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收到圣钧兄的邀请,我诚惶诚恐,毕竟我的专业和教学工作是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方向。但圣钧很坚持,这让我在“改论文、送毕业”的答辩季,压力又大了许多。尽管时间早已被日常工作切得很散,但我丝毫不敢怠慢,深夜、午后、高铁上……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同窗老友的这部作品,被其中的前沿金融知识、金融服务经济与生活的深刻思考、成功的金融创新案例、惊心动魄的风控经历、职业发展进阶的心路历程等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书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立足深圳特区又面向全国和世界,聚焦金融又力拓百业,宏大叙事又饱含真诚与细腻的金融服务与创新画卷……读罢掩卷,我由衷地赞叹圣钧兄这些年一路走来的精彩和一如既往的勤奋!
这本专著是一本含金量很高、又很有趣的书。它不同于高校或科研机构艰深的学术著作,却涵盖了大量金融专业术语和理论实践创新;也不同于智库或咨询公司的产业研究报告,却也涉猎了众多金融及跨行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同于人物传记类的纪实文学,却也坦诚细腻地分享了自己银行从业的成长历程。
书中的内容涉及圣钧服务过的客户、开发过的产品、研究过的课题、化解过的风险、个人职业经历等,对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每个领域,不仅给出了解释、分析,还展示了丰富的案例和最新的做法。特别是他本人主持或参与的金融服务创新项目,书中展示得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银行金融如何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出了科创企业估值的关键5因子模型,为服务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了降低风险的操作化模型;为省属外贸企业创新“出口退税质押贷款”新办法,并获得当地市经贸委认可,后在全国推广;发明了“事前风险成本概念”,并研发了相应指标来创新性地考核客户经理,降低了贷款风险,提高了资产质量;利用读博时学到的心理量表开发技术,发明了中型企业授信评估模型,并获得了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提出了金融科技人才胜任模型的独特框架和自己对此的具体思考;对元宇宙产业发展的架构和逻辑进行了梳理,并大胆预测了元宇宙的应用方向和场景,特别是超前设想的虚拟分支机构,有望实现两个宇宙间的双赢;对数据民主化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同业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的金融业务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享了成功与失败的扁平化管理变革案例,指出了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个理念永恒不变……对于银行及金融机构从业者来说,书中很多经验都可以直接复制推广。
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个章节,讲的是银行管理变革与创新,看过后我才知道,圣钧读博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也知道了他读博的真正原因。在参与银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圣钧意识到了自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便毅然报考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与他当年参与的银行业改革方向是完全契合的。更让我羡慕的是,他身边有一群非常专业且包容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共同完成了那项伟大的探索和尝试,为中国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后记中,圣钧提到了理论这个问题,其实他也曾经问过我,我跟他解释过自己的理解:“理论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与灵光一现的顿悟、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千锤百炼的提炼与验证密不可分,是一个极复杂艰辛的系统过程。经济管理领域中大多数经典的理论,是真正的学术大家通过深刻的洞察思考、巨量的样本数据和反复实践验证后的结果。所以,要想找到新发展格局下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需要中国的银行家们不断实践、总结,比如本书中提到的RPC运营模式,如果未来更多的银行,通过足够长时间的业绩验证了它的有效性,那么它就有机会上升为理论层面的知识。
韶华不负,未来可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服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业务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金融界更是汇聚了非常多优秀的人才。但这些都还不够。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我们国家在高端科技领域、医疗健康领域还有短板,还需要更多元化、更丰富的金融服务方案,支持民族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支持外贸企业安全地“走出去”,这或许就是圣钧写这本书的目的。以书会友,让银行金融服务普惠更多人群,这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做之事、应为之举。
最后,感谢圣钧兄对我的信任!因为信赖,所以同行。读完他的新作,我收获丰厚,不仅更新了先前对银行业的有限认知,也读出了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银行家的追求。这位银行家不仅业务精湛、多才多艺、有情有义,并且从未停下求知与创新的脚步,不断迎接他心中有意义的挑战与冒险。
穆桂斌于雄安
河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