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哈拉帕文化的衰落

至于哈拉帕人后来怎么样了,除了他们的文化并非突然终结这一点外,其他一切至今仍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可以追踪到一系列高度文明的衰退迹象。那时印度河流域的许多定居点似乎都已被遗弃,但并未像旧观念所认为的那样是被摧毁的。此外,在旁遮普邦东部和古吉拉特邦出现了新的显露着许多哈拉帕文化元素的定居点。那些定居点大多数都比早期的印度河遗址的小,到那时为止,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定居点已被废弃。哈拉帕文明的某些特性似乎也已经消失了,包括引人注目的泥塑印章,精美的人物雕刻和尚未破译的涂鸦。

现在,考古学家经常将这种变化了的“印度河”社会称为“后哈拉帕”,其遗址已超出东部的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一直延伸到德里以东的恒河—亚穆纳河流域。

图2摩亨佐-达罗废墟经过大量重建后的全景图。土丘上佛塔的年代则要晚得多(由乔治·米歇尔提供)。

在那里,人们看到了公元前3000年使用石器以及青铜器的人,与大约公元前1000年生活在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的使用铁器的人之间的联系。就次大陆的史前史而言,哈拉帕文化阶段与恒河流域城市化新阶段的连续性表明,城市化进程从哈拉帕和其他古老的印度河沿岸城市向位于恒河平原中部的、今日之安拉阿巴德(Alla-habad)附近的考夏姆比(Kaushambi)遗址不断推进。这一遗址的地层显示它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300年之间,但其所包含的特征则表明它与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经典故事《罗摩衍那》(Ramayana)有着密切联系。尽管如此,对这一问题的较新讨论使一些学者又重新倾向于认为恒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化是个新兴的过程,这一观点是基于其种植模式及其他特征,与早期在印度河流域观察到的有所不同。这种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问题要想最终得到解决可能尚需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