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红色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新一代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纷纷到欧洲、日本等地学习并分析各种理论、主义和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具备了筹备建党三大社会基础条件后,中国共产党才成立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哪三大基础条件呢?

第一个大的基础条件,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从青岛当时的情形可以看到,德国占领青岛之后,建起了第一批工厂,这些工厂招收的工人大都是青岛周边的破产农民。这些破产的农民为了生存来到青岛,进入德国人的工厂里做工,成为在青岛诞生的第一批现代产业工人。

这些产业工人在青岛饱受压迫和剥削。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有压迫就有反抗。在德国统治青岛期间,工人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此起彼伏。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其他国家工人阶级所不具有的特质。特别是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各地工人大规模罢工,充分显示出工人阶级有组织、有纪律、团结战斗的力量。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第二个大的基础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立志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他们在各种理论、主义的迷雾中,在《共产党宣言》的传阅中,看到了新的曙光;使他们看到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可以建立一个被压迫民族自己的政权。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得益于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率先开始的宣传教育,启迪与激励了一大批先进青年。一批青年在自觉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定了信仰与理想,逐步从空想社会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再进一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工人运动和五四运动民族觉醒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个大的基础条件,就是组织上有了干部队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便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一大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站在了时代最前列。这些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既有老一代革命的先进分子,更有青年一代的进步分子,他们的组合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直接的干部队伍和组织基础。

在以上三大基础条件具备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酝酿建党,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

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国际于1920年春向中国派出了以维经斯基为主的共产国际中国工作组。共产国际中国工作组来到中国后,在北京与李大钊交谈,到上海和陈独秀交谈,1920年秋多次往返于南北,其中到了山东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五四运动的青年代表做了一次又一次深入交谈。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以及国外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这就使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进入了组织准备状态。

在共产国际中国工作组里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成员,他既作为工作人员来协调中国国内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同时又兼任俄语翻译。他就是青岛平度人杨明斋。杨明斋生于1882年,家里供他读了几年书。到了16岁的时候,家中生活太贫困了,实在不能再读书了,他便告别家乡,闯关东,到海参崴,干过杂工、苦工,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从中国去的这些青年劳工和当地的俄罗斯劳苦大众在吃苦受罪中结成友谊。杨明斋有力气、有文化,特别虚心好学,吃再大的苦也不放弃学习,俄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地成了工友里面的核心。

杨明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时候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直接参加了十月革命,此后又组织中国劳工参加苏联红军。十月革命胜利后,他被召进了莫斯科。在苏维埃机关工作的锻炼中,列宁认识了他,并对他有了信任,从而让他进入了共产国际中国组。

杨明斋在中国大地上南南北北地忙着。他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社会状态是个什么样,让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前景。他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奋斗不是虚无缥缈的,在苏俄就有现成的理想社会,从而使众多进步青年坚定了信念。

党的忠厚长者杨明斋

1921年7月下旬,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的12名代表代表全党50多名党员聚集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大会受到法国巡捕的干扰和搜捕,最后一次会议于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刚一成立,就把救亡图存、为民造福作为初心和使命。从此,一批批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把这种初心和使命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将来一代一代的后人不再遭受苦难,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勇往直前。

中共一大会场

经过漫长的谈判和艰苦的斗争,1922年的12月10日,中国政府代表王正廷在接收仪式上代表中国正式接收了青岛。青岛从这一天开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青岛的工人们那个高兴啊!资料记载得很清楚:四方机厂工人在厂门口的海云庵广场连着搞了3天庆祝活动,把当时秧歌队、腰鼓队都请了来,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工人们能不高兴吗?青岛终于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挣脱了枷锁,回到祖国了。从此之后,工厂就是中国人的了。

然而,这些天真的想法如同一个个肥皂泡,在3天之后全部被击碎了,全部破灭了。

日本虽然把青岛交还了中国,但是日本的资本、日本的军舰还在青岛。在青岛栈桥外的海上,日本的军舰压境,保护日本的资本牢牢地控制着青岛的经济命脉。反动军阀和封建把头对中国工人的盘剥、残害更加厉害。

要想生存就得斗争,要斗争就必须团结。中国工人阶级的特质在青岛四方机厂、青岛港码头、各日商纱厂的工人中再一次爆发出来。1923年早春,四方机厂的工人以祭奠各工匠的祖师爷的名义,如木工的祖师爷“鲁班”、铁工的祖师爷“太上老君”等,建立起带有封建行会性质的组织——“圣诞会”,组织起来自己保护自己,团结起来进行抗争。以前的抗争和斗争失败的事实也让工人们思考原因与对策。一句话,青岛的工人盼望着先进的政党来领导他们,也盼望着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他们,提高他们的斗争水平。

中国共产党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团结工人,组织工人,一刻也不离开工人。当然,工人阶级也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王荷波等先后来到青岛,在青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