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洞察:温柔而坚定,让孩子自由且自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安抚孩子情绪的正确打开方式
——努力活出智慧心

小朋友摔倒、受伤、哭泣,这样的事常常发生。我们就以此为例,再分析一次前文中提到的三种“心”。

第一种:情绪心

情绪心能让我们对孩子的疼痛感同身受,产生心疼、爱怜等情感。但如果只有情绪心,我们可能会一味地责怪导致孩子疼痛的人或物。

“哎呀,磕到桌子了,桌子真坏,我们打它!”

“是××小朋友把你弄倒的呀,那我们让他道歉!”

这样回应孩子,孩子并没有减轻疼痛,反而学会了把自己的情绪“甩锅”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负责。

还有一种回应方式是责怪孩子本人:“你怎么不小心一点儿,要看路呀!”

这么说其实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心疼,它暗含着“要是孩子没有摔倒就好了”之意。但因为理性心的缺席,孩子并不会得到安慰,反而会更难过。

情绪心还可能引起“逃跑”反应,表现为不查看受伤程度,马上把孩子抱起来,或者催促孩子赶紧站起来,这是一种“逃离现场”的应激反应。但这么做可能造成孩子二次受伤,或者本来孩子摔得并不严重,反而被家长的这种紧张反应吓到。

第二种:理性心

理性心的特点是不能共情别人的痛苦,与心疼之类的情绪进行切割。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有意淡化事实,或者压抑对方的情绪。

“没事,你看没摔破。”

“这就哭了?怎么那么娇气呀!”

“行了吧,不至于。”

家长这么做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不适感,也起不到安抚孩子的作用。

第三种:智慧心

运用智慧心,我们能看到孩子的疼痛,也能看到自己的心疼,还能用理智回应这两种疼。

孩子摔倒以后,先不要把他扶起来,而是帮他完成原地坐下休息的动作。

摔倒是一个具有创伤性质的小体验,身体刚经历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冲击,会自然地产生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手脚颤抖等。这时让孩子待在原地休息,孩子的身体会自然地对应激反应进行处理。常见的现象是身体,尤其是受伤部位出现颤抖、手脚发热、心跳加快,孩子还有可能会哭泣。不要人为地打断这个过程,让它自然地结束,这样能帮助身体迅速从消化意外的状态恢复成正常状态。虽然疼痛并不能减轻,但孩子只需要承受摔倒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而不用再承受意外所带来的惊吓。

至于该说什么,可以借鉴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她会用比孩子更夸张的声音,跟孩子一起喊痛:

“啊,好痛好痛,真痛真痛,痛痛痛痛痛痛!!!”

她会一直这样重复下去,直到孩子不喊痛为止。很神奇的是,她这么一喊,孩子马上就不喊痛了。而如果我们一直说“没事没事,不痛不痛”,孩子反而越哭越厉害。辩证的智慧往往教我们反直觉而行之。我们把孩子该喊的痛都喊完了,他们就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也就不觉得那么痛了。如果我们一直否认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孩子会想,是不是我得哭得更大声一点儿,你才能明白我很痛?

运用智慧心,我们可能还会说这样的话:

“你的腿很痛,跟你的腿碰到一起的桌子是不是也很痛?哦,我们揉揉腿,再揉揉桌子。桌子还痛吗?不痛了?那你的腿还痛吗?也不痛了!”

教育工作者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过“给板凳揉痛”这个方法。给板凳揉痛,能让孩子很快忘了自己的疼痛,孩子不仅情绪很快好转,而且学会了善待对方,也学会了理解、善良和豁达。

你看,简单的一个“孩子摔倒,需要安慰”的事件,在分别运用三种“心”的状态下就有这么大的不同。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生活中的事事处处都努力活出拥有智慧心的状态呢?

思考与练习|智慧心

1.就孩子摔倒这个事件,对于每一种“心”可能带来的反应,你还能想到其他例子吗?请进行补充。

2.你能举一个育儿的例子,或者生活中的事例,列举运用三种“心”的不同情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