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减法:-自我盲区,接受反馈
作为管理者,需要不断减少自己的管理盲区。管理者越是具备开放的心态,获得的信息反馈就越多,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越高,也就越能获得团队的信任。从汉字结构角度来看,“盲”字从目(眼睛),从亡(失去),表示眼睛失明。管理者丢失了眼睛,像盲人一样行走是很可怕的。管理者要虚心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寻求并接受建设性的批评,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1.打开视窗,接纳反馈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自我认知偏差,但是只要扬长避短,最终仍然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叫作“约哈里窗口”的工具来帮助自己修正认知偏差。这一工具于1955年由美国人Joseph(约瑟夫)和Harry(哈里)提出,因此将二人的名字合在一块命名为Johari Window。他们绘制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图,这个图包含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是我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以及他人也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这个象限叫作公开区。比如,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发色和长相。第二个象限是我不知道但是他人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比如我的行为习惯、别人对我的感受等。第三个象限是他人不知道并且我自己也不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是我未知的潜能。团队成员、上级、平级给管理者的反馈可以启发管理者,并且激发管理者在未知领域实现突破。第四个象限是他人不知道但我自己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这是我的秘密。管理者希望周围的人能让自己产生更多的顿悟,希望周围的人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线索,通过公开的反馈,打破自己的认知屏障。
实现认知突破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把隐藏的潜能更多地释放出来,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拉近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把“约哈里窗口”拓宽,就能够变得更加自在、更加通透,与团队成员的互动关系也会更加开放真诚。
“约哈里窗口”如下图所示:第一象限为公开区(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第二象限为盲区(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第三象限为潜能区(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第四象限为隐私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

2.客观、真实地了解自我
如果我们想打开盲区并进行自我探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例如领导力测评、照镜子、360度反馈。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经典并且实用的行为模式测评。
假设有一个场景,刚刚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非常严重的空难,事故导致机毁人亡,全体机组人员及乘客无一幸免。当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的直觉是关注人还是关注事?
关注人:你会感到难过,感叹他们好可怜,他们的家人怎么办?
关注事:这件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发生在什么时间及什么地点?哪些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情?
直觉反应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反应快:我要尽快去看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反应慢:持续思考这次事故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波及面有多大,航空公司做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给乘客家属的安抚方案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答案,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的行为模式特点,如下图所示。

第一象限:反应速度快,关注人。处于该象限的人的显著特点是乐观、友好、热情。
第二象限:反应速度快,关注事。处于该象限的人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控制力强、独断。
第三象限:反应速度慢,关注事。处于该象限的人的显著特点是注重细节,追求精准,重视事实、逻辑。
第四象限:反应速度慢,关注人。处于该象限的人的显著特点是内敛、人际关系稳定、有耐心、有毅力。
你也可以快速地判断一下自己的行为风格处于第几象限,做好自我认知,更好地“照镜子”。
在反应速度这个维度里,“快”指的是快速响应,快速行动,快速做决定,一般凭的是直觉、感觉;“慢”跟“快”正好相反,表示行动较慢,做决定较慢,考虑得较多,比较谨慎。比如,有的人走路很快,有的人就很慢。早上上班,行动较快的人从起床到出门只需几分钟,而行动较慢的人可能要收拾半天才出门。这就是快速和慢速的区别。体现在性格上行动较快的人性格外显,也就是外向、张扬;行动较慢的人性格内敛,也就是内向、低调。在一个大家互相都不认识的场合,一般性格外显的人会主动去跟性格内敛的人打招呼,或者挑起话题。
另外一个维度是关注点在任务还是在人。这个比较好理解,有的人会比较偏重他人感受且注重人际互动,有的人更关注任务事件。举个例子,有个朋友跑过来说:“外面有两个人在打架!”关注人的人可能会问:“有人被打伤吗?”关注任务的人可能会问:“他们为什么打架?”再举个例子,当团队中有位成员业绩不达标,将要被开除。这是一位很勤奋但是能力有限的员工,有很重的经济压力,妻子刚生孩子,还没有工作,每月有不少的房贷要还,家里老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好。对于这种情况,关注任务的上级会很理性地去跟这位员工谈辞退事宜,而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他更多关注的是业绩。而关注人的上级可能一想到要跟这位员工谈辞退的事就开始失眠,他的内心比那位员工还要纠结、痛苦。这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也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两个维度下的四种行为模式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性。例如,陈北北近期遇到的这件事:
王磊是研发经理,是陈北北的下游合作伙伴。这天,陈北北的下属张小团找到王磊,说需要临时增加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功能。这个功能对于提升用户体验非常有价值,主要是竞争对手早已经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上线后非常受用户欢迎。她希望研发同事能尽快在产品中加入这个功能,但是王磊说这个功能不在本次确定的需求中,并且这个功能要耗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目前手上还有其他几个公司级重要项目在进行,人手很紧张,只能等下次功能优化时再加入。张小团好说歹说也没有说服他,因此她来找陈北北,希望能跟研发经理重新沟通协调一下。
陈北北属于典型的第一象限的人,做产品经理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人沟通协调也是她最在行的。王磊则属于典型的第三象限的人,做事非常讲究原则、流程,认为项目按照重要性优先级排好后就必须遵照这个规则执行,他也叮嘱下属要按照项目优先级做事,明确孰轻孰重,不能轻易更改;凡事用数据说话,不能拍脑袋、凭直觉做事,他认为直觉最不靠谱。
于是陈北北约了王磊沟通一下这件事,在沟通之前,她要分析一下如何与不同行为模式的同事交流。这可以使用下面这张四象限图。
从图中我们能看到,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措施。王磊属于第三象限的人,主动性不高,讲究规则制度、任务导向。于是陈北北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做到多用数据说话,谈客观事实,把用户的需求数据摆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她还注意收敛自己感觉和感受,不使用模糊和抽象的语言。

在使用了针对行为模式的沟通技巧后,陈北北与王磊的谈话高效且愉快,新需求的问题也顺利得到了解决。
优秀的管理者一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有对他人的敏锐感知,鼓励并且珍视员工的反馈。管理者不应该是只接受自我反馈的人,他们还必须能够欣然地接受员工的反馈,所有员工的意见都很重要。管理者要把每次反馈都看成一份礼物,接纳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行动一:承认自己的缺点。
行动二: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行动三:听到模糊或令人困惑的反馈时,先平心静气地澄清问题。
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员工都愿意与上级分享意见。针对这种现象,管理者可以从文化建设入手,建立一种反馈文化、信任文化,通过营造氛围,让员工可以自然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意见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管理者还可以从改变自身角色入手,建立一个员工和经理平等坦率地交换反馈信息的流程,这样对双方都大有裨益。
【行动地图】
1.知道自己的强项、弱项、机会和局限性,并能坦然谈论。
2.承认个人的错误和局限,寻求和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3.客观看待批评,并从反馈和批评中调整对自我的认知。
4.乐于与上级进行全面而平衡的(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绩效反馈和职业讨论。
5.善于反思和自省,能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找到持续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6.善于向他人学习,在交流和共事中找到发展自我的空间。
7.知道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技能和方案,努力发挥自己的强项,弥补自己的弱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