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大医传承文库·疑难病名老中医经验集萃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辨病辨证相结合,分型论治风头眩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程长久,病情缠绵,情志刺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发现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夹实,后期多虚证。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夹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夹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任老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如下。

1.阴虚阳亢证

症状:头晕目眩,心烦善怒,口干,咽干,胸中烦热,胸闷,失眠多梦,腰酸软,心中不快,汗出,恶心,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多虚弦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逆平冲。

方药:育阴平逆汤(任老经验方)。

生地黄、麦冬、黄精、沉香、羚羊角、玳瑁、草决明、莱菔子、车前子、玄参、白芍,水煎服。

其中生地黄、麦冬、黄精、白芍、玄参滋阴清热养血;羚羊角、玳瑁、草决明息风潜阳;沉香、莱菔子降气,以制上亢之阳;车前子清利湿热,并可清肝明目。

2.风阳上扰证

症状:头晕头胀,目胀,头围如带束紧感,肢麻,手震颤,睡卧口角流涎,颜面苍白,步履踏地如在地毯上行,时有烘热状,舌赤,苔白,脉多见虚弦或沉弦无力。

治法:滋阴敛阳,息风降逆。

方药:息风敛阳汤(任老经验方)。

熟地黄、砂仁、蒺藜、羚羊角、天麻、钩藤、怀牛膝、龟甲、麦冬、白芍、女贞子,水煎服。

其中蒺藜、羚羊角、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熟地黄、龟甲、麦冬、女贞子滋阴清热;白芍、怀牛膝养血息风,且牛膝引气血下行,有利于上扰的风阳因此而止。砂仁能防止滋阴之品过于滋腻而碍胃。

3.痰瘀阻络证

症状:头痛头晕,两目肉轮青暗,胸闷恶心,颈部强,肩背不适,肢体沉重,语言前清后涩,善忘,性情易激动,心区时刺痛,尿频,舌赤有瘀斑,苔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豁痰。

方药:理气通瘀汤(任老经验方)。

太子参、乌药、香附、片姜黄、红花、桃仁、赤芍、清半夏、川芎、草决明、羚羊角、刺蒺藜,水煎服。

其中乌药、香附疏泄中下二焦之气;片姜黄、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化瘀通络;草决明、羚羊角、刺蒺藜平肝息风;清半夏降气化痰;“气乃血之帅,血乃气之母”,血行瘀滞,导致气亦随之减少,故以太子参补气。因血脉瘀阻的存在,故不宜峻补周身之气。

4.命火衰弱证

症状:头晕,耳鸣,乏力,畏寒肢冷,易卧喜睡,四肢欠温,尿频,夜尿多,纳呆,恶心,痰多,面色㿠白,喜暖,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

治法:益火之源,温阳消阴。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鹿角胶、当归,可用丸剂,亦可作煎剂。

任继学教授认为鹿角胶补督脉之血,鹿角霜补督脉之气,鹿角补督脉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