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交通强国步伐
一、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是改善民生的硬支撑,要加快建设“世界交通强国”步伐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并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民生改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我国重大科技设施、交通枢纽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及国家战略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这里仅就交通枢纽运输体系建设作一阐述。
传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电力、热力、燃气、水利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以构建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相统一。
正如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在主持省长办公会时指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进性、战略性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性行业。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跨市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持续推进航空、航海港口、内河航道建设,管道运输和城、乡、村公路建设等,构建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为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大力推动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世界交通强国”迈进。
目前我国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公路成网、港口群列、飞机翱翔、巨轮远航。路网纵横交织,航线通达全球。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举措。遵循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必须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输效率。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我们坚持创新引领,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我国坚持交通天下,并已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货物贸易额最大的经济体。
近十年来,我国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正如国家铁路局前局长安路生指出的,到2021年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超过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目前,我国公路已四通八达。中国高速公路起步开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晚几十年,到1988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只有147公里。到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9.6万公里,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公路总里程528.07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16.91万公里,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基本覆盖全国99%的居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与地级行政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网主线已基本建成。从城市客运看,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为148万公里。全国有43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7355公里,位居全球第一。从客运服务看,2020年全社会客运量达96.65亿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9251.43亿人公里。从货物运输服务看,2020年全社会货运量达464.4亿吨,货运周转量达196761亿吨公里。迈向世界交通强国,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共同期盼,需要创新发展共同奋斗!
实体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交通要先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补短板、强筋骨,一个覆盖海陆空、连通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呼之欲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我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后仍要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增加有效投资。当今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后期,新型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仍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新产业蓬勃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交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服务性、战略性产业和改善民生的硬支撑,是振兴之要、强国之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中国不断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水港口、大型机场、管网运输和综合管廊建设以及港珠澳大桥等建设,不但改善了民生,增加了就业,而且拉动了经济增长。2019年中国公路里程达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2.4万公里。到2020年年底,我国有民用机场242个,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838万公里,比1950年年末增长734倍,为人员往来提供了方便。
到202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5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铁路纵横,快速发展。铁路运营里程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2/3以上。港口兴隆,通江达海。在全球吞吐量十大港口中,中国占7个,2020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45.5亿吨,稳居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在4900公里以上,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我国在建及建成的公路桥梁、隧道总规模居全球第一;全国港口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达2592个;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达1.61万公里。我国境内民用航空航线纵横交错,畅通全球,全国航线共有5581条,航路航线总里程达23.7万公里。近十年来,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新建、迁建82个,颁证民航运输机场有250个,机场数量居全球前列。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民用机场已有39个,3000万级机场达11个。当今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正如中国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指出的,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已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十大国际航空枢纽和29个区域枢纽等组成的现代化机场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近几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方突破。快件运输和多式联运量持续增长,物流成本明显下降,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来,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向交通强国迈进。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勾画出中国进入新时代未来交通发展的壮阔蓝图,吹响了中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奋进的号角。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成为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国家。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528.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4万多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以上;我国境内运输机场达248个;全国水运港口生产用码头中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600个,约占水运泊位总数的12.7%,居全球首位。其中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长江成为世界内河运输中最繁忙的水道。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目前铁路旅客周转量及货运量、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等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港口货物运输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输吞吐量已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客运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居世界第二,快递业务量居世界第一。到2021年年底,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港口群。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交通强国步伐。正如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指出的,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服务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货物的运转。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今后几年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一是加快铁路建设,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万公里左右(含部分城际铁路),覆盖超过95%的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基本贯通。二是完善港口枢纽集疏运体系,到“十四五”末,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70%以上,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达80%。三是加强民航机场建设,到“十四五”末,民航运输机场数量达270个以上,新增跑道40条。特别是要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增强国际枢纽功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复兴号”动车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品牌,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当今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动车组是中国制造的一大品牌,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竞争力。40多年前的1978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只有约5万公里,在不到9000台机车中有8000台是蒸汽机车,电动机车不到200台,绝大多数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这些机车早已被淘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铁路投产新线3038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投入运营。中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2018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3.2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2.9万公里,居全球第一;2019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为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为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总量的60%以上,构成了四通八达、密如蛛网的“四纵四横”的全球最大的高铁网。如今,中国有世界第一条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运营总里程为921公里,是中国在高寒地区建设的首条高铁。
“复兴号”动车组有“CR400AF”和“CR400BF”两种型号,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254项重要标准中有84%为中国标准,“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极大增强了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品牌。近年来,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京张高铁,是我国拥有的首条智能技术高铁。中国现行高铁装备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技术成熟、行速快捷、乘坐舒适、安全可靠的优势,是中国制造的一大品牌,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复兴号”设计时速可达400公里,实际上中国高铁列车已创出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实现了时速420公里的高速安全交汇。目前,高铁实际客运行速300~350公里/小时。在中国已建成运营的3.8万公里高铁中,约1/3是按时速350公里设计建造的。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高速列车运行数量最多、技术体系最全、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有世界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有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高铁,运营里程达2298公里,等等。目前,“复兴号”京广高铁京武段已实现时速350公里常态化运营。北京西至河北、河南、湖北三省省会石家庄、郑州东、武汉,最快旅途时间已缩减至1小时01分、2小时11分、3小时48分。这是继2017年京沪高铁、2018年京津城际、2019年京张高铁、2020年成渝高铁实现350公里/小时之后,连通京、冀、豫、鄂的省会(市)城市的又一铁路大动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交通事业取得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客货运量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还不是交通强国。中国进入新时代,交通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经济繁荣发展,交通须先行;人民生活改善,交通来开路。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我国交通现代化规划设计了宏伟蓝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基本形成“两个圈”,即“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就是“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逐步实现了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直接通达,但周边城市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实现直达,走高速公路须绕行,乘高铁尚须转车,将来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之间也要实现直达直通。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交通部长李小鹏指出,围绕总目标,交通运输行业将着力打造“三张交通网”和“两个交通圈”。“三张交通网”包括:发达的快速网,主要包括高铁、高速公路、民航,具有高品质、速度快等特点;完善的干线网,主要由普通铁路、普通国道、航道,还有油气管线组成,具有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等特点;广泛的基础网,主要由普通的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组成,具有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等特点。
2017年9月开始,由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堪称世界最快、运行时速达350公里、16辆长编组的“复兴号”高速列车开始运行,京沪高铁长达1318公里,将列车运营时速提高到350公里,成为当今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程运行5小时45分钟,成为全球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等级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标志着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关键一步,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制造进入新时代。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复兴号”高铁按时速350公里运营,其技术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方面都赢得了公众的赞扬。“复兴号”现已通达我国绝大多数省会及以上城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是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列车。“复兴号”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铁路从技术追赶向领跑者跨越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越过3.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中国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复兴号”高铁已赢得世界多国赞誉。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统筹规划建设京、津、冀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七年来,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完工、投入使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铁路,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等开通运营,营业里程由8458.3公里增加到9471.9公里,增长12%;公路,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北京1173公里、天津1325公里、河北7809公里,总计10307公里,京雄高速公路实现1小时通达;民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京津冀机场群功能分工持续优化,天津、石家庄机场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海运,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天津5.03亿吨、河北12亿吨,合计17.03亿吨。
目前,京津冀区域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为主骨架、多节点网状区域交通新格局,初步构建了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三、中国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在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通过运行实验,提高了安全可靠运行能力
当今中国仍在加快建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安全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城际铁路包括“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磁悬浮列车组等。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交通、悬挂式单轨交通等。
磁悬浮技术是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电磁感应原理,以磁铁对抗地心引力,以直线电机驱动车辆,使列车克服重力呈悬浮状态,只受空气阻力影响,使列车运行速度更快,可达现行轮轨高铁行驶速度的2倍以上。高速磁悬浮列车具有速度快捷、乘坐舒适、载客容量大、编组灵活、快速起停、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耐候准点、维护工作量少、安全可靠、低碳节能、振动小、噪声低等特点,由于不存在轮轨磨损消耗,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更能节能降耗。高速磁悬浮列车可填补高速铁路和航空载运之间的速度空白。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相继启动磁悬浮运输系统研发。2003年,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浦东机场与市区间运行,其运营速度为430公里/小时,30公里的路程,运行13分钟即安全到达。中国除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行外,2021年12月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悬浮S1线开通。S1线运营的首批10列新一代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由中车唐山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生产,6辆编组,设计时速100公里,满载定员1302人。通常,磁悬浮列车速度等级可分为中低速、中速、高速。其中,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时速为120公里以下,适用于城市内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磁悬浮列车具有运行速度快、爬坡能力与曲线通过能力强、安全可靠、运行噪音小、铁路选线空间大、建设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气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6月,中国中车组织、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设计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轨道,是中国中车联合国内30多家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结晶,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悬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运行,标志着中国高速磁悬浮研发取得新突破。高速磁悬浮列车既可用于长途运输和中短途载运,在超大型、特大型枢纽城市或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速走廊,也适用于中短途客运,及超大型、特大型、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城际交通。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建设交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先进的交通技术装备,如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客运交通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我国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邓自刚教授在“高速磁悬浮前景广阔”一文中指出,与高铁列车相比,磁悬浮列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车轮,却能够沿着特定轨道前行。这要归功于电磁力的作用。地面轨道和车载磁体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将车体悬浮于轨道之上,再利用沿着轨道铺设的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运行,具有速度高、噪声低、维护量少、安全可靠等优点,高速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600公里以上,被称为“贴地飞行列车”。
2021年7月20日,由我国中车公司承担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在山东省青岛成功下线,是全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具有高效快捷、运能强大、安全可靠、编组灵活、绿色环保、维护便利等特点,成为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是全球陆地运行速度最快的新型轨道交通,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高速磁悬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建造能力。
影响轨道车速度有两个因素,即轮轨的轨道摩擦力和列车的空气阻力。单纯磁悬浮是为了减少轨道摩擦力;在大气环境下,列车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如果列车能在几乎真空管廊里行进,就可显著减少空气阻力,以接近音速,即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速度行进。我们知道,在标准状况下,即在一个大气压、温度15℃情况下,音速为340米/秒,即1224公里/小时,如能接近音速,其列车速度将超过目前的客运飞机的飞行速度,成为“超级高铁”。当然,真正实现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近地飞行”,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需要研发攻克。传统的轨道列车速度越快,车轮轨道的黏着力越会降低。当车速达到一定值后,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就很微小了。这表明,“超级高铁”的核心技术是减少轨道摩擦力和行进空气阻力,即利用磁悬浮技术减少轨道摩擦力;还要利用真空技术,在一个真空管廊中穿行,以降低列车的空气阻力。因此,“超级高铁”是在近似真空、磁悬浮状态环境下行进的列车。当然,“超级高铁”在技术创新和实验中取得突破后,真正到实用还要考虑运行成本低、旅客上下乘运安全舒适才行。
四、城市轻型跨座式单轨列车具有逐步推广应用价值
跨座式单轨俗称“空中列车”,其特点是具有单条带形钢筋混凝土梁体,车辆采用空气弹簧和橡胶轮胎,跨行于梁轨合一的混凝土轨道梁上行驶,转向架两侧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两侧。20世纪50年代开始,瑞典、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就对轻型跨座式单轨交通进行过试验研究和应用。中国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于2000年开建,是中国首条单轨交通线路。跨座式单轨技术国产化率达95%,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开通运营单轨车站64座,线路总长为87.46公里,最大纵坡5%,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为100米,走行轨道梁总长达215.86公里。轻型跨座式单轨交通在重庆市已安全运行20多年,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跨座式单轨线网最长、运行效率最高、安全性好、人民出行满意的交通方式,获得国家环保总局“三高三低”的美誉,即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噪声低、辐射低、振动低。重庆市既有跨座式单轨交通也有地铁交通。据重庆公司介绍,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与地铁比较具有8个特点:一是投资省,每公里投资仅需2亿~3亿元人民币,而城市地铁每公里高达7亿~10亿元;二是工期短,30公里左右线路工期约2~3年,而地铁需4~5年;三是运能覆盖面大,每小时运力达1万~4万人;四是占地面积小,可沿公路中间隔离带架设;五是转弯半径小,正线为100米,而地铁约350米;六是爬坡能力强,最大纵坡60‰,而地铁约35‰;七是噪声低于70分贝(dB),而地铁在80dB以上;八是节能效果好,综合能耗比地铁低42%左右。因此,在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中,跨座式单轨线网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一代跨座式单轨列车由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于2020年11月正式下线。新一代“空中列车”是我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是目前国内时速等级最高的跨座式单轨列车。该车兼具地铁与单轨列车技术优势,标志着中国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技术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和重大突破。
新一代跨座式单轨列车,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车体宽3.098米,可根据运营需求,实现2节、4节、6节、8节灵活编组,6编组最大载客量为1400人,整车使用寿命长达30年,跨座式单轨列车工程造价约为地铁的1/3,未来跨座式单轨交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正如交通运输部长李小鹏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跨海桥隧、深水航道和高速铁路建设成套技术等跻身世界前列;“复兴号”列车驰骋在祖国大地上,C919大飞机首飞,北斗技术在行业深入应用,交通科技创新取得多点突破,高速铁路、民用航空应用推广人脸识别系统。“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今后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交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高品质出行得到更好满足,正在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加速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挺进。
当今中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网络化。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2/3以上,初步实现了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半小时至2小时工作生活圈。全国公路里程达50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万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2520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民用航空颁证运输机场238个;全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15.6万公里,互联互通程度明显增强。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货物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进入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时速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线路上实现了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的持续商业运营,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具备跨国互联互通能力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海工机械特种船舶、大型自动化专业化集装箱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先世界,300米饱和潜水取得创新性突破。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支线客机ARJ21开始商业运营。快递分拣技术快速发展。远洋船舶、高速动车组、铁路大功率机车、海工机械等领跑全球,大型飞机、新一代智联网汽车等装备技术方兴未艾,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30)
2022年5月14日,我国编号为B-001J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历经3小时2分钟飞行试验,性能良好,试飞获得圆满成功,即将交付使用。这是我国自行研发、设计、制造的远程飞行的大型客机,对我国旅客航空飞行发展具有里程碑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交通运输事业迎来了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3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要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标志着交通强国建设已迈上新征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三五”时期,中国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挺进。交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强国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部长李小鹏2020年年底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一文中提出了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任务,即“五推进”,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推进物流运输便利化、推进出行服务便捷化、推进交通装备自主化、推进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2月颁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提出了中国交通2035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出新时代中国综合交通发展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纲要》强调,国内国际新形势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协调,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注重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突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对外互联互通和国际供应链的开放、安全、稳定;更加突出共享发展,注重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纲要》提出发展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见表1-12),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小时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表1-12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35年主要指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决策部署。我国交通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8月公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大动脉,是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我国高铁动车组保有量已达3600多组,其中技术最先进、运行速度最快的“复兴号”动车组有690多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保有量的50%以上,比其他国家高铁动车组总和还多。
按《规划纲要》要求,全国铁路和高铁通车里程不断增加。铁路运营里程由目前的14.14万公里增加到2035年的2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由目前的3.6万公里增加到2035年的约7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