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重要观点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理论基础

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需处理好以下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如何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二是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问题。三是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如何与其他开放型功能区差异化发展的问题。

第二,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试验田”,厘清完善其布局包含的维度与层次,并从多个角度为政府提供政策创新的平台,是实现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环节。从地理维度考虑,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与我国经济地理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在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时,我国需要从地理维度对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布局。从产业维度考虑,由于不同区位主体对不同的生产要素表现出特定的偏好,因此在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考虑产业差异,按照不同产业的区位偏好规律,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产业指向进行分类。从功能维度考虑,在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明确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及各片区的不同功能和发展目标,聚焦重点发展产业和推进差异化改革。

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

首先,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特征主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开放战略、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就是要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理念。自由贸易试验区还可以利用高度自由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吸引高端产业,形成各类生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集群,成为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发挥区域协同、联运发展的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心骨。

其次,本书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优化作为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推进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土空间开放保护的实施载体四大功能定位。

再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这为新时代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分析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的机遇,有利于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对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机遇,通过促进国内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强与境外自由贸易区之间协同共进,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最后,基于当前国内外的复杂经济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带来许多风险与挑战。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的严峻挑战。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经济结构失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市场需求不足的深层次挑战。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国内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挑战。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范围冲击。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随着时代发展,各国对自由贸易区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由贸易区已向综合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往往集成了转口、仓储、加工、物流、展示、金融等各项功能于一体。本书认为,根据功能定位对自由贸易区进行分类有所不妥。与功能相反,自由贸易区的覆盖区域则是固定的、有所区分的,因此本书以自由贸易区的覆盖区域作为划分标准将自由贸易区分为以下四类:港城融合模式、港城分离模式、跨境园区模式、主副园区模式。

第二,本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存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正向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获得外汇等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负向效应主要体现为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带来的福利,经营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生产率更高,而区外的企业没有此类优惠政策,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成因及模式

第一,我国已形成沿海型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沿边型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类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型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具有世界上境内关外型自由贸易区一般属性以及中国特有的“试验区”特性外,还具有沿海、内陆和沿边的不同开放优势特色,并且朝着彼此开放、优势互补与协同开放方向发展。

第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存在共性特征:一是制度创新的系统共性;二是建设意图的指向共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化特征:从宏观层面看,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各不相同;从中观层面看,重点推进的产业内容各有侧重;从微观层面看,具体的创新举措各有特色。

五、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评估机制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不同,不同学者在构建量化评估体系时遵循的原则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准确、实用的量化评估体系。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会格外关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适用情况,做到减少主观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关联有逻辑,纵向横向皆可延伸,并追求实用、可查、可量化且针对性强。本书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与可比较原则、典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基本原则,并采取了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量化评估,为成功构建科学、全面、准确的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打好了基础。

六、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优化机制

第一,优化组织协同。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开展“多合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全链条服务模式;搭建要素共享共用平台,促进信息、资源互通;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宣传与培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建设;落实完整工作机制,为联动发展提供打破分割式管理的格局。

第二,优化通道协同。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打破封闭发展格局,共建共享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抢抓“新基建”政策机遇,共建数字转化平台与赋能平台。

第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需要优化产业协同,因为产业协同可以推动要素流动的自由化、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均衡化、推动获取规模经济的最大化。

第四,信息协同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优化政策执行过程、明晰政策执行主体定位和强化政策执行效果中。

七、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战略路径

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存在着挑战和机遇。挑战主要体现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竞争愈加激烈、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改革创新进入深水区。机遇主要体现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多边合作加强、重大国家战略叠加。

第二,突破路径依赖限制,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则改革创新。我国应推动差异化制度创新,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三,着眼结构嵌入视角,推动促成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我国应统筹优化产业链布局,纵深推进产业协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竞合态势;依托城市群主体,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第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完善。我国应加快关键技术集成攻关,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优化升级;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