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型父母却养出问题孩子?
为什么知识型父母却养出问题孩子,文盲父母反而可以让孩子成才?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孩子A,4岁开始学钢琴,8岁学书法,10岁就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获得“爱我中华全国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
孩子B,只上三个月学,就被老师判为“低能儿”赶出了学校,后来做了很多失败的事情,干过10份工作,5次被辞退,还有一件事情连续失败了1000多次……
A看起来非常优秀,B看起来很失败,你希望哪个孩子是你的孩子?
看到这儿,很多人会选A,他太让父母骄傲了。
现在允许我继续说下去。
孩子A成年后,因为违法犯罪被捕入狱,连带着他的父母也被人指指点点。孩子B成年后,成了一个大发明家,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大踏步向前。
那些选A的父母现在又是什么心情呢?
提到对孩子的期待,很多人会说:期待自家孩子成绩好,各方面表现优秀;脾气好,听话乖巧;有礼貌,懂进退。不希望自家孩子叛逆,不服管教;不用心学习,总是把精力放在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上;自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二三十年后再看,成绩好、听话乖巧、有礼貌的孩子会怎样呢?
回顾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班级里肯定有一些成绩好的,现在混得却很差,有一些叛逆调皮的孩子,现在却很有成就。同时,也有一些成绩好的孩子,现在仍旧出类拔萃,而一些叛逆调皮的孩子,走上了歧路再也没有机会回头。
团长出生在农村,父母也没什么文化,父亲认几个字,母亲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虽然谈不上成才,但是也从农村走向城市,今天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并且能通过自身所学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
跟团长有类似出身,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功,人格品质、行事风格令人敬仰的人士有很多,比如,屡败屡战、打不死、搞不倒的俞敏洪,在教育培训领域陷入绝境,世人都觉得他要被彻底打倒的时候,他却一个转身,在直播领域大放光彩。还有“玻璃大王”曹德旺,他9岁才上学,14岁就辍学了,小学都没有毕业。他放过牛、卖过水果、当过炊事员,一步步走上创业道路,到现在,他把汽车玻璃做到了全球第一,累计向社会捐款达200多亿元。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在这些人书写人生传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立面。曾经有一个青少年,父母都是教授,且是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受人敬仰,结果却因为强奸罪被判入狱,这件事还闹得沸沸扬扬、世人皆知,他的人生毁了,连带着他的父母也频受指责。
为什么资源贫乏的农村父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条件优渥的城市父母却有很多培养出了问题儿童呢?
为什么一字不识的文盲父母可以让孩子成才,父母都是教授的孩子却进了监狱呢?
为什么很多人看了不少的书,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呢?
现在的互联网功能非常强大,我们想要任何知识,输入一个关键词,轻轻敲下回车键,就能得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条相关信息。特别是最近ChatGPT(一款人工智能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器)的出现,几乎任何信息以及知识,都可以从人工智能那里获得答案。
然而,知识可以搜索,但能力不能搜索,特别是让人一生活得幸福快乐的能力。
知识很重要,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毫无疑问,学校是培养能力最重要的地方。这也是很多父母掏空两代人的钱包买学区房,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原因。名校的教育理念、老师的教学水平、学习氛围等的确都能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中发挥优势。前面提到的那个教授的孩子一路就读的都是名校,从小到大,不管是理性思维能力还是艺术能力,从他获得的众多音乐、书法大奖中,足见一斑。可是,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他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呢?
一定是还有一些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过去27年一直不停思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做了一个决定:下海。我成了中国最早一批下海的人。那个年代,铁饭碗太重要了,它是一个家庭的依托,更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当我提出辞职的时候,我妈哭着劝我不要离开,其他亲戚朋友也说我不识好歹,我也曾怀疑、犹豫、怯懦。至今,我还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他对我说:“你想好了,就大胆去闯,外面混得不行,就回家。家里还有几亩地,总能给你一口饭吃。”
后来,我遇到了各种困难,每当觉得走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我就会觉得,我是被接纳的,我是有归宿的,我是有责任和价值的,想到这儿,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这份力量不是学校教育给我的,而是家庭教育赋予我的。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价值所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的任务,每个都不可或缺。可现在,家庭教育却有些变了味儿,很多家庭成了学校的延伸,家长做着老师和学校应该做的事儿,却没能承担起只有家庭才能做到而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任务。
那什么才是只有家庭能做到而学校做不到的?
这,就是我创作本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