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医学,现在我也步入老年,深刻体会到中国医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学好中医,必须有文、史、哲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要学好经典著作,做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更重要的是能理论联系实际,把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思维体系吃透,圆机活法,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处理各种病情,才能证药相符,疗效显著,取信于群众,做到药到病除。在这一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除了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还必须经过名师的指教,传道、授业、解惑,只有这样,才能使世代相传的中国医药学永盛不衰。

1981~1985年,在我任职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主任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期间,曾与周凤梧教授、丛林编审共同主编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三辑,载述了近现代97位名老中医的治学与成才之路,其中包括32位当时已作古的老中医,由其家人或弟子写就追忆文章。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的畅销图书,并持续热销二十多年。

2007年6月,我有幸应邀出席了在南通市召开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传承高层论坛”,会议间隙,十分高兴地拜访了多年前曾相识且过从甚密的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路志正等十多位老前辈,通过他们的介绍,又结识了一些久闻其名但不曾相识的中医临床家和后起之秀。使我兴奋的是,不少老前辈已至耄耋之年,但个个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对振兴中医大业充满了信心,对年轻一代寄予了深切希望。这是一次开得十分成功的会议,论坛的主题是“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形式是继承人整理其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讲述继承的学术精髓和临证心得,由导师分别予以点评。与会者近300人,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老前辈们的发言,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字字珠玑,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他们甘为人梯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使我深受鼓舞与鞭策。

会议期间,不少前辈提到《名老中医之路》在传承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并鼓励我再接再厉,继续组织编写出版。我也感到仍有必要继续下去,一代一代地传承薪火,把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和治学经验加以总结,为现今中医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但原主编之一的周凤梧教授早已仙逝,丛林同志也早已退休在家。南通传承会议后,我邀柳少逸、郑其国一同参与《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编写的组织工作。其征稿的主要对象是二十多年来涌现的新一代全国名老中医,以及本应在二十多年前选入该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征集到的名医和身居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医界耆宿名老。入选条件仍然是之前的标准,即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60岁以上,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全国和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有一定数量和独具慧眼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我们尤其关注那些身居荒山僻岭、少医缺药的农村,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处理疑难大症和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广大群众信赖的“真正的中医临床家”。对已谢世的名医,我们请其子女或家人、入室弟子和学生通过回忆其医德、医术及学术见解,整理成篇。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编写的组织工作艰巨曲折,难点在于成稿率较低,原因一是名家或弟子繁忙,二是真正落笔又难有头绪,三是文章未能将名家医德、医风、医理、医术、医技等切实表达出来。尽管如此,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征集到223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文章,并分六辑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其间得到了许多中医前辈的大力支持,或题词,或写序,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如朱良春、邓铁涛、路志正、何任、颜德馨、吕景山、马有度、李振华、唐祖宣、王琦等。同时《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有关领导的首肯。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我已八十九岁高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拟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六辑重新整编出版,这使我兴奋不已。回顾四十多年来编写《名老中医之路》及其续编的过程,感慨万千。《名老中医之路》及其续编其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之路的纪实,是著名中医学家与老中医治学之路的真实写照,同时展现了老一代中医专家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入门路径。

愿《名老中医之路》及其续编能激励后学者,并促其成才,不负我等振兴中医拳拳之心。

八十九岁张奇文癸卯初春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