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九十一章:陕西六路
赵桓这几年连续获得军事胜利,已经让文臣们下意识的将他当成了主心骨,对他已经产生了一些盲从盲信,对他做出的,金夏虽然五路攻宋,但主攻必定是陕西的判断,深信不疑。
在加上河北,河东,有韩世忠,张俊,李孝忠(这三人在大宋朝内早已经被当成了不世名将,定海神针)坐镇,群臣对皇帝要御驾亲征陕西的决定,反对声倒并不大。
对于大臣们提出的皇帝走了,谁来监国的问题,赵桓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办法。
他提出,自己会将玉玺留在政事堂,朝中大小事务,全由宰相执政们于议政会中按照规则表决处理,事务表决通过后,由支持的宰执们用印表支持,由御史们用印章以表监督,宰执,御史用印后,由宰相,副相,或者枢密中的一个,使在众人监督之下,请玉玺用印!
一张圣旨,只要由多数宰执用印,一定数量的御史用印,再加上玉玺印章,那就是一份合法的圣旨。
对于赵桓的这个旨意,政事堂的大臣们扭扭捏捏的认同下来。
据说有大臣私下里饮酒载歌以庆,说此乃千古未有之儒家盛事……
为了防止政事堂对前线瞎指挥,他又连续颁布了几道圣旨,第一道圣旨,除张俊,韩世忠,李孝忠为枢密副使,于前线军事,有便宜处置之权。
第二道圣旨,宣布政事堂无权擅变河北,河东之军事部署,任何和河北河东前线有关的军事问题,都必须报皇帝亲自批准。
经过这两道旨意,张俊,韩世忠,李孝忠就成了河东,河北的最高军事长官,堪比两路宣抚使。
安排好后方政事,赵桓立即率领姚平仲,宋江,刘锜,一共六个骑兵师,两万四千骑,刘锜,翟进两个步兵师,四万五千人,一共近七万人,浩浩荡荡开往京兆府。
神宗时期,将陕西路和熙河开边所得新疆土,一分为二,划成了两个路,即为永兴军路和秦风路。
永兴军路大约就是今天关中陕南大部(不包括宝鸡,汉中)陕北大部(不包括被西夏占据的榆林);治所为京兆府,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
秦凤路则包括今天的甘肃南部,陕西部分(宝鸡)宁夏部分(固原)地盘。治所甘肃天水。
陕西还有另外一个划分方法,叫“陕西六路”。
分别是,麟延路,永兴军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
那么那种分法对呢?
答案是都对。
前一种分法是行政划分,后一种是军事划分。
从行政上来说麟延路,永兴军路,环庆路属于永兴军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属于秦凤路。
行政上的永兴军路(可以看做今天的省)设有转运使(俗称漕司,主管一路税收,水陆转运),提点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后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一路官仓)。
在军事上,宋朝路(省)一级不常设主官,但在一些边路,为了对抗强敌,又不能将军事权利分的太细碎。
所以像河北路就有真定府路,中山府路,河间府路这种包括数个州(相当于汉朝的郡级)的军事单位。
陕西六路就是这种安排下的产物。
陕西六路这个级别的军事区域长官叫经略使。
当然路(省)一级不设军事长官也不是绝对,每当遇到大战,宋朝会临时设置省一级的军事长官,叫安抚使,主管一省军事,俗称帅司。
制置使和宣抚使也是和按抚使类似的临时军事差事,只是职权比安抚使更大。
其中宣抚使属于执政(副相),有权命令地方行政官员,有些类似明朝中期的巡抚。
目前,陕西六路的经略使分别是熙河路经略使姚古。
熙河路就是熙河开边所开疆域,包括了青海的西宁,甘肃兰州,以及甘南的临洮,陇西,岷县,礼县等地,治所熙州(临洮)。
熙河路地广人稀,这里和青海唃厮啰部的茶马贸易是宋朝最主要的战马来源地。
泾原路节度使为曲端。
泾原路就是今天宁夏的固原和陕西平凉一代,是宁夏进入陕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曲端原为泾原路第三将(泾原路一共十二将,第一二将住渭州(平凉)三四将驻镇戎军(固原),受泾原经略使和镇戎军知军兼经略的双重统管),节制一将(军事单位,满编三千人)。
靖康初年,西夏趁金军南侵,从泾原路入侵,想捡便宜,和西军发生激战。
曲端在这次和西夏的作战中战功卓著,受到泾原路经略使席贡的赏识和推荐,升任镇戎军知军(相当于知州)兼镇戎军经略使。
靖康二年初,韩世忠取得滹沱河大捷之前,西夏一直不太消停,趁着宋金交战,西军空虚,不断的对宋用兵,在这段艰难的时间,曲瑞表现出众,赵桓将他提拔成了泾原路经略使。
秦风路经略使为曾经推荐过曲瑞的老上司席贡。
秦凤路就是今天的天水宝鸡一代,为熙河路和泾原路的大后方。
环庆路大约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市。
环庆路经略使叫王似,此人和席贡一样,都是文臣。
麟延路大约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市辖区,经略使刘光世。
麟延路是刘家将的基本盘,刘光世之父刘延庆当年就长期担任麟延路经略使。
永兴军路就是今天除了宝鸡地区的关中平原大部,以及除了汉中之外的陕南地区,经略使为解潜。
抽调姚古之后,为了防止西夏偷袭兰州,赵桓命席贡移住熙州,暂摄熙河路经略。
赵桓抵达京兆府的时候,金军正在围攻延安府城,麟延路经略使刘光世陷入围城苦战,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京兆府。
环庆军在环州吃了败仗,丢了环州城,已经退回庆州固守。
战况最好的是泾原路,曲端和西夏军队在葫芦河川中打的有来有回。
在金军和夏军中都出现了火枪火炮。
特别是夏军,火绳枪和火炮的装备量相当不小。
好在这两年,赵桓也给了西军不少枪炮,新军的训练手册也是西军各将,人手一本。
所以西军队火器作战并不陌生。
虽然宋军从来没有在战场上面对过火器,有些手忙脚乱,但对面的西夏军队也一样。
双方都在摸索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和应对方法。
金军步兵的火器装备比例不如宋军和夏军,但他们的骑兵似乎已经和三年前不同了!
在这些纷杂的消息中,唯一的好消息是,西夏的骑兵变化不大……
综合各方消息后,赵桓很快做出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