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人合一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关于天人关系的阐释,主张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强调人们既要对自然保持诚敬之心,又要注重人本身价值潜力的发挥,注重对生态伦理的关怀并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孔子肯定天地是有生命的自然界,能创造出万事万物,天地即自然。“天”有时又是仁德之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孔子赋予“天”道德的品质,人倘若做了有失德行的事情违背了天道,就要接受上天的惩罚。不管对“天”做何种解释,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保持一个核心,即主张对天地万物保持敬畏之心、诚敬之情。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拓展了对“天”的认知,使天人关系的思想更加符合世道伦理。“莫为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2]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远超于人力之外,不受任何人力的影响。天命指代人力不可更改的命运,所以人们要顺应天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3]董仲舒认为上天虽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但人们依然可以感知到上天,使得行为处事符合自然之道。
李尚圭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协调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主张对自然心生敬畏。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各种凌驾自然、支配自然的态度皆不可取。儒家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生态危机形势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加大对生态环境伦理问题的关注。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应自觉树立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并发挥主体责任意识。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推广健康的文明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担当精神构建健康与共享的公共生态环境。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这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等理念不谋而合,其中蕴含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对资源的节约及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危机。二者都强调要遵循自然之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总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当代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思想借鉴。
注释
[1]《论语·八佾》。
[2]《孟子·万章》。
[3]《春秋繁露·阴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