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不是个文豪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宝藏男孩

果然不出金玲所料,二十分钟之后,她的手机铃声就响了起来。

电话那头的张昭平显然心情不错,“小金,这篇稿子很符合我们栏目的定位。你在电脑前吗?”

“我在呢。”

“好,那你看啊。作者非常注重文章的趣味性,那段描述鲁智深语言技巧的文字,太有意思了。”

金玲滑动鼠标,很快找到了张昭平说的那段,文章里写道:

【提到禅意,除了“即心即佛”的率性,我们还会想到各种对话,比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让人不由得感叹禅师们的语言技巧,同为和尚的鲁智深也深谙此道。】

【鲁智深见林冲的时候,自我介绍说:“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这话说的就很有技巧。他为什么出家?不就是打死了一个郑屠吗,怎么就“杀的人多”呢?但是这样说,显得自己更厉害啊。】

【后来见杨志的时候,鲁智深也有自我介绍。他不说自己“三拳打死了郑屠”,而是说“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当初你怎么说的?“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现在倒追认人家是镇关西了。】

【等到反过来问杨志的时候,鲁智深说的却是:“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

【你看,你杀的是破落户,我杀的是镇关西。谁高谁低不用我多说了吧?】

“确实,太有才了。”金玲再读一遍,还是觉得非常有趣。

张昭平也忍不住赞叹:“这几处情节和对话读过《水浒》的人可能都记得,但是被他这样组合在一起,却是第一次见到。”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初次投稿的毕意南其实基本上是想到哪、写到哪。

但在专业编辑看来,他的行文却充满了成熟的写作技巧。

什么叫天赋?这就是天赋!

【鲁智深刚出家时,五台山的智真长老就认为他:日后必得正果,寺里其他的和尚都不如他。】

【鲁智深的行事作风似乎也很符合佛家所说的:不“着相”,对任何事物都不过分的执着。但细究起来,有一样东西却是例外,那就是情谊。】

【在野猪林救下差点被杀的林冲之后,鲁智深说的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东京到野猪林四五日路程,野猪林到沧州却要走二十日,没有鲁智深保护,林冲这条命肯定保不住。一句“直送兄弟到沧州”,情真意切,无须多言。】

【还有一次,当时在少华山的史进被官府抓了起来,鲁智深一听就着急了,说明天就要去救人。】

【史进的搭档朱武,还准备详细商议对策,武松也觉得应该要回梁山搬救兵。鲁智深大叫起来:“等俺们去山寨里叫得人来,史家兄弟性命不知那里去了!”】

【别人不去,他就自己去。第二天天还没亮,鲁智深就拿着禅杖、戒刀,一个人摸黑赶路去救史进。这就是执着,他对谁有情谊,那就一刻也不曾放下。】

“你看,从鲁智深对情谊的执着,自然地过渡到了文章的结尾,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控也很有想法啊。”张昭平非常欣赏这样的布局谋篇。

金玲按照他的提示再看一下,发现还真是这样的:

【正因为这样,征方腊这场战争对鲁智深的打击才会那么巨大。】

【史进战死了,武松打残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地倒下……所以,等到战争结束,鲁智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宋江劝他做官时,他才会说:“洒家心已成灰。”】

【鲁智深留在了杭州的六和寺。有一天,他睡觉时忽然听到轰隆作响的钱塘江潮,以为是敌人打来了,拿起禅杖,冲出去就要厮杀,结果看到的是汹涌澎湃的潮水。】

【望着呼啸而来的钱塘大潮,鲁智深开悟了。他悟出了自身的渺小,也悟出了自己虽入空门,却还是那个好战的粗莽汉子。】

【于是,他念了一首颂子,然后坐在一把禅椅上,焚起一炉好香,盘起双脚,就这么安然去世。】

【无家室牵累、无功名困扰、无金银羁绊、无情丝纠缠,这是何等的洒脱自由。】

如果说毕意南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总体思路的话,那就是不要刻意追求什么理性、中立和客观。

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时代洗礼的他太清楚了,想写一篇没人喷的文章是不可能,与其小心翼翼想讨好所有读者,还不如大胆地表达观点。

他当然知道有些内容会有争议,但这不正是热度和话题的来源吗?

让毕意南没想到的是,不论业内知名的编辑的金玲,还是资深主编张昭平,居然都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你们学校哪位老师的手笔啊?”张昭平知道金玲回广院约稿的计划,所以随口问道。

“不是老师,是学生。”金玲简略地介绍了一下认识毕意南的经过和他的基本情况。

电话那头的张昭平有点吃惊,“大一新生?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观点和文笔,未来不可限量啊。”

“我也这么觉得,而且他可能是只用几个小时就写出了这篇文章。”金玲又补充道。

“真的?”张昭平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那咱们就更要好好培养一下这个宝藏男孩了……”

……

为了落实主编的突发奇想,金玲一直忙到当天晚上九点半,终于协调好了需要配合的所有同事,这才拿出手机,拨通了毕意南在邮件里留的手机号码。

“师姐,你好。”刚刚查了邮件的毕意南感到有些意外地接起了电话,“是对我的稿件有什么指导建议吗?”

“哈哈,不用这么谦虚。”忙了一天的金玲也不过多寒暄,直接说道,“稿子很好,我打电话来是想和你说两件事。”

“一个是,我们主编非常喜欢你的文章,决定临时加到马上就要印刷的这期杂志里,假期结束你应该就能看到了。还有就是,希望你能把这个解读水浒的选题做成系列,你可以抓紧时间构思起来了。”

做成系列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和毕意南本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但这篇文章会这么快就能被刊登,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么容易的吗?