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学家的选择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像这样一本书,可以,而且也许应该,按从现在到过去这种顺序撰写或阅读,不应将它视为对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的记录,而应将其视作一种叙述。首先,它叙述了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这些人类如何设计出应对地貌多变的栖息地的方法,还有他们为塑造和延续其社会而创立的思想与制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机会,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后者往往通过同化具有威胁性的外来者而实现。

但还有另外一种叙述:我自己对那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的看法。这是集知识、经验和情感三者于一体而产生的综合结果,这些知识、经验和情感形成了我目前对印度次大陆历史的态度和理解,并影响我如何评价对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旧看法以及那些尚未得到太多关注的新解释。

如果重要的史料证据被披露,从而将改变根本性的理解认知,那么对于一位历史学家来说一定算幸运。当一种历史学像印度历史学一样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时,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比新证据更有可能出现的是方法和理论的改变,要求对旧证据进行重新评估,或考虑以前未列入的证据。过去二十年来,已经出现了这种新解释。比起新证据,新解释更多地重塑了本书所提出的印度历史的理解和评估准则,还指出了审视印度历史的某些重要议题。一个例子是底层研究的兴起:从社会底层入手写历史,而不是只关注那些主宰着过去的文献记录、文物和考古遗迹的统治者和精英们。另一个例子是性别研究的迅速增长:将以前被忽视的一半(被认为是邪恶的一小半)印度人纳入视野之中,尽管她们一直被忽视,但在历史上和目前都更有权势的一半人[16]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中,对另一半的监管却占用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空间。第三个例子是环保运动的兴起,由于受到甘地主义的激励,并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计划生育方案,印度在这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当事件及状况影响到相当程度上无法发声、目不识丁但又人数众多的下层社会群体时,要梳理出对其有意义的解释,就需要对历史证据有新的态度、理解和敏感度,我仍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注释

[1]本书所使用地图均系原书中地图。

[2]阿约提亚为印度教圣地,据说罗摩出生于此。1992年12月6日,印度教教徒拆毁该地清真寺,要求重建罗摩神庙。

[3]此处应为向东迁移,疑原文有误。

[4]萨布哈,印地语和梵文的“集会”。

[5]萨米蒂,古代印度协助国王统治的机构,类似于当代印度议会的下议院。

[6]达克希纳帕塔路线,意为南部路线。

[7]玛哈纳瓦米节,指印度九夜节的第九天。九夜节是印度人敬拜诸位女神的庆典,每年依印度历在春季和秋季各庆祝一次。九夜节和十胜节连在一起,是一个长达九晚十天的节日,前九天为九夜节,最后一天是十胜节。

[8]哈里发,意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穆罕默德死后,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继承者)为名号,继续领导伊斯兰教,随后该名号被简化为哈里发。

[9]印度右手种姓(valangai)指参与农业的种姓,左手种姓(ldangai)指参与制造业的种姓,双方斗争比较激烈。这种二元划分大致始于10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在印度独立后几近消失。

[10]波利加尔,16世纪至18世纪南印度统治者所颁布的封建贵族头衔,为地方的行政和军事统治者。

[11]莫莱-明托议会改革法案(Morley-Minto Reforms Act),即“1909年印度政府法案”(The Indian Councils Act 1909),因由当时印度事务大臣、自由党政治家兼作家约翰·莫莱(John Morley)和时任总督第四代明托伯爵(4th Earl of Minto)共同起草而得名。该法案在印度引入特殊选民团体,如穆斯林有专设名额。

[12]此处指1947年的印巴分治。

[13]乡村五人长老会,又译作“潘查亚特”,古代印度的一种乡村自治组织,由五个属高级种姓的村社长者组成,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14]马汉特,在知名宗教场所任职的高级神职人员,尤其指庙宇的总祭司或修院的院长。

[15]藏红花色,或称橘红色,是印度教及印度人民党的标志性色彩。黑色则是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标志性色彩。

[16]此处指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