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返回
袁真身先士卒,率领部下奋勇作战,成功攻克了谯郡、梁国。
然而,石门的开凿工作却遭遇了重重阻碍,一时之间仍未能顺利完成。
对于慕容垂的决断,可惜的是,桓温毫不知情,未能获取燕军分兵的关键情报。
战场上的局势愈发紧张。
桓温在营帐内焦急地来回踱步,经历几次小败之后,他自言自语道:
“与慕容垂决战,风险巨大,胜算渺茫。还是暂且按兵不动,等待袁真部和补给的到来吧。”
桓温一路吸引了巨大火力,但西线的袁真整整半年多的时间仍然没能拿下石门水口!(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
在经历几次小败之后,他觉得与慕容垂决战缺乏十足的把握,未能抓住燕军分兵的时机果断出击慕容垂的大本营,而是选择继续在原地苦苦等待袁真部和补给的到来,错失了可能扭转战局的宝贵良机。
于此同时,苻坚的二万援军也即将赶到。
天时已变,多方不利,粮草已断,桓温决定撤军。
但撤军时,桓温迎来了巨大的悲哀。
来时的路已经被燕国切断,石门水口也没有打开,这两条路想要争夺需要时间,但粮草已经不足。
这也就意味着,水路跑不了了!
桓温面临着逃不出去的尴尬。
..........
九月十九,桓温最终决定焚毁所有舟舰,步行南撤。(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桓温南撤后,燕国将士纷纷请求追击,慕容垂说:“不行,桓温谨慎,一定严加戒备,精兵殿后,不如暂缓,当他看我们没有追击后一定昼夜急行逃回本国,等他的士兵们把劲跑没了,咱们再追他们!”
(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
别忘了咱们是骑兵!
桓温如慕容垂所料,自南逃后极其谨慎,怕上游燕军放毒连喝水都是掘井开采。(温自东燕出仓坦,凿井而饮)
桓温南逃了七百多里后,慕容垂放话:可以打了!
大燕众将得到这个消息,都争着要追击,但被慕容垂阻止。
他对众将说:“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
慕容垂倒也没打算就让桓温这么安安稳稳地回去,但他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晋军也没有打什么大的败仗,士卒也不疲惫,粮食也还能支持,就此追击,胜负难料。
总之,桓温大军还没到可以攻击的时候。
等他走出相当路程,特别是眼看就能回到家的时候,防备必然松懈下来,快速回奔,所谓归心似箭,没有作战的意志,只想回家,又十分疲劳,那时候就好打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说:有能力要装作没能力,要打的要装作不打,打这里要装作打那里,对方贪心就利诱他,对方强大就防备他,对方易怒就挑拨他,对方谨慎就让他骄傲,对方体力充沛就让他劳累,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要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没有料到的时机进攻。
这些原则,被慕容垂毫不吝啬地送给了桓温。
桓温的大军不是不疲惫吗?
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累一点。
燕军放出风来:桓温撤退路上的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军下过毒。
且不说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真能制造这样大规模剂量而且持久的毒药......
但生性谨慎的桓温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沿途命令士兵“凿井而饮”。
这样,桓温的大军一面撤退,一面充当义务打井队,黙默地为的燕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
而慕容垂则把步兵留下,只率八千骑兵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与桓温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他这样做,就是要保持已方军队的体力,好在大战时收到以逸击劳的效果。
同时麻痹晋军,给他们造成燕军不敢追击的安全感。
在古代,步兵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可以行军50—60里,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走得更远,但军队行军要保持一定的队形,走得快的必须等走得慢的,也不能冒冒失失就往前走,一般先要有探哨证明前方道路安全才能行动。
这样,700里的路程够他们走十多天,桓温的军队因为要客串施工队,走得可能还要慢一点。
在这段时间内,也许桓温本人还能时时如临大敌,不敢松懈,但晋军的临战状态,却不可能始终保持。
想想看吧,尽管桓大帅天天嚷嚷“狼来了”,要严加戒备,可这么多天过去了,这“狼”就是没有来。
每名兵士都在直觉上感到,他们离燕军越来越远了,而离家越来越近了。
换句话说,越来越安全了。
而且这些日子不是行军就是挖井,不是挖井就是行军,他们也越来越累了,这种情况下,还可能只靠主帅的一道命令,就严密得无懈可击吗?
总之,攻其无备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出其不意的打击地点,慕容垂选择了襄邑(今河南睢县)。
尽管历史习惯称此战为“枋头之战”,但实际上在枋头发生的,只是对峙,真正大战发生地点,是在襄邑。
因为,事先慕容德在桓温南撤时已离开石门,利用骑兵在机动上的优势,早早赶到襄邑,设伏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