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10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孙氏崛起

01 江东孙氏

谁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

欲诛董卓安天下,为首长沙太守来。

罗贯中这首小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孙坚(字文台)勇武善战、忠心报国的形象。

吴郡孙氏统治江东近百年,其奠基人孙坚自然功不可没,这位以勇略著称的名将长期活跃在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上。不过,若说起孙坚的出身家世,却是异常神秘,历来众说纷纭。

在魏蜀吴三国的创始人中,刘备的家系算是最清楚的了;曹操的出身虽然模糊了一些,但至少知道他父亲是谁,也知道他继承的是哪家的香火;可到了孙坚这里,《三国志》中的介绍却极为简略,除了介绍他的故乡在吴郡(东汉时将原会稽郡的钱塘江以西部分分设吴郡,治所在吴县,即今苏州市姑苏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以外,关于他的父祖姓甚名谁,则一概未予记载,只说他“盖孙武之后”。

这个“盖”字很值得玩味。如果是确确实实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写得这么含糊,比如刘备的身世,陈寿就非常肯定,如若不然,应该会写成“盖中山靖王胜之后”吧。其实这跟介绍曹操身世时的写法类似,先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曹参之后,再说曹操的父亲、曹腾的养子曹嵩来历不明。这是一种史家笔法,虽然不会明确说,但实际想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

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如果真的不清楚,不说也无妨,比如魏明帝曹叡的养子、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的身世,陈寿就明确表示“莫有知其所由来者”。其实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陈寿作《三国志》是有参考资料的,韦昭主编的《吴书》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吴书》是东吴的官方史书,今已亡佚。既然是官方史书,给统治者找个显赫的人物当祖先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孙武的人生后半段确实生活在吴国,死后也是葬于吴郡吴县,离孙坚家族的故乡吴郡富春不远,这样附会一下,倒也不是说不通。

不过,《新唐书》的宰相世系倒是明确列出了孙武的家系,认为孙武之子孙明就是富春孙氏的始祖,大名鼎鼎的孙膑也出自这一系。可是关于孙武的家系历来都很模糊,连汉朝的司马迁都搞不清孙武和孙膑的具体关系,而《新唐书》的修撰者——隔了1500多年的宋朝史学家却弄得这么清楚,不是很奇怪吗?总之,江东孙氏为孙武之后一说,大概率是无稽之谈。

孙氏家族的详细世系难以查明,那么他们属于什么阶层呢?关于这一点,学界依旧莫衷一是。

在汉末三国时期,家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世代为官的豪族,另一种是在仕途上没那么显赫的寒族。这里要注意,寒族的寒并非贫寒的意思,而是和豪门相比显得寒酸而已。比如曹操,他的家族不可谓没有权势,但缺乏底蕴,因此无法被视为豪族。而真正出身低微的人连寒族都算不上,只能叫单家。所谓单家,就是独门独户,形不成大家族,所以也就称不上寒族了。

以上这些观点出自陈寅恪先生,他的说法大体没什么问题,但是具体到了江东孙氏这里,他认为孙氏也是豪族,只不过因为没有家传儒学经典,反而以勇武见长,所以被视为次等士族。他的根据就是《吴书》提到的“坚世仕吴”,这则史料是说孙坚家族世代在吴郡做官,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先不说《吴书》本身的立场问题,单凭《三国志》没有采纳这条信息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孙武是不是孙氏的先祖,这个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考证,于是陈寿就用个大概的说法,姑且算是采信了。但作为同时代的人,孙坚祖上几代人的身份还是比较容易查清楚的,陈寿很可能是可以确认孙氏并非世代为官,因此才将这条记录忽略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陈寿对孙坚的评价中得到佐证,因为他说孙坚是“孤微发迹”。所谓“孤微”,自然是指出身寒微;而“发迹”一词,本身也有由贱入贵之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记载,“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说明孙坚的家世和陈胜并无本质区别。结合孙坚的仕途也可以得知这一点,因为他最开始做的是县吏。如果孙氏世代做官的话,怎么能让孙坚去做吏呢?他应该通过举孝廉直接做官才对。

这里举个例子,三国时代的王昶和王基,虽然他们都姓王,而且最后的官职、地位也相近,但由于出身不同,二人的仕途轨迹也大不相同。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昶起步就是太子文学,是未来曹丕面前的红人,而出身不好的王基只能从小吏做起,两者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而孙坚也不会比王基强过太多。至于《吴书》中孙氏世代为官这一说法,结合后面孙坚出生之前那些玄之又玄的异象,基本可以不予采信,这是官方史书的常用写法。

况且,根据孙坚夫人的一些史料,也能对他的出身进行一番佐证。孙坚的夫人吴氏父母早亡,和弟弟一起生活,她并非出自什么显赫的大家族,但即使是吴氏所在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也看不上孙坚。当时,孙坚听说钱塘吴氏貌美,想来提亲,但吴家人认为孙坚轻佻狡诈,都想拒绝他。轻佻即无礼,如果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肯定会重视教育,那么孙坚就没道理会得到这种评价。

孙坚得知此事后,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怀恨在心。这时吴氏对亲戚说:“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意思是:“为了我一个女子招致祸端不值得,干脆从了吧。如果我的婚姻失败,那也是我的命。”很显然,吴氏怕了,她不想连累家人。孙坚可是十七岁就能提刀杀人的,得罪了这种煞星,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来?因此,可以说吴氏就是孙坚半抢半娶才得手的,这种行事风格,像出身官宦家庭的人吗?

孙坚出身如此低微,举孝廉这条路很难走得通,所以只能选择建立武勋一途,他后续的一系列发展都与此有因果关系。不过,孙氏一族其实对自己低微的出身还是很介意的,除了修史一事之外,他们还通过各种途径来回避这一点。《宋书·五行志四》记载,“又终吴世,不上祖宗之号”,意思是终东吴一世,他们都没有给祖宗立庙,这不就是在刻意隐瞒吗?正因为如此,《吴书》才会用“世仕吴”这样含糊的字眼来掩饰。

其实,要想如实记载也是可以的,因为孙坚的家世并非秘密,只不过《吴书》的几个编撰者不敢写出来罢了。孙坚的真实出身异常寒微,别说不是官宦家族,连殷实人家都算不上。《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由此可知,孙坚的祖父孙钟只是个种瓜的农民。东吴史书不敢说的内容,到了南北朝终于被揭露出来了。想想也是,这个出身实在是不便弄得人尽皆知,陈寿说孙坚“孤微发迹”真是太贴切了。这下真相大白了,孙坚是真正从底层杀出来的,论起家世来比刘备还差。

总的来说,魏蜀吴三国的统治家族,虽然最初的地位权势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类人,他们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即便是出身最好的曹操,也会被视为“赘阉遗丑”。然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也是这三个家族,而不是袁绍、袁术、刘表等,这其实很能说明乱世是寒门崛起的机会。孙坚这个瓜农的后代不甘平凡,虽然出身低微,却不坠青云之志,最终建立了一番功业,这种励志的经历还是非常值得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