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谈国际化经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融入世界

黄海洲

如果以1978年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那么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在1998年就已开始了,尽管当时中外学者和政治家并未认清这一重要里程碑。1998年之后的20年即2018年,中国的经济又将如何,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看中国将如何进一步融入世界,如何直面目前国际环境的种种问题和化解国际市场风险。

不少人认为,当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而两个面临相对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国——美国和中国。但笔者几年来一直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固然存在,但不太严重。因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调整需要假以时日,最好在稳定增长中逐步解决。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只要世界经济继续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失衡本来就是动态的表现,属经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现象,是相对的。

全球化里面的中心国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的经济行为不能用一般国家来分析和判断。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大大增强,金融资产明显扩张。大量资本流到美国,投资在低回报的美国长期国债上,而大量美国资本流到他国,投资在高回报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上。研究表明,仅此利差一项,美元的10%贬值即可导致相当于5.9%美国GDP的财富转移到美国。因为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美元仍是基准货币,美元的铸币税在美元贬值或美元通货膨胀下也导致大量的财富转移到美国。这种能力是一个非全球中心国家所梦想的。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正在变成一个中心国家,所以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中国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的不足,并可能影响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发展已经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中国虽然只占世界经济5%的经济实力,前几年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25%左右,2007年的贡献将会超过30%。

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伙伴,两国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两国之间的所谓失衡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均衡,这种相对失衡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必要条件。今天的全球经济比5年前更好。只要全球化里的中心国家保持稳定适度的经济增长,正在崛起的中心国家保持稳健高速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就将可能继续增长并从失衡走向新的更好的动态均衡。中国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快速稳定地发展经济并逐步减少结构性失衡。

将1998年说成是中国经济显著影响世界的起始年,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第二,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紧接着发生了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场发生巨大危机,唯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而当时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表现乏力。中国经济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恰在此时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的全球石油市场价格似乎是由中国一国的进口决定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尽管此时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仍然不大。但是这一现象4年后才为外国所关注。2002年后,中国的人民币改革才开始逐步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与石油风险相比,中国更应该关注国际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多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依赖原材料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而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之一。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状况,决定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的1/3,即使靠节约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消费产业,人均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劳动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决定了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换言之,解决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问题有赖于长期利用国际技术、能源、原材料、商品和金融市场。

在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益增加的前提下,应该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尤其在技术、金融、原材料和批发、零售业进行跨国并购。中国不怕国际竞争,但不继续开放、不走出去就没有竞争的机会。中国企业应积极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问题,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风险,使中国经济在2018年更上一层楼。

华为已经走出了国门,更应积极在海外市场开拓。程东升先生、刘丽丽女士这本关于华为国际化的编著精彩纷呈,相信会为希望了解华为故事的各界人士所欣赏。东升客气地请我就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写几句话,我就写了如下几句,不妥之处还请东升和本书读者见谅:

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国经济已经影响世界。2018年中国经济如能融入世界,2038年中国经济可能引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杰出代表,华为的国际化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

2007年7月31日于香江

(黄海洲: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商业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现任英国巴克莱银行大中华研究主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曾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伦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