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绿洲

人关于童年的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模糊,我甚至想不起初中之前的事情,但我清楚地记得,在学前班到小学3年级的这段时间,我上过很多绘画兴趣班,包括儿童想象画、儿童简笔画、儿童国画、儿童素描。小孩子是没什么自主意识的,更别说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很感谢父母察觉到我的爱好并予以我如此多的支持。
可惜的是,除了上这些启蒙性质的绘画兴趣班,我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绘画训练。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调座位都是我最难过的时候,倒不是我和同桌难舍难分,而是课桌上的那些小人儿是我用大半个学期用铅笔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为了防止课桌的新主人向老师举报,我还得把这些小人儿擦掉。
高考报志愿时,我听了家人的话报了省会城市一所财经学校的会计专业,后来在学校认识了小凡,她和我是老乡。在聊天中我得知,她其实很喜欢文学,但是她父亲执意让她报财务管理专业:“现在就业形势多紧张,你一个人在外面能混几年?以后还不是要回来。”她抗争无果,心想不管什么专业,先上个文科学校,将来还是有机会转系的。但现实没有她想得那么美好,由于专业跨度太大,转到文学系要经过层层审批和考试,后来她就放弃了。
上大学后,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我对画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抽空就对着网上的图片临摹,每新画一幅画都要上传到QQ空间。刚开始画得很烂,我要感谢朋友们的包容,看见我的画都会捧场点赞。
周围人的正向反馈很重要,就是这些点赞,让我自信地认为自己是有绘画天赋的。大一时学业繁重,我大概一个月画一幅;大二时虽然不用拼命学习,但我开始谈恋爱了,于是一周画一幅;大三时既不用担心学习又没有甜甜的恋爱,我每天都能抽空画一幅。
画画是靠“刷”熟练度才能进步的技能,大三的密集训练让我的画技突飞猛进,我开始尝试做手账,用画画记录生活和旅行,并把作品上传到网上。内容和粉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快就有《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之类的大媒体转发我的作品,我因此进入了自媒体圈子,并慢慢有了积蓄。仅大四一年,我就沾工作的光走遍了小半个中国。
边走边画的日子很美好,毕业后我决定继续做自媒体,小凡则申请到了国外院校的研究生,我以为她终于能圆梦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了,没想到她说要继续读财务管理,我很诧异,但还是祝福了她。
过年回老家我们一起吃饭,她见多识广,思想很新潮,分享了不少我闻所未闻的趣事。在家的时间久了,她变得很焦虑,经常和我说她在国外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好工作,谈了什么样的优质对象,又频频后悔当初不该从国外回来。我对她的焦虑很不理解,她的外貌很出众,家庭条件又不错,为什么要这么焦虑呢?
“我要赚很多很多钱。”她说。
“你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我很不解。
“我妈得了一种慢性病,在我小的时候还不算很严重,后来就越发不可控了。从初中开始我就经常在医院陪着她。医院是个“修罗场”,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有一位阿姨和我妈住同一间病房,但是她家拿不出钱来治疗,她就办理出院回家了。还有的是父母病了,子女要忙着上班维持自己的小家,也没钱请护工,只能让父母自己照顾自己。”她很平静。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上大学以后,我妈时常犯病,每次我都得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家照顾她,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这种病是遗传病,我姥爷有,我妈有,我或许也会有。”
“所以你没再想过学文学了吗?”
“这世上能随心所欲的人太少了,你我都很平凡,还是务实一点吧,我其实很庆幸当初我爸执意让我学财务管理,也体会到了他的用心良苦。”
听了小凡的话我陷入了沉默,现实的事情我从未想过。和她比起来,我简直是个横冲直撞的莽夫,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有一句流行语这样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时我才体会到一直以来默默守护我的人有多珍贵。我有能力追求梦想,不仅在于我勇敢,还在于家庭和睦、父母支持、社会安定……
影响成就高低的关键因素有很多,机遇、天赋、资源、家世,个人努力与它们相比影响似乎要小很多。但社会之所以能发展,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无数个身陷绝境但不认命、不服输的创造者。积极上进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有用,但它至少能确保机遇来临时我们能有一张入场券。如果说有所谓更好的选择,那可能就是遵从本心,自强不息。
没多久我也考上了研究生,比起之前两脚不沾地的旅行生活,我现在算是重新进入了现实生活。
在美术学院里学习,和之前在财经学校的体验完全不同:低头抬头都是手拿画笔的同学,宿舍像高考集训画室一样,他们把投影屏那么大的画纸钉在衣柜上画画,地上是各种各样的颜料和画笔。学美术的同学好像比其他人更不羁和烂漫一些,学院也有更高的容忍度。
因为是史论系,老师经常安排我们写论文练笔,每周有两次固定的讨论会。人们常说:“当你感觉痛苦时,就说明你在进步。”我确实痛并快乐着,第一次讨论会上我就感受到了自己和同门之间的差距,我那东拼西凑的文章显得十分业余。经过师兄师姐的轮番规劝和指导,我终于知道写作这个技能和画画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的东西多了自然文思泉涌。虽然是跨专业的学生,但经过有意识地训练,我甚至自信地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已经可以达到学院的平均水平了。
开学很久我才有机会到学院的画室里参观,在昏暗的灯光里,我仔细看被同学随手钉在墙上的习作,刻在我基因里的对画画的渴望被激发出来,再加上那段时间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后悔学理论的念头不断冒出来。写不出论文对着屏幕发呆的我经常会想,如果当初选择只学画画的技法专业,会不会算是在擅长的赛道上奔跑,现在也就能更开心一些。这样的念头萦绕在心里很久很久,我却找不到人倾诉。
随着论文写作的次数增多,我发现自己的思维脱离了无序混乱的状态,我开始关注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背景,试图从周围的小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最初注意到自己的这一变化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他说:“大刀,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老师培养方案的原因,你好像不一样了。”起先我在心里反驳,老师除了布置任务之外什么都没有帮我!现在回过头想想,确实是老师的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方法论和构建起了底层逻辑,因此,后悔学理论的念头也就烟消云散了。
我经常鼓励朋友,如果有条件,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职业,它们最好是创造性的,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做这样的事情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它能产生正向反馈,你可以靠它赚钱,获得生活所需。因为你喜欢它,你就更有动力坚持下去。它能让你更轻易地获得社会认同,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第二个好处是它会像朋友一样陪伴你。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意间产生一个新想法,或者读到什么好的观点,就非常想和朋友分享,但一般来说,有个精神知己是很难的。以前我会把这些想法画成漫画发到朋友圈,读研后我学会了写作,边写边思考,和自己探讨,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查资料,写完的文章也能帮到和我有同样想法或遭受同样困扰的人。画画和写作都是很治愈的,遇到消极的事情,除了用放纵的方式去排解外,还可以选择与爱好相伴,创作的过程就是疗愈和纾解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难的,可能因为它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事业”,也可能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做更有经济效益的事。如何平衡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是在3年的旅行时光中,我不断思索的问题。现在,我想通过这本书,邀请读者朋友们和我一起探索答案,寻找生活和理想之间的绿洲。
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