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宫廷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或养生保健来组方选药合制而成的剂型。中药代茶饮具有饮服方便、易于调理、药效充分、疗效显著、轻灵精巧、甘淡平和、可长期服用、缓缓调治、有病治病、无病调理等多种优势。代茶饮可据病情需要辨证组方、随症加减,并按药物的性能特点选择恰当的使用方法,程序简单,调配方便,针对性强。将中药以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避免了汤剂因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药物尤其是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而代茶饮所用之药药性平和,无伤胃之虞,且味多甘淡或为微苦微寒之品,既有除疾调理之功,又无味苦难咽之弊,用量轻,且药性平和,无损胃气,故可长期坚持服用,缓图其效,以和脏腑,尤其适于慢性病的治疗及对机体机能的调整。脏腑阴阳偏颇、气血失调的患者频频饮服,既可疗疾,又有调理之效,尤其对久病之后体力的恢复大有裨益。
据传代茶饮发端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在清宫原始医药档案中,太医院御医喜欢用代茶饮防治疾病,其种类之多,应用之广,出乎人们的意料,尤以慈禧太后脉案为甚。唐代名医孙思邈门人孟诜以孙氏《千金方·食治》为依据,撰写扩展成为《食疗本草》,其中载有适宜“热毒下痢”“腰痛难转”等症的药茶验方。唐代另一部总结性医学巨著——王焘的《外台秘要》中也有大量的代茶饮方。自唐代以来,药茶一代胜过一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有“痰喘咳嗽茶”;陈可冀院士主编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至少可以看到20余首代茶饮方,说明其应用之广泛。
总之,中药代茶饮以祛邪治病、防病保健为目的,具有方便、灵活、有效、节约、针对性强、适应证广等优点。它既保持了汤剂作用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制作繁杂、浪费药材的不足,是养生保健的优秀剂型。宫廷常根据季节之不同选用不同的代茶饮以调养脏腑,如夏季时宫中贵人常饮用益气祛暑养阴代茶饮、清热祛暑代茶饮以解暑生津;冬季时饮用参桂益气代茶饮以益气温中。以下为部分宫廷代茶饮,以四季五脏主时为序,供各位读者养生保健参考。
1.和肝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香附二钱,麦冬三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养血益阴,和肝理气。用于治疗血虚阴亏,肝气欠和,头晕目眩,口干目涩,心悸胁痛等。
【按语】本方原方用于咸丰帝璷嫔医案中,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稍有未和”,“头眩心悸,身肢酸倦,懒食少寐”等症状。方中当归、白芍、麦冬滋养补血,敛肝柔肝,佐以香附疏肝行气,以防过于滋腻,共成养血调肝之方。本方亦可用于女子肝虚血郁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春季从季节上来讲是养肝、护肝最好的季节,因为春气生发,与肝在五行中的木性吻合,故春季日常养生可以本茶饮方立法。
2.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黄连一钱,栀子三钱,枯芩三钱,龙胆草二钱,菊花三钱,决明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肝明目。用于治疗肝经郁热,目赤肿痛。
【按语】本方为同治帝的妃子吉嫔所用。方中黄连、栀子、枯芩清泄三焦之热,龙胆草、菊花、决明子清肝明目。
3.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焦三仙六钱,小生地三钱,麦冬三钱,竹茹二钱,白菊花二钱,甘草梢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肝泄热。用于治疗肝经郁火,发热口渴,小便短赤。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四年八月初四日医案。医案记载:“臣张仲元、佟文斌请得皇上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数。营卫未和,里滞尚盛。”发热、口渴、腹中有时作痛、小便短赤、大便尚有黏滞,证属火郁结滞。方以白菊花、甘草梢清肝之余热,小生地、麦冬养阴护肝,竹茹、焦三仙清热消导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养阴之效,使热邪得清,胃气得复。
4.清上利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酒胆星一钱五分,蔓荆子二钱,花粉三钱,酒当归二钱,次生地三钱,石菖蒲二钱,柴胡一钱五分,青皮二钱,泽泻二钱,甘草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肝利胆,化湿清热。用于治疗肝胃湿热内盛,气滞不畅,头目昏眩,耳聋、耳痒,口干欲饮,纳呆,小便短涩。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正月二十四日,光绪皇帝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左颊起有小疱,口干作渴,小便欠畅,脉左关弦,右关滑数。御医李德昌认为其“惟肝胃饮热未清,时或熏蒸”,予清上利湿代茶饮口服。方中酒胆南星清泄肝胆,柴胡、青皮疏肝理气,泽泻、石菖蒲清化湿热,当归、生地黄养阴清热以防邪热伤阴,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肝胆、化湿清热之效。
5.杭芍胆草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杭白芍二钱,胆草八分,青皮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赤茯苓二钱,木通一钱五分,泽泻二钱,瓜蒌三钱,甘菊花二钱,桑叶一钱,黄芩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解肺热,泻肝利湿。用于治疗肺肝蕴热,咳嗽,咽痛,口干口苦,小便短赤等。
【按语】本方见于婉容医案。民国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医生赵文魁为婉容拟本茶饮。观其前后医案,患者当有咳嗽、口干口苦、口渴咽痛、肢倦等症。方中黄芩、胆草、木通、泽泻清利肺肝湿热,青皮、香附、白芍疏肝柔肝、解郁理气,菊花、桑叶清肺凉肝,瓜蒌清热化痰。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肺肝同治。
6.清心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枣仁六钱,炒灯心草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心除烦。用于治疗血虚有热、心烦失眠等。
【按语】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八日,御医诊得十五阿哥福晋脉息弦数,系血虚有热,心神不宁,御医用滋阴育神汤调治,同时配炒枣仁、灯心草水煎代茶,以清心宁神。本方养阴血取其味厚,清心热取其轻清之性,分时调服,寓意深奥,可用于治疗夏季心火旺盛所致的心烦、失眠。方中灯心草可清心除烦,酸枣仁味酸而收敛,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之功,可用治伤津口渴咽干者,颇适合夏季炎热汗出过多时服用。
7.养心安神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党参三钱,茯神三钱,研枣仁三钱(炒),当归身三钱,炙甘草八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补气血,养心脾,安心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亏耗,心神失养,心悸不寐。
【按语】同治十一年十月底,同治皇帝患天花,十一月初九日医案中记载:“皇上天花十朝。昨因精气乍虚,停浆不靥,头面浸浆,项身白陷无神,挟感咳嗽,连服益气养血理肺之方,各症俱减,渐有收靥之势。惟收靥较迟,咽干音哑,咳满少寐,未能骤愈。此由心肾气血俱亏,余毒未清所致。今议用保元回浆饮午服一贴调理。”当日酉刻,又用本安神代茶饮,双补气血。该代茶饮方只有5味药,均出于归脾汤,故本方的特色在于组方用药简练,配伍精当,可师其法。
8.清热祛暑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六一散三钱,鲜荷叶一张,白茅根三钱,竹叶三钱,灯心草一圈。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祛暑,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身热烦躁、汗多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按语】本方由清宫医案中清气祛暑代茶饮加减化裁。光绪某年七月初九日所拟之皇上代茶饮即为此方。方中六一散原名“益元散”,由滑石、甘草两味药组成,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鲜荷叶解暑清热;淡竹叶清心胃热邪而除烦;灯心草清热利水;茅根清热生津。这四味药物合用,药性清凉芳香,轻清走上,有清透肺中暑热之效。诸药合用,可奏清热祛暑、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身热烦躁、汗多口渴、小便短赤等症,亦可用于预防暑病。
9.清心胃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橘红三钱,石斛三钱,炒栀仁二钱,淡竹叶三钱,灯心草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心胃热。用于治疗心胃热饮、胸热肠鸣。
【按语】嘉庆某年正月初三日,御医诊得皇上时有耳鸣,胸热肠鸣,系心胃有热,究嘉庆帝耳鸣之原因,当责之于心肾虚损,治当去其心胃之热、冀心胃热除,再补心肾。故方用炒栀仁、灯心草、淡竹叶清解心胃之热,橘红理气化痰,石斛养阴生津,以防祛邪伤阴。
10.养阴安神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沙参三钱,麦冬五钱,花粉三钱,五味子一钱,炒枣仁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养阴生津,清热安神。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见口渴、心烦、失眠多梦等症。
【按语】本方由清宫医案中的生津代茶饮加减化裁,据记载,同治皇帝患天花后期,在去世前八天曾服用该方。方中沙参、麦冬均可养阴清热生津,其中麦冬兼可清心除烦,可用于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等症,配伍养阴安神之品酸枣仁,进一步加强了全方养阴安神之功。五味子既可以益气生津以止渴,又可补肾宁心以安神,且兼有收敛固涩之功,可治疗久咳虚喘。天花粉有养阴生津、清热安神之效,常用于秋季燥邪损伤津液所致的阴虚内热,症见口渴、心烦、失眠多梦等。
11.生津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沙参三钱,麦冬三钱(去心),竹茹一钱,益元散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阴生津,清暑利湿,宁心除烦。用于治疗热伤阴津,呕恶烦躁,心神不宁,也可治疗暑病身热,舌干口渴,小便不利,心烦呕逆。
【按语】道光二十七年六月,琳贵妃患暑温证时服用此方,脉案载:“琳贵妃脉息和缓,诸症俱好,惟饮滞稍有未净,今用调中化滞汤午服一贴,继用生津代茶饮,缓缓调服。”方中沙参、麦冬益气生津,竹茹清热除烦。益元散源于《宣明论方》卷十,系滑石、甘草以六比一之比例制得之散剂,故《伤寒标本》卷下称六一散,有清暑利湿之效。而《医方集解》则以六一散加朱砂名益元散,此方加入镇心安神之朱砂,用于治疗暑病而见惊烦不安者。诸药配合可达“清暑热而益元气”之目的,尤宜于夏季暑热季节气津耗伤太过。将散剂成药加入代茶饮方中为平素所少见,或为清宫代茶饮方所开一先例。
12.益气祛暑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金银花三钱,白扁豆四钱,竹叶搭心二钱,莲子心一钱,鲜藕五片。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益气祛暑,清热利湿。用于治疗暑邪未尽、湿热未清而致的头晕心烦、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自汗神倦诸症。
【按语】据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慈禧脉案:“六月十六日,益气理脾开胃,清暑利湿,升清降浊:金银花三钱,白扁豆四钱,竹叶搭心二钱,莲子心一钱,鲜藕五片,水煎代茶。”可知此代茶饮是为益气理脾、清暑利湿而施。方中白扁豆健脾益气,淡渗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辛凉散热;竹叶、莲子心清心热而除烦;鲜藕止渴生津。诸药配伍可达益气祛暑、清热利湿之效。斯时慈禧太后已是古稀之年,身体渐衰,具有思忧之伤,故御医姚宝生用清热化湿汤治其“肝胃有火”之同时,佐以此代茶饮,主症次症同治,乃养正祛邪之法。
13.淡渗利湿祛暑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天花粉三钱,麦冬二钱,石斛二钱,连翘二钱,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鲜竹叶二十片,泽泻二钱,寒水石三钱,甘草三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利湿祛暑,清热育阴。用于治疗身热烦渴,汗多尿少,身重烦闷等症。
【按语】治暑的代茶饮多遵循“清心利小便”,方药以淡渗利湿为主。如光绪某年六月十一日代茶饮即是此方。方中天花粉、麦冬、知母、石斛育阴清热,生津止渴;寒水石、竹叶、泽泻淡渗利湿;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清热除烦;甘草调和诸药,以防寒凉之弊。
14.二神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神五钱,炒神曲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健脾消食,养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体倦食少,心悸失眠。
【按语】本方见于嘉庆年间医案中玉贵人医案。本方以茯神为主药,兼有健脾和安神之效,辅佐以神曲和胃消食,两者相伍应用,则使脾胃健,化源足,心神得养,神志安宁。
15.育神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神三钱,炒枣仁二钱,远志一钱,半夏二钱,竹茹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健脾养心,清化痰热,安神除烦。用于治疗心脾两虚,痰热内扰,失眠心悸。
【按语】本方见于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定贵人医案,当月三十日医案记载:“惟夜间有时少寐,此由心气不足,饮热未净所致。今暂用育神代茶饮,继服和肝扶脾丸调理。”该代茶饮方补养心脾与化痰清热并举,扶助气血,清化痰热,有除烦安神之效。与二神代茶饮相比,本方养心安神之力更强,且兼能燥湿祛痰,化饮清热,诚为标本兼顾之良方。
16.加味参莲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党参五钱,茯神四钱,煅龙齿一钱五分,莲肉(去心)五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益气,健脾,养心,重镇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宁,惊悸不寐。
【按语】本方见于嘉庆朝玉贵人医案。玉贵人“原系素有血枯筋挛之症。用药以来,抽搐虽止,惟病久耗伤气血,真气已亏,胃虚不实,病势重大”。前一天服参莲饮(党参、莲肉各五钱,水煎代茶),胃气稍缓,再用本方(加茯神、龙齿),则兼有健脾益气与养镇心神之效。
17.安神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煅龙齿三钱,石菖蒲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镇惊,开窍,安神。用于治疗惊悸、心烦、失眠、多梦。
【按语】本方见于治光绪皇帝心经病医方。光绪三十年前后医案记载光绪帝有“常无因自觉发笑”及“语言自不知觉”等症。本方中龙齿长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石菖蒲则“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重庆堂随笔》)。两药相伍,镇惊开窍,宁心安神,舒畅心志。
18.育神化痰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朱茯神二钱,朱麦冬二钱,橘红八分,鲜青果十个。
【制法】水煎温服。
【功效】养心润肺,滋阴生津,清热化痰,镇惊安神。用于治疗阴虚津伤,惊悸不寐,烦热口渴,咽燥痰黏。
【按语】本方系慈禧太后临终之日服用的代茶饮方之一。慈禧当日还曾服用滋胃和中代茶饮、益气生津代茶饮及生脉饮等。故可推测证属热病伤阴耗气,烁津生痰,诸方尚属合理。宫中危重临终患者,抢救时常用代茶饮方,这是因为大剂汤药已难以饮下,只能作代茶饮小量频服。本方用朱砂拌茯神与麦冬,在养心益阴的同时又增强镇静安神作用。
19.麦冬灯竹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麦冬三钱,灯心草一钱,竹叶五片。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养阴生津,清热除烦。用于治疗热病阴伤,烦热口渴;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不寐;热淋涩痛。
【按语】本方为道光朝祥妃妊娠七个月时所服代茶饮调理方之一。原方无名,系根据药味补以方名。此后祥妃还用过灯心草、竹叶、麦冬等药物所组之方,后妃公主等也常用类似方。方中甘寒养阴的麦冬与甘淡寒利水清热的灯心草、竹叶相伍,滋阴生津而不恋邪,利水导热而不伤阴,足见组方之妙。
20.导赤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赤苓三钱,生地二钱,木通二钱,石斛二钱,灯心草二束。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阴凉血,利水降火,清热除烦。用于治疗心经有热;或阴虚血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或小便短赤、涩痛。
【按语】道光朝孝慎成皇后医案记载,道光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初五日皇后连续服用本方。本方系由导赤散加减化裁而来,即原方中保留生地、木通,易竹叶、甘草为灯心草、赤苓,保持其清热利水除烦功能,增石斛以加强滋阴除热生津之效。
21.加味三仙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焦三仙九钱,橘红一钱,竹茹二钱,鲜青果七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化滞,止咳化痰。用于治疗胃有郁热,肺气上逆,咳嗽痰黏,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按语】本方见于慈禧太后医案。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日,“老佛爷咳嗽,咯痰黏稠,胸膈不畅,谷食欠香”,御医庄守和、张仲元予清热化滞之法治疗,诸症好转,继以加味三仙代茶饮清解余热,消导和胃。方中橘红味苦、辛,性温,功能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于食积、伤酒可用,于风寒咳嗽亦可用,加之颇好。“焦三仙”即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合称,慈禧太后常用之加味以消食导滞,健运脾胃,其效确切。青果、竹茹清热化痰,理气宽胸。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化滞、止咳化痰之效。
22.清胃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厚朴一钱五分,于术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甘菊花二钱,天麻一钱,法半夏一钱五分,赤苓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健脾化湿,祛痰息风。用于治疗眩晕头痛等症。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四月初六日,御医庄守和诊得“皇上脉息左寸浮弦,右寸关滑缓。胃气欠和,湿饮不净,动则头仍眩晕,时或懊”。给予清胃化湿代茶饮调理。此方乃以平胃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取平胃散理气和胃,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方中半夏、天麻二味善于祛痰息风,历代医家治眩晕头痛多善用之。程钟龄曰:“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
23.参桂益气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人参二钱,肉桂四分,黄芪三钱,炙甘草八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益气温中。用于治疗气虚兼见寒证者,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畏寒怕冷、体倦乏力等。
【按语】本方是清宫医案中道光年间全贵妃病后调理所用。据记载:“道光九年十月二十日,苏钰请得全贵妃脉息滑缓。原系气血素亏,湿伤荣分。今因劳碌伤气,以致旧症渐作,气怯肢软。连服补气养血之剂,症热稍减,气血渐强。惟腰膝酸沉,此由荣分湿盛所致,故用人参养荣汤加减;十月二十一日又拟益气养荣汤加减一贴,二十二日,苏钰请得全贵妃脉息安平,诸症渐好。暂止汤药,拟用参桂代茶饮:人参二钱去芦,肉桂去粗皮四分,黄芪三钱,炙甘草八分。共为细面,每服五分。十一月十四日,张新、苏钰请得全贵妃脉息和缓。精神饮食起居如常,诸症渐好。”方中人参补益脾肺之气。肉桂辛甘大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之效,将它加入补气益血方中,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之人,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可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炙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温中之效,可用于治疗气虚兼见寒证者,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畏寒怕冷、体倦乏力等。
24.理脾清化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苓三钱,野于术一钱,杭芍二钱,厚朴一钱,橘皮二钱,青竹茹二钱,花粉三钱,枳壳一钱五分,甘菊二钱,酒胆草一钱五分,灯心草三子。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化湿和胃。用于治疗肝胃湿热未清,头晕目眩,恶心纳呆,腹胀,口渴不欲饮。
【按语】光绪某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皇上肝胃素蕴湿热,眩晕,胸膈不爽、懊恼,口干作渴,经调理,病势见好。但饮湿仍在,余热未净,御医用理脾清化代茶饮以清化湿热,疏解余邪。方中茯苓、于术运脾化湿,甘菊花、胆草、白芍清肝柔肝、泻热化湿,厚朴、橘皮、枳壳宽中理气化湿,青竹茹清热和胃化饮,天花粉养阴护津。
25.缓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党参一钱,五味子四分,红枣肉二个,鲜青果三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补中益气,滋阴生津,清肺利咽。用于治疗肺胃之气欠和,痰饮未清。
【按语】缓中代茶饮常用于肺胃之气欠和、痰饮未清之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四日,张仲元、李德源、戴家瑜请得总管脉息左关弦缓,右寸关弦滑,中气未和,痰饮未清,时作咳嗽,今议用理脾开胃安嗽之法调治,十月初四日酉刻,张仲元、李德源拟总管缓中代茶饮,党参一钱,五味子四分,红枣肉二个,鲜青果三个,去皮研。方中党参益气、五味子敛阴,红枣和中,鲜青果止嗽化痰,诸药代茶饮,缓中健脾祛痰,助理脾开胃安嗽。
26.和胃清肺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苓三钱,陈皮六分,厚朴七分,杏仁一钱五分,桔梗一钱,炙甘草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理气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治疗痰浊阻肺,肺失肃降。
【按语】光绪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有时鼻塞、咳嗽、食少、口黏”,证属痰浊阻肺,肺失肃降,御医李德昌给予“和胃清肺饮”调治。方中陈皮、厚朴理气祛湿化痰,茯苓运肺化湿,桔梗、杏仁、炙甘草宣肺止咳。诸药合用,健脾和胃,宣肺止咳。
27.加味午时茶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午时茶一块,焦三仙各二钱,橘红一钱,青皮八分(炒)。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消食和胃。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食积吐泻,腹痛便泻等症。
【按语】午时茶本为《拔萃良方》天中茶加减,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食积吐泻,腹痛便泻等症。方中辛温、芳化、和胃、除湿同用,夏月受凉感冒,头痛腹泻,用之恒效,在民间享有很好的声誉。慈禧太后加味用之,推测当有食积气滞之症,这与其喜食肥甘有关。午时茶传入宫中,亦可见清宫用药之广。
28.仙药茶
【来源】《太医院秘藏丸散丹膏方剂》
【组成】六安茶一斤,石菖蒲二两,鲜苏叶二两,陈皮丝二两,鲜姜丝二两。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减肥消滞,化浊和中,开郁通脉。用于治疗饮食积滞等症。
【按语】本方在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朝的宫廷内,均被广为采用。嘉庆皇帝的莹嫔脉案中,此方曾两次出现。道光帝、后,慈禧太后及宫廷内外之王公大臣等,亦皆服过此方。因它对于喜食肥甘、思虑过度、四体不勤的封建统治者具有减肥消滞、化浊和中、开郁通脉的效果,同时味道爽口,服用简便,所以在京中一度享有盛誉。
29.胃苓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苏梗叶一钱,大腹皮一钱五分,猪苓一钱,泽泻一钱五分,赤茯苓二钱,桔梗一钱五分,苍术八分炒焦,制厚朴二钱,陈皮一钱五分,六一散二钱,灯心草三十寸,薏苡仁四两。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利湿祛暑,健脾止泻。用于治疗暑湿停滞,腹胀便泻,身热神倦,烦躁纳呆诸症。
【按语】本方见于五阿哥医案,为太医赵壁所拟。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五阿哥脉案载:“十九日赵壁请得五阿哥脉息浮数,原系暑湿停滞之症,以致腹胀便泻,身体微热,今用胃苓代茶饮调理。”本方即五苓散合平胃散去甘草,另加苏梗叶辛温透表,散寒除湿,大腹皮行气利水,桔梗宣肺祛痰,疏通肠胃。引用六一散、灯心草二味亦在于利湿祛暑,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止泻。
30.清解平胃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薄荷一钱,川芎二钱,白芷三钱,炒蔓荆子三钱,炒苍术二钱,炙厚朴二钱,黄连一钱,天花粉三钱,竹茹二钱,炒槟榔三钱,生甘草五分,焦三仙九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解平胃。用于治疗表邪稍解,湿热尚盛。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九月十八日,杨际和请得皇上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数。表邪稍解,湿热尚盛,恶寒已退,发热稍轻,头仍疼晕,呕吐水饮,胸膈不畅。舌之左边起有紫泡,口干作渴,身肢软倦。今用清解平胃代茶饮调理。”
31.和脾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苓三钱,藿梗一钱五分,炒苍术一钱五分,炙厚朴一钱,陈皮一钱,焦三仙二钱,益元散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健脾除湿,导滞和胃。用于治疗脾元尚软,胃经湿饮不清,身肢酸倦,头晕口干。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七月十八日申刻,李德昌请得皇上脉息弦滑。外感暑气渐退,呕恶嘈杂已止。惟脾元尚软,胃经湿饮不清,以致身肢疲倦,头晕口干,舌心稍有黄苔。今用和脾代茶饮一贴调理。”方中焦三仙、厚朴、陈皮导滞和胃,苍术、藿梗燥湿和胃,茯苓、益元散淡渗利湿。诸药合用,健脾利湿,导滞和胃。
32.清解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荆芥三钱,藿香一钱五分,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焦三仙六钱,炒白扁豆三钱,陈皮一钱五分,炙厚朴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解化湿,疏散风邪。用于治疗肺胃蕴热,蓄有湿滞,稍感风凉。
【按语】本方见于慈禧太后医案:“六月初十日酉刻,全顺、张仲元请得老佛爷脉息左关见弦,人迎稍浮,右寸关滑数。肺胃蕴热,蓄有湿滞,稍感风凉,以致头微疼,口渴思饮,身肢酸倦,有时恶寒,手心发热,大关防欠调。今议用清解化湿代茶饮调理。”
33.平胃清上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桑叶二钱,菊花二钱,焦三仙二钱,车前子三钱,竹茹二钱,橘皮二钱,天麻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和胃。用于治疗肝胃蓄有饮热,眩晕,胸膈不爽,口干微渴,小便不畅。
【按语】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御医请得皇上脉息左关弦数,右关滑数,头作眩晕,胸膈不爽,口干微渴,小水不畅,系肝胃蓄有饮热所致,故以此代茶饮调之。方中菊花、天麻清肝平肝,桑叶清肺肃肺,焦三仙、橘皮理气化湿和胃。诸药合用,清热和中。桑叶清肺调气,焦三仙消导和胃,气清胃和,则饮热自去。
34.抑火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玄参三钱,生地黄三钱,天花粉三钱,陈皮二钱,赤茯苓四钱,石斛三钱,竹茹三钱,桑叶二钱,菊花二钱,灯心草三子。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抑火化湿。用于治疗肝胃湿热熏蒸,头晕目眩,口干欲饮,咽喉疼痛。
【按语】光绪皇帝某年十一月二十日医案:“李德昌请得皇上脉息左关弦数,右关沉滑。表感已解,头疼恶寒俱减,惟肝胃饮热未清,时或熏蒸,以致头晕口渴。今用抑火化湿代茶饮调理。”光绪帝服用疏风清上化湿饮后表寒解,惟肝胃饮热留滞,时或熏蒸,头晕口渴,表邪解则专清里邪,御医用玄参、生地、天花粉、石斛清热养阴,陈皮理气化湿,赤苓、灯心草清热利湿,竹茹清热和胃化饮,桑叶、菊花清宣肺热。诸药组成抑火化湿代茶饮,清热化湿,养阴生津。
35.香楠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藿香一钱,橘皮一钱五分,香薷八分,焦神曲一钱五分,枳实一钱,厚朴一钱,焦山楂一钱五分,麦芽一钱,生甘草五分,生姜二片。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理气化湿,消食和胃。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内停饮滞,外受风寒,头痛身热,呕吐作渴,饮食懒进,脉息浮数。
【按语】本方见于嘉庆年间五格格医案:“初十日,刘德成请得五格格脉息浮数。内停饮滞,外受风凉之症,以致头痛身热,呕吐作渴,饮食懒进,今用香楠代茶饮早服调理。”
36.行气和胃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厚朴花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炒茅术二钱,煨木香八分,焦三仙各二钱,赤芍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行气导滞,和胃除湿。用于治疗胃脘满闷,恶心欲呕,腹中坠胀或时作痛。
【按语】行气和胃代茶饮常用于食滞气结、湿痰内停之病证。如光绪皇帝脉案:“三月二十日庄守和请得皇上……脉息和缓。证势俱好,惟肠中稍加湿郁气滞,以致腹中微觉闷坠,有时窜痛。今用行气和胃代茶饮调理。”斯时,光绪帝身体日差,经常外感风寒,此次亦感寒日久,经治疗已有好转,但其“胃气稍有欠和”“腹中微觉闷坠,有时窜痛”,故用行气和胃方调治。方中木香、陈皮行气和胃,焦三仙消食导滞,厚朴花既可行气,又能化湿,助茅术除湿之力。至于选用赤芍,乃在于因光绪帝眼边肿痛,以之能清血热解肿痛之故。
37.参地苏橘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西洋参三钱,生地四钱,当归四钱,杭芍四钱,大熟地六钱,杜仲三钱,龙骨三钱,莲蕊三钱,焦枣仁三钱,川芎一钱五分,川贝三钱,桑叶三钱,甘菊花三钱,苦梗三钱,橘红一钱五分,生草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益气化痰,养血安神,清肺止咳。用于治疗气血两亏,脾肾两虚,肺热咳嗽兼有神疲乏力,腰瘦腿软,眠差食少,声低懒言。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某年五月十一日医案,光绪皇帝“偶然咳嗽,渐或有痰,言语气怯,中州较空,不奈凉热,手仍发胀,腰腿有时酸疼”,脉“左寸关滑力软,两尺仍弱”,御医杨际和认为病机“总缘气虚阴亏,脾肾不足,肝经易旺,致生浮火热”,故予以“参地苏橘代茶饮”治疗。方中西洋参补气健脾,当归、杭芍、生地、熟地、川芎养血滋肾,杜仲、龙骨补肾安神,枣仁、莲蕊清心安神,橘红、川贝、桑叶、桔梗清肺化痰止咳。诸药合用,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清肺止咳,标本兼治。
38.普济药茶
【来源】《清宫配方集成》
【组成】南藿香六两四钱,苍术七两二钱,木香七两六钱,半夏七两八钱,苏薄荷七两八钱,厚朴七两五钱,陈皮三钱,荆芥八两一钱,青皮六钱,木瓜七两八钱,枳壳七两八钱,槟榔七两八钱,南苏叶八两一钱,生甘草三两,安化茶二十斤。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消食散寒,宽中下气,解表清瘟,和胃止呕。用于治疗胸膈膨闷,腹脘嘈杂,食后腹胀,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头疼发热恶寒,伤风咳嗽,呕吐涎水。
39.代茶新饮方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黄芪二斤,通草二斤,茯苓一斤,干姜一斤,干葛一斤,桑根白皮一斤,鼠粘根三斤,生干地黄十两,枸杞根十两,忍冬十两,薏苡仁十两,菝葜八两,麦门冬(去心)五两,葳蕤五两。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除风破气,理丹石,补腰脚,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缓筋骨,通腠理。用于治疗头脑闭闷,眼睛疼痛,心虚脚弱,不能行步,脚气,肺气,疝气,咳嗽,消中消渴。
【按语】本方出自《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近效方》,其载:“除风破气,理丹石,补腰脚,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缓筋骨,通腠理,头脑闭闷,眼睛疼痛,心虚脚弱,不能行步,其效不可言,若患脚气肺气疝气咳嗽,入口即愈,患消中消渴尤验,主疗既多,不复一一具说,但服之立取其验,禅居高士特宜多饮,畅腑脏,调适血脉,少服益多,心力无劳,饥饱饮之甚良,若腊月腊日合之,十年不败。”
40.葱豉茶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葱白三茎(去须),豉半两,荆芥一分,薄荷三十叶,栀子仁五枚,石膏三两。
【制法】上以水两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煮四五沸,分两度服。
【功效】解表发汗,散寒止痛。用于治疗伤寒头痛壮热。
41.薄荷茶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薄荷三十叶,生姜一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石膏一两,麻黄半两。
【制法】先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点茶热服之。
【功效】解表发汗,散寒止痛。用于治疗伤寒鼻塞头痛烦躁。
42.槐芽茶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嫩槐芽。
【制法】采取蒸过火焙,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燥湿。用于治疗肠风。
43.萝藦茶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上萝藦叶。
【制法】夏采蒸熟,如造茶法,火焙干,煎汤代茶。
【功效】补暖,治风及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44.皂荚芽茶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嫩皂荚芽。
【制法】蒸过火焙,如造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燥湿。用于治疗肠风兼祛脏腑风湿。
45.秋梨柿饼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秋梨半个,柿饼一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止咳。用于治疗肺热感邪、咳嗽。
【按语】本方见于咸丰皇帝为四阿哥时的一则医案,“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四阿哥肺热感寒以致憎寒壮热咳嗽头痛、腰腿酸痛、倦怠懒食”等,经御医调治诸症好转后,以秋梨柿饼代茶饮清肺止咳。方中秋梨和柿饼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食物,秋梨清热润肺,柿饼清肺止咳,作为代茶饮,取材方便,服用简单。
46.清热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前胡二钱,酒芩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桑皮二钱,法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止咳,祛湿化痰。用于治疗肺胃痰热,咳嗽、咯痰,鼻塞不通,口渴咽干,纳呆等。
【按语】本方出自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正月二十日,光绪皇帝夜间微有咳嗽,脉息左部和缓,右寸关滑而稍数,为肺胃湿热未清,御医予本代茶饮调理。此方为二陈汤加酒芩、前胡、桑皮组成,方中二陈汤祛湿化痰,酒芩、前胡、桑皮清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止咳、祛湿化痰之效。
47.南薄粉葛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南薄荷一钱,粉葛一钱,姜朴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淡豆豉二钱,木通一钱,泽泻二钱,赤苓三钱,鲜竹叶二十片,槟榔一钱,条芩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泻肝,利湿。用于治疗肺肝郁热,湿热熏蒸,头痛头晕,咽痛口渴,咳嗽咯痰,肢倦纳呆等。
【按语】本方为民国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医生赵文魁给婉容所拟代茶饮。观前后医案,知患者有头闷肢倦、咽痛、咳嗽等症状。方中薄荷、粉葛、淡豆豉、条芩清解肺热,木通、泽泻、赤苓、竹叶清热利湿,陈皮、姜朴、槟榔醒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热去湿除,脾运恢复,诸症可愈。
48.益阴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生地三钱,麦冬(去心)三钱,银花二钱,焦三仙六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益阴。用于治疗阴分素亏、郁热内滞、咽喉疼痛。
【按语】本方见于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祺妃医案。方中生地黄、麦冬养阴清热,银花清热解毒,焦三仙消导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益阴清热利咽之功。
49.和胃清肺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茯苓三钱,陈皮六分,厚朴七分,杏仁一钱五分,桔梗一钱,炙甘草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用于治疗鼻塞、咳嗽、食少、口黏等属痰浊阻肺,肺失肃降之证。
【按语】光绪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有时鼻塞、咳嗽、食少、口黏”,证属痰浊阻肺,肺失肃降,御医李德昌给予“和胃清肺饮”调治。方中陈皮、厚朴理气祛湿化痰,茯苓运肺化湿,桔梗、杏仁、炙甘草宣肺止咳。诸药合用,健脾和胃,宣肺止咳。
50.保元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去芦太子参三分,制黄芪三钱,炙甘草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补气保元,益卫固表。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者,症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表虚自汗,口干,舌质红或淡。
【按语】本方常用于气阴两虚者,症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表虚自汗,口干,舌质红或淡。据记载,道光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全贵妃(后来为孝全成皇后)“原系大病稍愈,元气未复。今届大寒节令,恐伤正气”,御医苏钰等拟此方。方中太子参、炙黄芪、炙甘草三味补气药,专于益气,其中黄芪被誉为“补中益气要药”,太子参气阴双补,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炙甘草既可补益心脾之气,又有润肺止咳之功。
51.增液通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中生地四钱,麦冬三钱,玄参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秘。
【按语】本方即清宫医案中记载的增液代茶饮。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慈禧“肝胃郁热未清,口干,头目不爽”,用此方清肝胃郁热,滋阴生津润燥。本方实乃《温病条辨》增液汤,吴鞠通曰:“(增液汤)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法救之,无不应手而效。”方中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启肾水以滋肠燥;生地黄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躁。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本方用于津亏肠燥之便秘,症见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等。
52.加减古方五汁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蜜柑二个(去皮),鲜藕四两(去皮节),荸荠二十个(去皮),青果二十个(去核),生姜一薄片(去皮)。
【制法】共捣如泥,用布拧汁,随时饮之。
【功效】清肺利咽,生津止渴,止呕。用于治疗咽肿目赤、烦渴、纳呆欲呕、咳嗽、咽喉干燥等症。
【按语】本方拟自清宫医案中的加减古方五汁饮,光绪某年正月二十三日,赵文魁谨拟:皇上加减古方五汁饮。原方中即是这五味药。据考光绪三十三年,光绪皇帝脉案有“腭间偏左粟泡呛破,漱口时或带血丝,咽喉觉搅,左边时或起泡,右边微疼,咽物似觉不利”及“进膳不香,嗳气嘈杂”“口渴思饮”的记载,推测此方是光绪帝病重期间调理所用。方中蜜柑、青果(橄榄)、荸荠均入肺胃二经,具清肺利咽、生津解毒之功效。生姜入脾经,可开胃温经止呕;藕入心、胃、脾经,亦能清热生津。此二味在《圣济总录》中称姜藕散,治霍乱呕吐、烦渴。诸药合用,可奏清肺利咽、生津止渴、止呕之效,可治疗夏秋季节易出现的咽肿目赤、烦渴、纳呆欲呕、咳嗽、咽喉干燥等症。
53.养阴清肺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小生地二钱,元参二钱,苏梗一钱,姜栀仁二钱,酒芩二钱,炒枳壳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养阴利咽。用于治疗咽干咽痛。
【按语】民国十年三月初四日,医生诊得溥仪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滑而有力、颃颡干燥、咽嗌作痛,此乃肺胃滞有饮热。故医生用养阴清肺代茶饮以清热利咽,养阴润肺。方中生地黄、玄参清热养阴利咽,姜栀仁、酒芩清散郁热,苏梗、枳壳条达气机。气机升降条达,则郁热易去。
54.疏风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紫苏叶二钱,防风三钱,荆芥一钱五分,陈皮二钱,香白芷三钱,川芎一钱五分,建曲二钱,香薷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疏风解表,祛湿化饮。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无汗头闷、憎寒腿软等。
【按语】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一日,皇上脉息左寸关浮弦、右关见滑,此为感受风寒,蓄有湿饮,症见无汗头闷,憎寒腿软。御医予疏风清热代茶饮调治:方集紫苏叶、防风、荆芥、白芷等辛温解表药以疏风散寒,陈皮、建曲、香薷理气化湿和中,川芎辛温味烈,活血调营,营卫和,卫气易于宣通,则外邪易去。
55.和解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柴胡一钱,薄荷一钱五分,地骨皮三钱,葛根二钱,胡连二钱,条芩三钱,生杭芍三钱,白芷二钱,次生地八钱,泽泻二钱,羚羊角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和解清热。用于治疗头痛、口渴思凉、胸膈不畅、身肢酸痛等症。
【按语】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一日,庄守和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浮弦,右关见滑,头微觉闷,无汗,憎寒,腿软,乃感受风寒,蓄有饮热湿滞。给予清热化湿截疟之法调治。六月初一日,皇上仍头顶疼痛,发热未解,口渴思凉,胸膈不畅,身肢酸痛,有时躁急,脉息左寸关浮弦,右寸关滑数。此乃疟邪尚盛、气道欠调、里滞尚未下行,遂予本和解清热代茶饮调治。方中柴胡、白芍、葛根、薄荷、白芷清热和解透邪,生地黄、地骨皮养阴透热并防热邪伤阴,泽泻清热利水,使邪有出路,羚羊角性味咸寒,入心肝二经,有平肝息风、清热镇惊解毒之功效。光绪帝疟邪缠绵,发热不退,故于和解清热代茶饮中加入羚羊角一味,以助清肝、散热解毒之功。惟镑羚羊角用量二钱,较常规用量为重,较具特色。
56.清肺益阴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细生地四钱,元参四钱,杭芍四钱,丹皮三钱,黑山栀二钱,黄芩二钱,瓜蒌三钱,浙贝二钱,青连翘二钱,橘红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养阴化痰。用于治疗肺热之证。
【按语】民国十二年正月初一日未刻,医生诊得溥仪脉息左寸关平缓,右寸关略滑,乃肺热尚欠清和,予益阴清肺代茶饮调理。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清热,黄芩、白芍清肝柔肝,防木火刑金,黑山栀子、丹皮、连翘清散肺热,瓜蒌、浙贝、橘红清热化痰。因肺热较盛,同时给予清金抑火化痰丸共清肺热。据医案记载,同日戌刻亦宗此法,水煎代茶,清泄郁热调治。正月初二,因邪热耗气伤阴,在清肺养阴的基础上,加西洋参以水煎代茶饮,次序分明,颇具章法。
57.清金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羌活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苏梗一钱五分,生地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二钱,知母二钱,黄芩二钱,生甘草五分,芦根三把为引。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咳。用于治疗身热咽干、咳嗽等症。
【按语】本方见于道光四年孝全成皇后医案,十二月十九日,孝全成皇后“身热咽干,有时咳嗽”,御医张永清、陈昌龄诊其“脉息滑数”,“原系妊娠热盛,火烁肺金之症”。予以清金代茶饮调理。据前后几日医案记载,患者当有外感风寒,故以羌活、防风疏风邪,生地、麦冬、知母、黄芩、生甘草清肺热,滋肺阴,苏梗、桔梗止咳化痰。诸药合用,以奏散风解表、清肺止咳之效。
58.麦冬桑贝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麦冬三钱,浙贝三钱,霜桑叶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化痰,养阴止咳。用于治疗肺经伏热,咳嗽痰稠难咯或兼咽干喉痛等症。
【按语】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璷(lú或fū)嫔咽痛咳嗽渐好,御医甄景芳予此方以清解余热。方中麦冬、浙贝清肺润肺,化痰止咳,霜桑叶善清解肺中伏热之邪,用药切中病证。
59.清肺理嗽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瓜蒌皮二钱,川贝二钱,前胡一钱五分,酒芩一钱五分,蜜桑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甘草七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咯痰黄黏,或兼有鼻塞、头痛、咽干咽痛之症。
【按语】光绪某年正月十九日,光绪皇帝外感风邪,经御医庄守和用清解化湿饮调治后,至二十一日,“诸症俱减,惟肺经稍有饮热未净以致偶有咳嗽,鼻息欠爽”,庄守和予清肺理嗽代茶饮调理。方中黄芩、桑皮清解肺经余热,瓜蒌皮、川贝母、前胡、桔梗,理气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清肺化痰,理气止咳。
60.菊花竹茹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菊花炭一钱五分,苦桔梗八分,陈皮七分,青竹茹一钱,杏仁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散邪,化痰止咳。用于治疗咳嗽夹痰、咯血。
【按语】光绪某年三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咳嗽咯血数日已止,御医薛福辰、庄守和、李德昌诊其脉右寸关略带浮滑,余俱平和,予以菊花竹茹代茶饮调理。方中菊花炭清热凉血止血,桔梗、陈皮、竹茹、杏仁清肺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散热、化痰止咳止血之效。
61.银花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银花一钱五分,连翘一钱,生甘草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透邪。用于治疗痘疹后期皮肤尚有湿热。
【按语】道光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七阿哥接种喜痘十二朝,脉息和平,寝食如常,精神清爽。惟正气未复,皮肤尚有湿热,给予益气清化方药调治,诸症渐好,惟皮肤尚有余热。三十日御医给予银花、连翘、生甘草水煎代茶,清解肌肤热毒之邪,以善其后。
62.清热利咽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大青叶一钱五分,元参二钱,连翘二钱,薄荷一钱,干麦冬二钱,黄芩二钱,炒栀二钱,花粉一钱五分,鲜青果五个,炒杏仁八分,炒赤芍一钱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用于治疗感冒、咽部不适等。
【按语】本方见于民国十二年正月初六日溥仪医案,据医案记载,溥仪原系肝肺结热,外感风寒之证,以清热、理肺、利咽、和肝等法调理,邪热稍挫,风寒亦减,御医用此代茶饮继以清热解毒利咽。方中大青叶、连翘、黄芩、栀子以清热解毒,薄荷、杏仁宣肺疏肝理气,麦冬养阴清热,青果、天花粉清热生津利咽,赤芍清热凉血和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咽之效。
63.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甘菊二钱,桑叶二钱,川芎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二钱,腹皮二钱,三仙各二钱,青果七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解热,利水渗湿。用于治疗头晕、口渴等肺胃饮热未清证。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二月二十日,光绪皇帝虽经清热利水诸药治疗,仍时有头晕口渴。御医庄守和认为证属“肺胃稍有饮热未清”,故予此代茶饮清解余热,渗湿化饮。方中甘菊、青果、桑叶清肺解热,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清热,腹皮行气利水化湿,三仙消导和中,川芎味辛性烈,疏风和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利水渗湿之效。
64.和中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二钱,白芷一钱五分,甘菊二钱,茅术二钱,云苓三钱,薏米三钱,甘草六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疏风解表,化湿运脾。用于治疗头晕、恶风等外感风寒、湿浊中阻之证。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正月二十九日,光绪皇帝“有时头晕,恶风,腰间作痛”“脉息左部和平,右寸关滑缓”,证属外感风寒,湿浊中阻。庄守和予和中化湿代茶饮调理。方中荆芥、防风、白芷、甘菊花疏风解表,茅术、云苓、薏苡仁、甘草祛湿化浊。诸药合用,共奏散风祛湿之功。
65.金果麦冬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麦冬三钱,秋梨一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养阴清肺,生津利咽。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干燥。
【按语】本方为道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孝慎成皇后所用调理方。咽喉肿痛、口舌干燥之证平素甚常见,用此方或在此方基础上加味代茶饮,方便而有效,值得推广。
66.玄麦甘桔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玄参三钱,苦桔梗三钱,麦冬(去心)三钱,生甘草一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阴清热,宣肺利咽。用于治疗咽喉不利。
【按语】本方为道光朝全贵妃所用代茶饮方之一,原方无名,今据其药物组成而称玄麦甘桔代茶饮。方中麦冬、玄参养阴清肺生津,桔梗、甘草乃《伤寒论》桔梗汤,可宣肺利咽,清热解毒。四味药配伍,以代茶饮频频饮服,药液可不断地作用于咽喉部,对于肺热阴伤,咽喉不利者,是一方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道光朝祥嫔医案中亦曾用本方治“肺胃余热未净”之证,方名为玄麦甘桔代茶饮。
67.参麦芍贝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川贝母一钱,北沙参一钱,冬瓜仁一钱五分,杭白芍一钱,麦冬一钱五分(米炒),橘络五分。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养阴血,润肺止咳,清金化痰,益胃生津。用于治疗阴血亏虚,肺热化燥,咳嗽痰黏,舌干口渴。
【按语】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三日,光绪皇帝曾用此代茶饮方。原方未具名,今据其主要药味名之。
68.和表清热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菊花一钱,桑叶一钱,麦冬二钱,竹茹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和表清热。用于治疗内蓄滞热,微感风凉,胸满烦急,两手有汗,大便不调,脉息右寸关微浮而数。
【按语】本方见于宣统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李崇光诊治皇上脉案:“臣李崇光请得皇上脉息右寸关微浮而数,系内蓄滞热,微感风凉,以致胸满烦急,两手有汗,大便不调。今拟用和表清热代茶饮调理。”其辨证为外有表凉,内有里热,病情非轻,但宣统年小畏药,故以代茶饮治之,次日又“照原方”,测知是方当有效验。治小儿病以代茶饮方式服之,颇符合儿童特点,值得借鉴。
69.清肺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苏子二钱,前胡一钱五分,沸草一钱五分,炒枳壳一钱五分,橘红一钱,砂仁八分,竹茹二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宣肺止咳,行气化痰。用于治疗肺有痰饮,咳嗽咯痰,鼻塞不通。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二十年珍嫔医案。四月二十七日,珍嫔咳嗽时作,眠食尚好,脉寸关滑缓,证属痰饮阻肺,气机失调。御医李德昌予以“清肺代茶饮”宣肺降气,止咳化痰。方中苏子、前胡、金沸草、橘红化痰理气止咳,枳壳、砂仁理气宣肺。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止咳之效。
70.清肺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石斛二钱,菊花二钱,桑叶二钱,前胡一钱五分,酒黄芩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炒神曲二钱,炒青果七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肺止咳,理气化湿。用于治疗肺燥湿饮,喉中发咸,夜间微嗽,脉息左部和缓,右寸关滑而稍数。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光绪某年二月三日,光绪皇帝“肺胃饮热,感受风寒,以致憎寒发热,偏右头疼,鼻塞身倦,口黏恶心”,御医庄守和予疏风清热化湿之法调理,二月五日,“诸症见好,惟肺燥湿饮,稍有未清,以致喉中发咸,夜间微嗽”,御医庄守和予以清肺化湿代茶饮调理。方中菊花、桑叶、前胡疏风散热,宣肺解表,陈皮、石斛、建曲理气和胃化湿,黄芩、青果、前胡清肺止咳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止咳、理气化痰之功。
71.麦橘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麦冬三钱,枳壳一钱,橘红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羚羊角一钱,生甘草四分,秋梨三片为引。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用于治疗咳嗽。
【按语】本方见于道光年孝全成皇后医案。道光四年十月十一日,孝全成皇后“头疼身痛,烦热胀满”。御医崔良玉、叶元德诊其“脉系浮滑”,“系妊娠肝胃热盛,感受寒凉之症”,给予苓术六合汤一剂,十二日表证皆愈,“惟肺热稍有咳嗽”,御医张永清、崔良玉予以麦橘代茶饮调理。方中羚羊角善清肝火,兼清肺胃之热,麦冬、秋梨、生甘草清热润肺,橘红、桔梗止咳化痰。
72.清嗽化湿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酒黄芩一钱五分,前胡二钱,桑皮二钱,川贝母二钱,天花粉二钱,紫菀一钱四分,桔梗二钱,鲜青果(研)七个。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风热束肺,出现咳嗽,痰黄稠,或兼发热、头痛、鼻塞。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二月五日光绪皇帝服上方“清肺化湿代茶饮”后,“夜卧尚有咳嗽”,御医庄守和诊其为“惟肺经饮热稍有未清”,予以清嗽化湿代茶饮调理。方中黄芩、桑皮、天花粉清泄肺热,贝母、紫菀、青果、前胡、桔梗宣肺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止咳化痰之功。
73.温经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续断三钱,杜仲二钱,牛膝二钱,山药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温肾经,止腰痛。用于治疗肾虚腰痛。
【按语】本方出自清宫医案中光绪朝吉妃医案。据记载,“范绍相请得吉妃脉息和缓,诸症渐次就痊。惟腰胯稍有酸沉,今用温经代茶饮,外仍用熥熨之法调理”,其中所提及的温经代茶饮就是由续断、杜仲、牛膝、山药四味药物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温肾经,止腰痛,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方中续断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经,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本草经疏》谓其是“理腰肾之要药也”;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的作用。二者常配伍使用以治疗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牛膝亦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且牛膝有川牛膝和怀牛膝之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此处的牛膝应该选用怀牛膝。山药甘平,平补肺脾肾,此处用以补肾气。综上所述,此方适用于肾虚腰痛者,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夜尿频多或遗尿,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等。
74.缩泉补肾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益智仁六分,芡实米二钱,分心木二钱,白果五个(去皮研)。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补肾缩尿。用于治疗下元虚寒,遗尿,遗精,小便频数。
【按语】冬季天气寒冷,有许多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前列腺增生者,夜间尿频尿多,不但会干扰老年人的睡眠,而且常会使老年人因频繁起身而感受风寒,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因此这一病症不容忽视。本方是清宫医案中的缩泉代茶饮,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补益之中兼有收涩之性,可用于治疗下元虚寒,遗尿,遗精,小便频数;芡实甘涩收敛,可益肾固精,治疗肾虚不固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等,《本草纲目》言其“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分心木味苦、涩,性平,入脾、肾经,能够固肾涩精,可用于治疗遗精滑泄、淋病、尿血、遗溺、崩中、带下等;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综上所述,四味药物均可固精缩尿,治疗小便频。
75.滋肾清上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玉竹三钱,熟地四钱,生地四钱大片,当归三钱,炒白芍三钱,川芎三钱,莲蕊三钱,菊花三钱,桑叶三钱,川贝(研)三钱,酒连(研)一钱五分,吴茱萸一钱五分,炒杜仲三钱,炙草一钱五分,炒栀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养血益阴,清上明目,壮腰涩精。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血亏乏,上焦浮火,头目不清,腰痛遗精。
【按语】此方为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二日光绪皇帝所服用代茶饮方。当日医案记载:“脉息左寸关弦软近缓,右寸关滑数力软,两尺力弱。白睛丝渐退。右耳前颊车之处疼痛已好。惟耳中时作烘声,面上起有小疝,手仍发胀,中州较空,偶作咳嗽,腰腿有时酸疼。”后续医案中还记载有“常有遗精之候”,“上焦浮火不清,以致舌尖左边起有红粟,左目小管胀而微赤”。综合分析可知,光绪病情属肝肾阴血不足,水亏于下,火旺于上,上焦浮火而生头耳目舌诸症,加之光绪肾虚精亏而致腰痛遗精之痼疾,故而用此代茶饮方治疗。方中药味较多,系为多方兼顾所设。在此后半月内,光绪继续用此方加减之四物汤加味方代茶饮治疗,可见代茶饮为宫中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76.滋阴益肾健脾代茶饮
【来源】《清宫医案集成》
【组成】熟地黄六钱,麦冬四钱,茯苓三钱,炒怀山药四钱,炒芡实三钱,莲蕊三钱,酒黄芩二钱,酒知母三钱,炒白芍二钱,牡丹皮二钱,川贝母二钱,甘草一钱,狗脊三钱。
【制法】煎汤代茶。
【功效】滋阴益肾健脾。用于治疗滑精肝旺脾弱,心肾两亏,阴虚肺燥等证。
【按语】本方见于光绪皇帝医案:“五月十八日辰刻,庄守和、杨际和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重按力弱。右寸关沉滑力软,两尺细弱。肝旺脾弱,心肾两亏,阴虚肺燥,以致喉痒呛嗽,口内起有白疱,每遇多言气息作促,久坐腰酸腿膝疼痛,睡欠沉实,偶有滑精。手足发胀,不耐劳乏。今议用滋阴益肾健脾代茶饮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