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保境安民
话说杨广当皇帝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都会征发动辄数百万人口规模的徭役兵役,建造洛阳新城、开挖南北大运河、修筑长城、三伐辽东,帝国的精壮男儿虽有千万之众,他没有丝毫疼惜怜悯之心,数不清的大隋男儿抛尸战场和荒野,道不尽的家庭妻离子散支离破碎分崩离析。杨广的暴政,几乎断送了大隋帝国整整一代人的命途。
当年修筑洛阳宫,作为暴政伊始,单次役使民夫就达到了两百万之众,为了赶制工期,洛阳宫工程总督造杨素命民夫分为两班昼夜不停地施工,许多累死的民夫就地掩埋在宫城之下的巨坑之中;为了开挖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几乎动用了全国的精壮男儿,杨广不顾民夫老病需要休息,强令民夫昼夜不停地劳作,数不清的民夫生生累死在了运河边上。
从此以后,全国各地逃役的现象此起彼伏,杨广因为暴虐无度逐渐失去了民心。
而他不但不思悔改,又接连三次发动百万规模的军队征伐辽东,不算战死沙场的士兵,仅仅是为战备而运粮的民夫因为长期行走不得休息而将脚底磨出白骨,为隋朝水师修造战船的民夫被海水浸泡而下身整体溃烂,仍然不能完成繁重的徭役,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天下万民因为暴政而死亡之数难以尽数,又无法逃离这普天之下的王土,这才举兵造起了反来。这些人,绝大多数只是为了能活下去。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反贼,谁能给他们活路,他们就能安定下来。
对此,几十年来驻守地方,深知民心所向的李渊是心知肚明的。此正所谓,民心思定天下思安,他们所求不过是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李渊目下所在的晋阳城,乃是大隋的北部重镇,此城钱粮广积,可支十年。因此,李渊对于流亡的饥民,从不吝惜粮食,往往是开仓赈济,以求安定。与杨广的暴政相对应,李渊则在辖地最大限度地推行仁政。百姓们感念李渊的恩德,因此对他依附推崇,很少造他的反。
不过,即便李渊治下的晋阳城相对安定,他仍然无法保证别的州郡的乱民匪帮不来劫掠晋阳城。因此,李渊一经到任此地,为了保境安民,军备城防不敢有一日松懈怠慢。
自大业七年长白山王薄起兵造反以来,短短数年,大隋帝国境内的草头皇帝、混世大王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数目。史书上说,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那只是一些较大的势力。至于那无名之山,无迹之林,无舟之湖泊,又不知藏匿了多少反隋的逸民。
此时之天下,反叛的山大王们率领着蝗虫一般的饥民,到处抢劫,吃完一地,又呼啦啦地转向他地。其间,烧杀抢掠、奸淫盗窃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兵痞乱民所过之处能够留下活口,就已经算是万幸了。
近日,就有草寇名叫历山飞的,前来攻打晋阳城,其部众号称十余万,将晋阳城外密密扎扎围得是水泄不通。
为了应敌,李渊立于晋阳城头,呼唤其头领历山飞前来答话,却不料历山飞混头混脑不知天高地厚,向城头大喊道:“城上的人听着,本王领有十万军兵,识相的早日献城投降,本王尚可刀下留情。否则,城破之日就是尔等的祭日!”
李渊心想,我祖上累世公卿,于社稷数次立有大功尚且不敢僭越称王,这城下的人领着一帮乌合之众,竟然敢自称“本王”?
再看那贼头历山飞愣头愣脑不知天高地厚,一股厌恶之心平地而起,他也懒得回话,只是向李世民递了个眼色,说:“二郎,这贼子猖狂得很,给他点儿颜色瞧瞧!”
李世民心领神会,向城下大喊:你个贼子,小心大话闪了舌头。想要攻城,那得先问问你爷爷这把宝弓答不答应。”
声音刚落,羽箭‘嗖!’的一声正中历山飞坐骑的左腿膝盖骨,那马儿吃痛嘶鸣一声,轰然倒地。历山飞还没来及缓过神儿,咚的一下,跌了个狗吃屎。
李渊左右尽皆在城头上哈哈大笑,历山飞狼狈地爬起来,换了一匹马跨上,正准备发狠。就听到城上的李渊高声喊道:“城下的人听着,本公身为大隋命官,不忍戕害尔等,尔等皆是我大隋子民,何不放下兵器,来我州界耕田渔猎织布养蚕,这安定的日子总强过朝不保夕整日流亡的日子吧?你们起兵造反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安定下来有一口饭吃吗?”
历山飞刚才一跤摔的不轻,左臂此时正在隐隐作痛,他对身后的部众喊叫着:“不要听他妖言惑众,现在就给我攻城!”
怎料,历山飞这一发号施令竟然不起作用。是啊!大家这么跟着他折腾,不就是为了一口饱饭么?而如今,活路就在眼前,还豁出性命打个什么鸟仗呢?
李渊眼见敌军并没有冲上来攻城,心中就已经明白,这些流民还是渴望安定的,耕田渔猎织布养蚕的日子谁又不渴望呢?谁又愿意整日流亡刀头舔血还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呢?
只是就眼下的情形,那样的日子离百姓们似乎越来越遥远,如今各地田地荒芜,兵祸、疾病、瘟疫肆虐,却是事实。说话容易,可事情难办,连眼前的困难都解决不了,徒为画饼充饥,又怎能取信于人?
城下已经有许多向城上人喊话,问李渊所言是否属实。李渊满口承诺下来,并保证他们可在晋阳城过冬,来年开春就可以带领他们去分派田地。
李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马上就承诺要给这些饥民在晋阳城中先安排好住处,首先做到让他们免受寒风的侵袭。
历山飞还是头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他不由得恼羞成怒,大喊道:“好啊!那既然你要给我们田种,让我们渔猎,那就打开城门放我们进去。”
李渊哈哈大笑起来:“你都自称本王了,还能缺衣少穿么?这样,愿意听从本公建言者,放下武器,在城下排起长队,本公自有安排。”
历山飞哼了一声,大叫一声:“大家不要被他骗了,大隋的官吏没一个好鸟!”
可是,依然有大批渴望安定的人自发地在晋阳城下排起了长队,呼啦啦的几乎站满了晋阳城下的空地。
见此情形,历山飞心知这仗是没法打了,于是大叫一声:“撤!”大约有一小半的人马追随他呼啸而去,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李渊是心里有数的,为了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他走下城头,来到了晋阳城北边的普渡寺,前来看望住持普贤大师。
这普渡寺自立隋以来,一直都是香火鼎盛之处,因为大隋文皇帝杨坚笃信佛法于开皇元年敕令兴建,之后三十余年又经大隋齐王数次扩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普渡寺依北山而建,山门中庙宇广布,阁楼众多,鳞次栉比,竟然占去数顷山地。想来容纳十万饥民进入山门落脚,应该不在话下。
普贤大师慈悲为怀,恩义素著。近几年来,晋阳城的饥民逐渐增多,都是他无偿施舍饭食。面对日益加大的开销,甚至还变卖了不少寺产。
李渊自去年担任晋阳留守以来,听闻普贤大师的义举,感佩之至。不但捐赠了许多家资,而且号召僚属们群起响应。至于饥民的吃食,李渊则号召打开晋阳的社仓,由官府派人管理,由普贤大师担任仓正,全权负责赈济灾民的事宜。
说起这社仓,也算是大隋开国皇帝杨坚的一项创举,他于官仓之外号召百姓自发筹粮建仓,由百姓和官府共同推举的义人担任仓正前来管理,丰年入灾年出。如此一来,即可保证赈灾抚恤,又不会影响官仓发放军粮和官饷的基本功能。
如今,晋阳城的鳏寡孤独、伤残疾病者,几乎齐聚普渡寺,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难民营。李渊此次前来,就是与普贤大师商议如何安置城外的难民的。
一番寒暄之后,普贤大师不无忧虑地说道:“唐公,此事不可操之过急。所谓大饥之后必有大疫,若不及早防范,唯恐殃及无辜!”
李渊深以为然,他不住地点头回答道:“救济之事虽大,若因瘟疫殃及全城百姓,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老衲提议——于北门外设立粥棚,一则吸纳饥民,二则由郎中前往探查,将疾病羸弱者分割开来。之后,康健者分批带来普渡寺过冬,罹患者尚需在外诊治。而且此次饥民人数众多,山门寒冷,需要大人调拨一批棉被御寒,另外还需采购一些预防伤寒的药材。”普贤大师建议道。
李渊于是命令属下晋阳县令刘文静主办棉被和药材的采购事宜,而他自己,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应付来犯之敌。贼兵虽然暂时退去,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而且他们人数众多,防御起来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自北门外的粥棚设立以来,饥民日渐增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脱离了历山飞的队伍前来投奔的。在晋阳府医官的建议下,刘文静又命人在粥中加入了少许桂枝、白芍等药物的粉末,用来治疗伤寒风疾。
饥民们喝下热粥之后,驱散了严冬的寒意,面色由苍白渐渐转为红润,许多人就此从鬼门关前又回到了阳世上。从此,他们由衷地感激这座城市的主人——李渊。
李渊素来仁慈,当他看到那些饥民衣不遮体、瘦骨嶙峋的样子时,心中不免恻隐。虽然他出身于将门世家,征战杀伐素来娴熟却非其所愿。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李渊深知:征战徒逞一时之功,绝非长久之计!百姓们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生计,而非万恶的战乱。
如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让这些饥饿的可怜人彻底放下武器,回归稼穑田里?这才是身为一方留守的李渊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日与僚属的商议,李渊命士兵在晋阳城四门之外密密麻麻的发满了通告——“尔等饥民作乱,实非汝等本愿,皆因生计所迫尔。本公承诺,但有意愿留在河东耕田渔猎织布养蚕安定生活者,由官府提供耕牛、种子、农具和住所,往日租庸调等税收,三年之内一律减半!历山飞等流寇头目,若诚心来附,亦在此列。过往种种,既往不咎!”通告下面加盖了晋阳留守李渊的官方方宝印,以示真实,取信于民。
此通告一经发布,附近十里八乡没有造反的饥民也开始踊跃地朝着晋阳方向涌来。这几年来因为杨广数次征发百姓服兵役徭役导致大量青壮殉国,河东地界多有抛荒的无主耕地,李渊命有司整理归档成册,用来安置流民,从中选出年轻力壮者,分配给土地。
如此一来,民心大悦!河东辖地的百姓,无不心念李渊仁义之心,好生之德。
可贼首历山飞等人并不感念李渊拳拳之心,数次拒绝李渊派去的和谈使者,一再烧杀抢掠,令人深恶痛绝。
为了还一方百姓生活安定,李渊决定主动带兵出击,彻底消灭历山飞等一众贼寇余孽!
有一天双方对战,敌众两三万在雀鼠谷打下埋伏,待李渊的五千兵马来到,立即合围,想要一口吃掉李渊的队伍。
面对如此危局,副手王威不禁大惊失色道:“唐公,敌众我寡,情势危机,不如赶快派兵突围,向晋阳城内调取援军!”。
李渊却镇定自如,他对诸将说道:“历山飞依仗人多势众,小看我军,此乃骄兵,当智取之!”
之后,李渊将中军和帅旗留给王威,造成主帅李渊身在中军的假象,用以引诱敌军主力前来进攻。而李渊则亲自带领弓弩手埋伏在中军侧翼的土山上,隐蔽起来。
待敌军猛攻中军之际,侧翼完全暴露在李渊的射程之内,李渊从容地从箭囊中取出雕翎箭,朝拥向中军的贼人射去。或面门、或心口、或咽喉,箭无虚发,应者全部一箭倒地。李渊箭囊中一百支箭簇,七十二支当场毙命,其余重伤轻伤不等。
弓弩手们见主帅如此神勇,深受鼓舞,因此不甘落后,精准地射杀敌人。虽然敌方兵力数倍于己,但冲在前面的敌军往往应弦而倒,激战几个时辰,数倍于己的敌军竟然难以靠近李渊的中军,不知不觉之间折去了几千人马。
历山飞眼见晋阳守军如此神勇,又惊又怕,但合围已成,如此良机岂肯放过,遂不顾伤亡惨重,拼了命的往中军冲击,一心想要捉拿李渊。历山飞甚至亲自督战,一连砍杀了数名进攻不力的裨将,敌军瞬间变成了一群发了疯的猛兽。
眼看贼兵围的越来越紧,王威渐渐抵挡不住。千钧一发之时,李渊的二郎李世民大喝一声,率领八百轻骑兵从敌人后方杀入重围,他见李渊的帅旗招展,以为父亲将要被围,于是拼着死力前来解救父亲。
经过全力拼杀,李世民手持弯刀血染战袍越战越勇,李渊也是箭无虚发,一人射杀百余贼凶。父子二人内外夹击通力协作,晋阳守军军心大振,奋力反攻,贼兵大溃,四散而逃。
经过清点,敌兵阵亡万余人,竟然还有将近万人心甘情愿地留下来愿意做俘虏。李渊挑选其中的精壮,将之编入晋阳城的守军之中。
如此这般,在担任河东讨捕大使期间,李渊父子二人通力合作,击溃了大大小小数路贼兵。
至此,上应王命,下安黎民,李渊恩威皆树,逐渐仁勇之名播于天下。随着李渊的人望日甚,民心也渐渐开始归附,晋阳城在李渊的悉心治理之下,逐渐安定下来,成为了大乱之世中的一方乐土。
而李渊在与历山飞的激战中,看出了二郎李世民的神勇,遂劝说他将临战的主要兵器从突厥弯刀换成危险系数较小的弩箭,并亲自向二郎传授他那天下无双的独秒箭法。
在李渊的心中,经过战火淬炼的二郎已经渐渐展露出大将之姿。他劝说二郎勤于研习兵法,以备日后的大用。李世民也不负父亲所托,日益精进,深得诸兵家奥义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