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岗课赛证的逻辑内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和证书界四个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随着产教深度融合需求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的作用不断显现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接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在市场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深度融合,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育人模式。通过与产业界深入对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与竞赛界的联接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切磋自己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其竞争力,推动教学改革。通过与证书界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增加职业发展机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突出了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岗课赛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为抓手,联接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产业界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导向,教育界提供人才培养机会,竞赛界提供人才展示平台,证书界提供人才认可凭证。通过四个系统的联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四个育人要素的融合。这种融合包括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融合;企业培训内容、教学内容、竞赛项目与X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与X证书考试流程的融合;企业考核形式、课程评价方法、竞赛评分标准与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
四个融合推动了以企业资源(企业大师、工作场地设施、校企合作投入资金、生产情境、企业文化氛围等)、学校资源(师资、模拟实训场地、学校经费、实践环境、校园文化等)、大赛资源(专家裁判资源、技能竞赛平台、大赛组委会经费、竞赛氛围、大赛环境等)、证书资源(行业专家资源、证书认定平台、证书认定费用、考证情景、行业文化等)为代表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文化五大资源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岗课赛证四大主体及四大育人要素、五大资源要素的相互融合,实现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逻辑上看,岗课赛证四要素构成了一个闭环的逻辑关系网。其中,“岗”“课”“赛”和“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个逻辑关系中,“课”是核心和纽带,连接了“岗”“赛”和“证”三个要素,起到桥梁、中介和调节的作用。“岗”指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为课程内容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课”指与专业相关的学校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赛”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比赛,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提升和升华;“证”指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类证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在运行机制上,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致力于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岗位的设置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能比赛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提升,同时提升学生的参赛水平和综合就业能力。
自“双证制”课证融通理念进入高职课程建设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课程融通的价值取向上存在观念上的冲突。有的院校倾向于“证”,专业课程设置完全围绕职业资格证书或X证书展开,证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片面追求考证的通过率,有时还极端地认为证书多多益善;有的院校倾向于“赛”,高度关注大赛结果所特有的属性,如标志性、权威性等高利害性结果,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随意增加一些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训练课时量,把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对比赛“套路”的解读和训练上,热衷于获得比赛名次;更有院校对于举办方影响力强、“含金量”高的“赛”“证”尤为青睐,由院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或者完全依靠行政命令“一刀切”确定“赛”“证”项目和选手,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并将参与结果与学业成绩、就业推荐等挂钩,而对其他“赛”“证”则不予重视,院校不统一组织,任凭学生自发参与。这些做法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综合发展,忽视了“岗”“课”“赛”“证”之间的联系,造成了课业的简单叠加,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压力,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尽管这种做法或许能提升学校“知名度”,促进少部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发展,但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长期发展,甚至会使融通课程建设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或者陷入“商业化运作”的泥潭。因此,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必须回归其初始功能定位,将最终价值定位于“人人皆可成才”的目标。
本着不放弃任何学生以及不让任何学生掉队的原则,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发展本位,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意愿和发展特长,确保所有学生的参与、竞争的公平,以及人人从中受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改革课程管理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跨越时空限制进行选课和听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方位打造一个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人才并发挥才华的职业教育平台。这样的价值取向,与近百年前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其核心理念都是将职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我们可以借助大职教观进一步解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逻辑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应社会化育人。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只有在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职教观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并采用社会化育人模式。这意味着职业学校需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黄炎培先生曾指出,“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和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该遵循“做学合一”的原则,即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应前往工作单位实习,在证明能胜任工作后才可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的要素属性中,“岗”与“证”为社会元素,“课”与“赛”为教育元素,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思想主张。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关键在于打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适应企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元素与教育元素的相互融合,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匹配,这与大职教观的主张和要求是一致的。同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大职教观的主张和要求也是相符合的。因此,大职教观是指导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坚实学理基础。
(2)职业技能人才应全面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设计的教育模式。全面发展职业技能人才指的是除了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优秀的实践技能之外,还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出色的职业素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大职教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黄炎培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教育,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例如,他在中华职业学校开学集会的演讲中要求全校学生拥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具有高尚纯粹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再如,他曾说,“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是青少年,正处于塑造正确思想观念、健全个人品格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完成。此外,成为优秀职业者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如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等,也需要通过真实工作情境中的思考和锻炼才能逐步内化于个体之中,成为其稳定的精神和行为素养。因此,职业教育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目标是将实践教育的“岗”“证”“赛”与理论教育的“课”充分结合起来,使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全面的精神教育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职业教育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复合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解决生产和服务实践中各种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由于实践本身具有复合性,任何生产实践和服务实践都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能力形成的复合性,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很早之前,黄炎培先生认识到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特征,并倡导立体的教育,即培养知能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与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相一致,都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从狭义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教授学生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训练学生精湛实用的实操技能。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岗位实际技能需求融入课程内容,将入企顶岗实训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使得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完全融合。从广义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不仅在专业领域具有突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实践育人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重点,通过学习行业领域中的证书,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劳动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多门学科知识、获得多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复合知识、复合思维和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