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精华,弥足珍贵
林耀东非常注重医术的积累、总结和提高,业务上精勤不倦,每每融会新知,将自己诊疗的医案和经验体会付诸笔端。20世纪60年代,他虽身处逆境,还是挤时间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有记录医案、撰写心得的习惯,每诊治一个病人,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初诊复诊,记载周详,一目了然,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诊治疾病的医案。可惜的是,“文革”时期“破四旧”,这些凝聚了先生独特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文字,被批判为厚古薄今,搞封建迷信,在数次抄家中,有的被烧毁,有的已经残缺不全。万幸的是,我们在整理其相关遗物时,发现了他在家乡和合肥的部分诊发、教案及论文资料十余册,工笔行楷,弥足珍贵。特别是其中的诊籍医案,亟待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这里仅就先生所撰写的几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教案试进行初步概括归纳,从中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
在《对祖国医学经脉的几点体会》一文(约1.6万字)中,先生强调,经脉是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体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灵活完整而又统一的整体,好像大气中地球一样,在伟大的宇宙间旋转;认为古人将自然现象分为三阴三阳,足以说明事物阴阳两个方面及其互相维护、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人体三阴三阳脉是古人借取宇宙的自然现象,本着“人与天地相应”观相比拟而命名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方面,具体阐述了人体经脉与自然之间相互为应的密切联系,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生理病理的经脉机制,认为机权就在于掌握人体与自然界正常关系与变化关系,以及适应“天人相应”的关系。关于经脉的分布与“洛书”“八卦”的关系,他结合实际做了具体分析,认为经脉的分布规律等如“洛书”的分布规律,伏羲八卦与人体脏腑经脉流行衍变也是相符合的,将洛书和八卦综合绘图与人体相配合也是一致的。经脉所反映的是真实的情况和真正的本质,便于诊断,便于处方用药。他通过医经的学习,发现人体经脉有循行固定的一面,又有机制灵活的一面,前者是“体”,后者是“用”,体用当结合。也就是说,经脉有规律,治疗需灵活。他指出,偏重书本知识、缺乏临床实际经验,或偏重经验知识、忽视中医学原理,在研究经脉机制中即便能得出结论,也是不够全面的。只有掌握中医全盘的理论,再经过临床验证,理论与实践共同参合研究,才能寻得确切的机制。所以他主张,要以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为指导,按照党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十二字中医方针,来分析研究中医经脉学说的机制原理。
在关于“张从正六门三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教案(约2.7万字)中,先生在分析《儒门事亲》书名取义之后,从攻邪的根据、来源、社会背景、适应证、药物性味、内涵外延、禁忌等多方面,举具体病例和方药加以分析说明。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先生指出,汗吐下三法来自《内经》《伤寒论》,张子和在方药灵活运用上有丰富的经验,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内经》和仲景的理论,对中医学有一定贡献。先生将张氏三法概括为以下五个论点:一是实则应攻,虚则用补;二是有邪应先攻邪,邪去则正复;三是攻邪应就其邪追而驱之;四是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论药攻;五是药不宜久服,中病则止。他认为,汗吐下三法是张子和针对当时医生和病人流行好补惧攻的不良风气,针对庸工唯补误人的种种弊病,为纠正这种偏向反其道而行之,实矫枉必须过正之举。其实张从正也并不是完全不用补法,其所谓补,损有余即能补不足,如泻心火即补肾水,吐自有汗,下自有补,也即从“人之偏胜者”着手,则“其所不胜者自平”。这种思路不仅用意很好,其灵活运用经验也值得学习。先生还十分赞赏“强中生百病”的思想,对张氏“君子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的理论,结合实际做了分析说明。同时也指出,饮食之补并不能代替药物之补,张从正反对六种补法,论中风只论实证而无脱证,都是不够全面的。他明确告诫说:我们学习“攻邪说”长处的同时,也应舍弃其偏见,既不能好补惧攻,更不能因此产生忌补的拘泥思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评介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生平贡献和学术思想的教案和论文(约1.5万字)中,先生首先肯定,王清任是一个富有革新和创作精神的人,对人体内脏腑解剖确有不同于古人的发现,并改正了古人不少的错误。他能于荒郊义冢、刑杀之后观察标本,坚持42年而最终有所发现,撰成《医林改错》一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王清任主张著书立说必须亲治其证,屡验其法,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论,也值得肯定。先生对王清任的创新发明做了具体分析,认为王清任补气消瘀理论及论痘非胎毒说等,超乎前人,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强调和倡发《内经》气血学说,补气方面创用补阳还五汤、黄芪防风汤等十余首方,逐瘀方面创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更有意思的是,他把行气补气与活血化瘀结合起来,补气中又看重行气补血,可以说,补气药和消瘀药的合用是王清任在学术上的显著特点。同时,先生也客观地分析了王清任的粗略和偏激之处,指出其轻易否定经络和脉学明显是错误的。
在这些专题教案和论文中,特别是在有关周易、河图洛书、子午流注等的教案文书中,都附有大量的图解,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固定在纸上的可以运转活动的平面示图,可见其备教案、撰论文之精细与认真。先生对周易、河图洛书、子午流注等研究颇为用心,其文古奥深刻,每有结合实际的阐发。其遗存中还有不少手抄辄录的中医古书,如录彭县唐宗海容川著《医易通》,录蜀都茂亭氏罗定昌著、天长屹墉氏杨钦崇述之《易象阴阳脏腑全图说》,录新安罗东逸辑《名医汇粹》,录婺源江永慎《人身督脉任脉手足经脉应洛图先天八卦图》等,这些手抄本字迹工整清晰,一丝不苟,足见其学习之认真与努力。
林耀东身兼学院科学研究室主任和附属医院副院长两职,科研教学与医疗业务并重,临床上非常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指出,同样的病其理论原则相同,但不同的病人还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对待具体病人还要讲究实际,具体分析,靠自己用脑去钻研,用实践去证明,强调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无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作为中医,六十多岁的年龄正是大有作为、收获成果的黄金岁月,而先生却不逢其时,花甲之余正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破除四旧”的不正常年代,逆境之中所取得的成果尚难保全;能够保存下来的部分医案、教案和论著,又因其过早离世而未能加以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