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982白手起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刊登受阻

与社长安田静二见面后,惠香直接阐述来意,希望把这本日本少年漫画收录进《月刊少年》。

惠香之所以选择《月刊少年》,原因在于它的初创年代较短,且由于三井物产的强大关联,在业界对这类杂志影响更为显著。既然得到雅子女士的建议,自然是首先选择《周刊少年》。

虽然安田静二高度重视惠香造访,《月刊少年》的负责人并不看好来自中国的漫画,他对此颇有不屑。

即使rb国内有出色漫画出自他人之手,鸿田静二或许会在考虑三井物产的影响力后勉强答应在他们的《月刊少年》杂志上发表;然而中国小孩的画作登载无异于痴心妄想。

尽管如此!受到三井物产这巨头的重压,他咬牙做出了决定,命令内部资深编辑小友立原负责审阅,并告诉小村惠香,若能得到小友立原的认可,接下来的事务才会开启。

身为漫画界大佬,小友立原的专业程度不容忽视。起初,他对中国少年的作品毫不赞赏,甚至不愿多加关注。但在惠香女士的监督下,阅读过李志强的作品后,他态度急转,赞声连连。

对于那部漫画,小友立原给出了极高评价,甚至希望直接发表。他公开称赞其质量优异,超越众多漫画家的创作水准,若无特殊情况,认为李志强的作品会有不错的表现。

虽然对李志强的看法有所转变,鸿田静二内心的抵触依然存在。但考虑到优秀漫画的经济效益,拒绝意味着对三井物产的脸面挑衅。因此,即便有违初衷,他开始考虑同意小村惠香的要求。

然而,听闻李志强提出的条款后,鸿田静二态度骤变。脸色阴沉地对小村惠香道:“抱歉,虽然漫画很有吸引力,但由于作者为中国作者而非国内漫画家,处理上会复杂。如完全交予我方《月刊少年》,我们将接纳,但仅版权交易则无法达成签约协议。”

鸿田对中国人的看法不佳,离极端右翼虽不远但也并非积极。正常情况下,他或许肯出版此作品,然而对于一个小孩而言,与大型漫画出版社议定条件的能力实在令人怀疑。

哪怕仅仅是因为三井物产的颜面,《月刊少年》能给作者支付一定的稿酬已属极大礼遇,再要求衍生权利,则纯属可笑,是对rb漫画界的一种羞辱。哪怕是小村惠香提供双倍赞助,他都不会点头同意。

答应这样的条件将会招致业界的嘲笑与非议,他可能会陷入深深的困局。正因为如此,他坚决反对来自巨大压力的签约提议。

令小村惠香始料未及的是,在这小小的《月刊少年》杂志上竟然遭遇重大挫折,连带着她也没能在三井雅子指示的任务上取得成功。

从小村惠香的角度,她原本设想,《月刊少年》因较年轻的创刊史和跟三井物产的紧密关系,理论上比《周刊少年》更适合发布作品。

然而,小村惠香未曾料到,尽管她画的漫画已足够精良并受到漫画编辑的好评,最终未能达成共识,是因为她以中国人的身份且在后续版权问题上存在分歧。三井雅子曾明确规定:稿酬可有变通,如无销量则零收入;但如果销量达到一定程度,即便是55分成不成协议,也保证最低为46分成。版权事务必须按李志强的要求来办理。

在遭受了《月刊少年》连续连载未果后,惠香分析了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编辑鸿田静二的保守右翼倾向,他对中国人内心存有轻蔑之感。

通过深入研究《周刊少年》,她发现它可能会接纳李志强的漫画。该刊始创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一日,最初每两周一更新,周二发行。一九六九年十月,杂志改为每周一期,并改为每周二发布。其标志为Ju海盗。杂志成立以来,许多漫画作者因在其中连载而走红,收录诸多名家杰作。首发数达到十万五千册,初期内容有“学园“、“猛汉小子将军”、“勇敢的精神加油”、“马桶博士”、“武士巨人”、“荒野小子Isau”、“包丁人的味平”、“打球游戏”等。随着优质漫画的增多,到一九七一年时单期发行量已达百万余本,而在一九八零年更是突破三百万本销售。

与偏向右翼的《月刊少年》的鸿田静二社长不同,《周刊少年》背后的实权派,社长安倍樱秋则倾向于亲近中国文化。这意味着他对中国人投稿《周刊少年》不会带有歧视态度,更重要的是作为漫画爱好者和业界出身的社长,樱秋侧重于漫画的质量,而不是纠结于版权等细节问题。

三井雅子代表的三井株式会社在动漫界颇有实力,与《周刊少年》高层有所交往。只需由她安排与三井联系,通常就能成事。安倍樱秋以极大的礼貌在办公室迎接了小村惠香,他已经对她的来访有所耳闻。

他疑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公司,竟会为了一个陌生的中国少年花费这么多心思。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少年的背后有公司里的重要人物支持,或者他是不是三井家族从中国寻找的失散亲属的后裔呢?

樱秋虽然曾数面接触过三井雅子,深知这位女强人在公司的分量,除非情况特殊,否则绝不可能亲自致电要求为中国少年提供连载。即使接受,他也要亲眼看漫画,并确保一切亲自掌控。

交情归交情,实际工作仍应保持专业。如果这个中国少年的漫画具备足够水准,他会摒弃偏见,不会给予不公平对待。

……

供应商们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举措构建出全新的商品流通链,刷新了新中国式的商业策略,并在此过程中开辟了全新的中国商界格局。于是,在洪斌跟志强公司定下合作基调后,他开始到武汉汉正街谈判大批采购事宜,力求开拓更为广泛的进货来源。

一旦各项安排敲定,商店就准备启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