》四百十九卷,朱寿朋有《光绪朝东华续录》。先谦于光绪初入史馆,援例绎乾隆以后各朝,为蒋良骐书的续编,至同治末为止,其中咸丰一朝凡六十九卷,为潘颐福所编;又以良骐书过于简略,复自天命至雍正,录之加详,成《东华录》、《东华续录》二书,总称《十一朝东华录》。但良骐所据的为初纂实录,非乾隆以后改订之本,故其书虽简略,但所纪的事有出于先谦书以外的。朱寿朋续书,范围较广,其时《光绪实录》尚未着手纂修,乃杂录各书及报纸而成。
我国国史,自唐代以后,例为官修。清代在天聪初年设文馆,旋改为内三院:国史、秘书、宏文。入关以后,改三院为内阁,设翰林院,以国史馆作为附属,掌修国史,其体为本纪、传、志、表。书终清代无成,但也有为馆臣所钞刊而留传的:《国史贤良祠王大臣传》一卷、《国史文苑传》一卷、《国史循吏传》一卷、《满汉大臣列传》八十卷。此等由史学上言之均无甚价值,但仍为有价值的史料。
利用传记的有钱仪吉的《碑传集》一百十六卷、缪荃孙的《碑传续集》八十六卷及闵尔昌的《碑传集补》。仪吉书所采集的除碑、版、状、记之文外,更旁及于地志杂传,以时间、官爵、事实排比之,所录甚备,书成于道光间,故所采仅至嘉庆朝为止。荃孙续书,与前书体例一样;尔昌所补亦然。
清代政典的撰集,多出于皇室,如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清通典》、《清通志》二百卷,十二年所撰的《清通考》二百六十六卷是。馀如《皇舆表》、《职官表》、《职贡图》、《授时通考》、《赋役全书》、《大清通礼》、《宫史》、《八旗通志》、《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六部则例》等,此等亦可备参考。其包括较广的,当为光绪二十五年所续修的《大清会典》诸书:《大清会典》一百卷,《会典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会典图》二百七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