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启示:遵守法则
“无头”的开篇
司马光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指导政治的强烈愿望,读者只要翻开《资治通鉴》第一页,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资治通鉴》的开篇非常有意思,这么伟大的一部经典,居然是以一句孤零零、没头没脑的话开始的:“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即开始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这句话既没有背景交代,也没有主语。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魏斯、赵籍、韩虔是谁,任命他们为诸侯的人又是谁。一部大经典,居然是以一句没有主语、没有背景交代的“无头句”开始的,既让人感到新奇,又摸不着头脑,司马光到底想讲什么?
《资治通鉴》以这么奇特的方式开篇,一定有深刻的涵义在里面。其实这里交代的是春秋战国之际一桩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很强大,曾出现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但发展到后来,晋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家族手里,最终演变成魏、赵、韩三个大家族控制晋国国政,晋国国君反而没有什么权力。到了晋幽公的时候,国君只掌握着两座城池的土地和人民,实力非常微弱,其他土地和人民都握在魏、赵、韩三家手里。本来魏、赵、韩三家作为晋国的大臣,应该去朝见晋国的国君,现在由于实力配比倒了过来,大臣比国君强太多,所以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魏、赵、韩三家的领袖。晋幽公又是一个非常好色、荒唐的国君,为了满足淫欲,有一次半夜偷偷跑出城,想到城外找漂亮的妇女媾和,结果月黑风高,路遇盗贼,为盗贼所杀。国君被杀,引起了晋国内部骚乱。魏氏家族的领导人魏文侯,也就是《资治通鉴》开篇中提到的魏斯,非常能干,他迅速出兵平定骚乱,控制了局面。晋国内部如今的情况使得当时的“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魏、赵、韩三家,晋国国君就渐渐地被忽视了。
公元前403年,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就是周威烈王,干脆把魏、赵、韩三个家族升级为诸侯国,从此多了魏、赵、韩三个新的国家,而原先的晋国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历史自此从春秋五霸时代逐渐过渡到战国七雄时代,魏、赵、韩这三个从晋国脱胎出来的新国家,和老牌大国齐国、秦国、楚国,以及北方的燕国,被人们称为“战国七雄”。
《资治通鉴》用“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句话来开篇,并不仅仅是抓住了历史转变的关键事件,而是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要表达。可以先来比较一下,同样一件事,另一部史学名著《史记》如何记载。《史记》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直截了当,简明利索,让读者知道周威烈王册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这回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在提到魏、赵、韩三家的时候多了三个字“晋大夫”,特别标明他们原先的身份是晋国的大夫。司马光为什么要把他们的身份特别点出来?这是对魏、赵、韩三家的批判。三家原先是晋国的大夫,但他们没有恪守臣节,最终瓜分了原本属于国君的领土,摇身一变,从大夫变成诸侯,这是儒家政治伦理中最不能容忍的僭越。所以司马光要特别点出他们“晋大夫”的原始身份,以揭示他们的僭越行为。
但问题是,三家的僭越行为为何能得逞?这就牵涉到开篇中被省略掉的主语:周威烈王。任命魏、赵、韩三家为诸侯的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在整个事件中要负怎样的责任?我们顺着《资治通鉴》往下读,在开头这句话的下面,是司马光对“三家分晋”事件的评论。在评论里,司马光说:“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三晋”指的就是魏、赵、韩三家。三家瓜分晋国领土,的确是破坏礼法的僭越行为。但司马光说,他们能晋级为诸侯,说到底,破坏礼法的关键人物还不是这三家,而是天子,也就是周威烈王。
司马光说:“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魏、赵、韩三家如果毫无底线,为什么不自称诸侯,而是要向天子请示?这说明,三家其实并不敢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破坏礼法,他们怕触犯众怒,引来其他诸侯的讨伐。他们向天子请示之后,天子下令将他们升级为诸侯,这样他们瓜分晋国的行为就变得名正言顺了。这时候如果有其他诸侯国想去讨伐他们,反而成了违背天子的命令,是不正义的。所以司马光认为,和魏、赵、韩的僭越相比,更糟糕的是周威烈王这种奖励僭越的行为。它让所有人看到,僭越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会得到天子的肯定与奖励。那么谁还会守规矩?这后续的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魏、赵、韩得手之后,其他诸侯国的权臣有样学样,不久之后,在齐国也上演了同样的故事。齐国权贵田氏家族,看到魏、赵、韩升级为诸侯了,也萌发了想升级的念头。于是田氏家族的领袖田和找到魏文侯,也就是《资治通鉴》开篇中提到的魏斯,委托魏文侯到周天子那里游说,让他们田家取代原先齐国的国君,升级为诸侯。田和为什么找魏斯办这件事,而不是找别人?或许正是因为魏斯在违法、僭越这方面比较有经验吧。那么结果如何呢?周天子又一次违背礼制,允许齐国的僭越之臣田和升级为诸侯。于是田和把原先齐国的国君齐康公迁徙到海滨小城,自己取代了齐国国君的位置。司马光用了同样形式的一句话来描述这件事:“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站在周天子的立场来说,当第一次出现魏、赵、韩这样的卿大夫僭越礼制、凌轹诸侯的现象,不仅未能及时阻止,反而承认他们瓜分晋国的行为,那么当再次出现卿大夫要求取代自己国君的情况时,就更加无法阻止,所以田和得逞了。现在是卿大夫要求取代诸侯,天子不仅不惩罚他们,反而放任、鼓励,那么形势再继续发展,当这些诸侯纷纷起来要求消灭天子、取代天子的时候,拿什么来阻止他们?这就势必进入“纲纪散坏,上陵下替”的混乱时期,整个社会会失去秩序。事实上,历史也的确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卿大夫强大之后消灭诸侯,诸侯强大之后消灭天子,周朝最终就这样灭亡了。
这样分析下来,司马光其实是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给《资治通鉴》开头,从而引出了一套基本的治国理念。司马光最基本的治国理念,正是通过批判周威烈王,也就是被省略的这个主语表达出来的。司马光的核心理念有这样一条:掌握“法”的人,必须先守法。周威烈王恰恰破坏了这条原则。处于权力秩序顶端的天子,面对违法行为,不仅不能制裁,反而奖励,这本身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这一情况必然导致纲纪礼法荡然无存,国家、社会都无法继续靠法来维持,更不可能靠法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