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老师的财商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再版序言

财商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本书出版也有十年了,现在看来,书中主人公带着孩子一起去“赶集集,古字形似三只鸟聚集在树上,本义指树上聚集了许多鸟,引申泛指会聚、汇合,也指人群集中的集市、集镇。集代表着热闹、多样、充满生机的一种形态,聚集着人、物质、精神、概念、知识等。我们就生活在无数的集中,它是最伟大的缔造者,一切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最终归属都在那里。”,在家长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各种“集”中去感觉、集习的这种教育方式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本书虽然提供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家长们对教育的理解往往以获得被权威人士认同的知识为主,具体体现在名校和各种学历证书上,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付出沉重代价。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看到家长们为高价的学区房、补习班买单;也见证了家长们把微信群、朋友圈变成孩子教育成果的比拼场所。

其实生活就是一间大课堂,自然或人文、城市或乡村、豪华或简朴、科技或文艺、传统或现代,把孩子放到各种“大集”中去,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自我建构,这才是教育的正路,也是必由之路,因为我们的教育、生活、工作、奋斗等就在这些“集”中。当然,最重要的“集”是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和他朝夕相处的家人。

家长习惯于向孩子展示一个伪饰过的家庭。由于缺少对集中差异性的认知,一些有活力的生活场景会被遮蔽。我们对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做了案例研究,发现他们的成长环境并不都是优越的,正是千差万别的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情感、情绪、品德、专注力、意志力、学习力等。在设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时,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哪怕这种真实会让他们产生适当的痛苦和困惑。

那么,家长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

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我建构的结果。尽管孩子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孩子有孩子的路要走,家长也有家长的路要走。家长们要尊重孩子自我成长的这一权利,不可僭越,一旦僭越会让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干预和期望会在某种程度上遮蔽、扭曲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家长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资金、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时,潜意识里是希望得到回报的,于是在某种程度上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索取,付出越多索取就越多,索取的阴影会让孩子背负巨大的压力,父母自己也活得很累,其自我建构和生活的空间同时也会被遮蔽、扭曲。

家长常在孩子那儿扮演假设的权威。权威不是从别人那里廉价地拿来的,它应该源于孩子对家长自我建构的认可。家长与其花那么多钱去买学区房、送孩子上辅导班、放弃事业全心陪读,倒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建构自我,活出自己的精彩,届时这种权威自然就形成了。关照自己也能避免因为从孩子那里得不到回报,而自己又产生一事无成的双重痛苦。

今天,生活中经常出现关于金钱的话题:比如零花钱、压岁钱怎么处理?同学间的消费攀比怎么办?这便是本书主要面对的集习问题,大人、孩子都得面对。本书中也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另外,财商教育让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接受财商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具备赚钱的技能。有些孩子确实会通过买基金、买股票、做定投、摆地摊等方式去赚钱,我们鼓励这些实践活动,但是家长们不应该以挣钱的效果来评估财商教育成果,而是要看孩子能否对生活有观察,有分析,能判断,会取舍,要关注孩子在财商教育过程中自我建构的体验,即遭遇新事物时面对情绪上的波折和知识上的困惑,孩子在做什么。如果家长看重这些,孩子可能会自己调整情绪,查找、补充知识,慢慢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父母关注的只是赚钱的多少,那孩子可能就会养成走捷径的习惯。因此,孩子的财商教育重要的是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

当下正处于数字时代,很多东西都被数字化、价格化、货币化,孩子们也处在这个大“集”中,所以财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家庭中实施财商教育,一方面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我们也建议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自我,把追求金钱的欲望变成重要的“知产”,因为家长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的意志和实践将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

本书观点或有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