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口流动既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也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地理过程。在流动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何以发生?这不仅关系着广大流动人口的福祉水平,也关系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流动人口为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否以其健康的牺牲为代价,更关乎着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本书整合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详细剖析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累积劣势理论以及累积不平等理论,在解析流动时间对于流动人口健康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流动人口健康损耗的异质性、所受到的调节效应以及作用机制。
第一,描述性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增加,自评健康水平提高。尽管性别健康差异近年来有所减小,但基于大部分健康指标的结果仍然表明,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差于男性流动人口。此外,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学历分化,这种梯度模式主要反映于较低学历层次。
第二,流动过程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具有风险累积的性质,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损耗,且随着流动时间增加,流动人口相对本地居民的健康优势会转为劣势。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健康风险的累积还具有不均等性。在个体生命历程中,较晚的流动时机对于流动人口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在较为年轻的出生队列中,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更加严重。各类资源禀赋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具有调节作用,但调节方向及程度会因不同的资源类型、健康指标以及流动者性别而异。
第三,流动过程相对流动人口健康而言的风险累积性质,与结构性因素作用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劣势处境有关。流动人口在社会心理、就业质量以及可及资源等方面的劣势处境,通过塑造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环境的具体特征,影响流动人口的行为模式,以及改变流动人口的心理感受等具体路径,与不良健康结局发生关联。最终,随着流动时间的推移,劣势处境形成一系列不利事件和经历的堆积,从而产生流动过程中的健康损耗。
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形成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抑制流动人口的健康损耗,需要将健康干预的端口前移,增强流动人口自身的禀赋要素,以增加其应对健康风险的弹性。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特征流动人口的健康风险和健康需求,在促进该群体整体健康状况的政策导向下,向流动人口中的健康弱势群体予以更多倾斜。
孙楠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